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景

作品数:17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细胞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4篇肌细胞
  • 4篇急性
  • 3篇心肌
  • 3篇心肌细胞
  • 3篇髓系
  • 3篇急性髓系
  • 3篇白血病细胞
  • 2篇蛋白
  • 2篇凋亡
  • 2篇遗传学
  • 2篇柔红霉素
  • 2篇髓系白血病
  • 2篇去甲
  • 2篇去甲氧柔红霉...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周期

机构

  • 15篇广东省人民医...
  • 8篇广东省人民医...
  • 6篇中山大学孙逸...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广东省医学科...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荆门市第一人...
  • 1篇广州新海医院

作者

  • 17篇陈景
  • 11篇陈少贤
  • 8篇肖定璋
  • 6篇彭琪
  • 6篇佘妙容
  • 6篇李劲高
  • 5篇黄曙方
  • 4篇李倩
  • 4篇余细勇
  • 4篇魏姗姗
  • 4篇夏平方
  • 4篇丁红
  • 3篇杨敏
  • 3篇麦丽萍
  • 2篇孟锦绣
  • 2篇李萍
  • 2篇李晓红
  • 2篇吴岳恒
  • 2篇廖鹏军
  • 2篇罗琼

传媒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循证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评价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筛选获取所有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初诊AML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去甲氧柔红霉素组与柔红霉素组比较,二者完全缓解率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但前者可明显降低患者耐药率(P=0.006)及复发率(P=0.020),提高患者总生存率(P=0.007)及无病生存率(P=0.005);2去甲氧柔红霉素组与米托蒽醌组比较,二者完全缓解率、耐药率、复发率、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组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诊AML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去甲氧柔红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与米托蒽醌组疗效及安全性均无差异,但疗效均优于柔红霉素。
魏姗姗李劲高万长春廖鹏军彭琪夏平方李倩佘妙容陈景陈少贤
关键词:去甲氧柔红霉素米托蒽醌柔红霉素META分析
地西他滨增强allo-NK细胞杀伤白血病干细胞敏感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增强allo-NK细胞杀伤白血病干细胞(LSC)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磁珠法从KG1a细胞中分选LSC。从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分离纯化同种异体反应性自然杀伤(allo-reactive natural killer,a1-Io-NK)细胞;LDH法检测allo-NK细胞对LSC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llo-NK细胞诱导LSC凋亡及LSC表面NKG2D配体MICA/B和ULBP1-3的表达。结果:地西他滨10μmol/L处理LSC 24 h后,allo-NK细胞对LSC的杀伤率明显增高,在效靶比为5:1、10:1、20:1时分别为(60.52%±3.52%vs 22.08%±2.07%、73.93%±2.33%vs 28.99%±3.13%、83.08%±1.32%vs 36.44%±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西他滨10μmol/L处理LSC 24 h后,在效靶比为10:1时,allo-NK细胞诱导LSC的凋亡率为7.84%±0.34%,明显高于LSC未处理组(3.33%±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西他滨10μmol/L处理LSC 24 h后,LSC表面NKG2D配体(MICA/B、ULBP1、ULBP2、ULBP3)的表达上调,高于未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可能通过上调NKG2D配体增强allo-NK细胞对LSC的杀伤作用。
李倩魏姗姗李劲高陈少贤陈景黄晖婷彭琪夏平方佘妙容
关键词:地西他滨白血病干细胞NKG2D配体
壳聚糖/小干扰RNA溶液对大鼠原代心肌细胞转染方法学的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壳聚糖(chitosan,CS)/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溶液对大鼠原代心肌细胞转染的优化条件。方法应用粒度仪检测氮磷比70∶1 CS/NC-siRNA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实验分为12 h孵育组和24 h孵育组,各组分别与7个不同浓度的CS/NC-siRNA孵育(分别为0、4×10^(-3)、8×10^(-3)、12×10^(-3)、16×10^(-3)、20×10^(-3)、24×10^(-3) mg/mL),应用CCK8法检测孵育后各组心肌细胞的活性;选择12 h孵育组,分别应用活细胞成像系统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S/cy5-NC-siRNA转染效率。结果氮磷比70∶1 CS/NC-siRNA纳米颗粒粒径为370.50 nm,Zeta电位为28.17 mV。12 h孵育组中0 mg/mL组细胞活性与其他浓度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4 h孵育组中0 mg/mL组细胞活性高于其他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孵育组中各个浓度组(除外0 mg/mL组)的细胞活性明显比24 h孵育组中对应浓度组的细胞活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细胞成像系统检测表明,各浓度组于转染24 h后转染效率均高于对应浓度组于转染12 h的转染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0×10^(-3) mg/mL组于转染24 h后转染效率与其他浓度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4×10^(-3) mg/mL组于转染48 h后转染效率与20×10^(-3) mg/m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其他浓度组(P<0.0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表明,20×10^(-3) mg/mL组和24×10^(-3) mg/mL组于转染24 h后能充分转染心肌细胞,且两者转染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氮磷比为70∶1的CS/siRNA适合于转染原代心肌细胞,CS/siRNA溶液与原代心肌细胞12 h的孵育可以提高转染效率同时可以减少细胞毒性,浓度为20×10^(-3) mg/mL和24×10^(-3) mg/mL的CS/siRNA溶液转染效率优于本实验其他浓度CS/siRNA溶液。
马晓彬吴岳恒陈景林吉进
关键词:壳聚糖小干扰RNA原代心肌细胞转染
325例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与细胞遗传学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染色体异常与圆锥动脉干畸形(conotruncal defects,CTD)的关系。方法对325例超声心动图发现的圆锥动脉干畸形患儿进行常规G显带染色体分析。统计染色体异常结果、CTD类型、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结果共检测CTD325例,染色体异常32例(9.8%),其中染色体病以21三体最常见(18例,占染色体异常56.3%,含1例易位型21三体)。染色体多态性22例(6.8%)。CTD合并心外畸形67例(20.6%)。住院期间死亡21例(6.5%)。结论CTD与染色体异常有密切关系,患儿预后不佳。CTD患儿有必要术前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其他染色体检测,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应重视CTD的病因学研究和产前诊断。
黄曙方李萍吴岳恒肖定璋丁红张文伟陈景陈少贤孟锦绣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圆锥动脉干畸形染色体无脾综合征
三七总皂苷抗心肌细胞肥大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早期反应蛋白14的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PNS)抗心肌细胞肥大是否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早期反应蛋白14(fibroblast growth factor-inducible 14,Fnl4)的表达变化相关。方法分离原代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处理原代细胞建立心肌细胞肥大模型。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肥大相关基因和Fn14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Fn1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E处理组细胞表面积增大、细胞肥大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n14 m 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NE组比较,NE和PNS同时处理组的细胞表面积减小、肥大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S对Fn14 m RNA表达水平影响不大,但是却明显的促进Fn14蛋白表达(P<0.05)。结论 PNS能够抗NE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同时能够影响Fn14的表达。PNS抗心肌肥大可能通过Fn14起作用。
陈少贤肖定璋杨轶陈景丁红张梦珍侯兴华张文伟黄曙方杨敏
关键词:三七总皂苷心肌细胞肥大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CD34和CD38抗原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白血病细胞CD34和CD38抗原表达与预后的关系,阐明CD34和CD38抗原表达在预测AML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初诊AML患者94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患者白血病细胞CD34和CD38抗原的表达,依据CD38抗原表达将患者分为CD34+CD38-组(n=36)和CD34+CD38+组(n=58)。2组患者诱导方案均为IA方案。比较2组患者完全缓解率(CRR)、复发率、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和生存率。结果:CD34+CD38-组患者CRR为77.8%,CD34+CD38+组为86.2%,2组患者诱导治疗后C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CD38-组患者总复发率和1年内复发率(53.8%和36.0%)均高于CD34+CD38+组(27.9%和14.3%)(P<0.05);CD34+CD38-组患者中位OS(13.60个月)小于CD34+CD38+组(20.33个月)(P<0.05);CD34+CD38-组患者中位DFS(12.87个月)小于CD34+CD38+组(33.93个月)(P<0.05)。CD34+CD38-组患者1年和2年生存率(52.8%和38.9%)低于CD34+CD38+组(75.9%和48.3%)(P<0.05)。结论:白血病细胞CD34+CD38-抗原的表达为初诊AML患者提供一个新的预后指标,表达CD34+CD38-抗原患者预后不良。
魏姗姗周茂华李劲高陈景陈少贤李倩夏平方彭琪佘妙容
关键词:去甲氧柔红霉素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胰腺癌BX-PC-3细胞系增殖与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胰腺癌细胞系BX-PC-3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A、cyclin D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剂量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作用于胰腺癌细胞系BX-PC-3,应用MTT比色法检测培养48 h的细胞存活率,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培养48 h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周期蛋白cyclin A和cyclin D2的表达情况。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明显抑制BX-PC-3细胞增殖,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显示一定浓度药物作用细胞,可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药物能显著下调周期蛋白cyclin A和cyclin D2的表达水平。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显著抑制人胰腺癌BX-PC-3细胞增殖,下调周期相关因子cyclin A和cyclin D2蛋白表达水平,这可能是丹参酮ⅡA磺酸钠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机制。
陈景黄曙方肖定璋麦丽萍彭琪赖沛龙陈少贤余细勇
关键词:胰腺肿瘤细胞周期
孕中晚期胎儿细胞遗传学的诊断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通过了解胎儿染色体异常类型、频率与手术指征的关系,探讨胎儿染色体病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03—2011年我院的1 956例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中晚期孕妇羊水及脐血细胞进行培养,制备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常规G显带分析核型,分析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类型、检出率。结果 1 956例病例细胞培养成功1 945例,羊水培养成功率99.8%,脐血培养成功率98.8%;胎儿染色体异常74例(3.8%);染色体异态性101例(5.2%);74例染色体异常病例中,终止妊娠58例(78.4%);手术相关妊娠丢失率0.1%。结论对高危孕妇进行胎儿细胞遗传学检查,能提高染色体病检出,有效控制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黄曙方李萍丁红刘珍肖定璋陈景陈少贤孟锦绣余细勇
关键词:孕中晚期产前诊断染色体
MIF活性区域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筛选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催化巯基蛋白质氧化还原酶(TPOR)活性域相互结合的蛋白。方法: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进行筛选。首先构建pBTM116-MIF诱饵质粒,转化酵母菌株L40;将表达MIF催化TPOR活性域的L40酵母菌株制备成感受态菌,在人骨肉瘤cDNA文库中筛选。通过组氨酸(HIS3报告基因活性和β半乳糖苷酶实验,初步确定与催化TPOR活性域片段相互作用的蛋白,最终通过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光技术来确认。结果:分别构建含野生型MIF的pBTM116-MIF和野生型硫氧还蛋白样蛋白2(TXNL2)的pACT2-TXNL2质粒,将其共转染L40酵母菌。HIS3报告基因活性检测和β半乳糖苷酶阳性实验结果提示TXNL2可能是与MIF催化TPOR活性片段相互作用的蛋白。将重组质粒pcDNA3.1-Myc-TXNL2转染MCF7细胞,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表明MIF抗体能够共沉淀Myc-TXNL2蛋白;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yc-TXNL2与MIF在细胞质中位置分布相同。结论:TXNL2可能是与MIF催化TPOR活性片段相互作用的蛋白。本研究为MIF氧化还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肖定璋陈少贤陈景罗琼黄曙方丁红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酵母双杂交系统
白血病细胞CD56抗原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白血病细胞CD56抗原表达与预后的关系,阐明CD56抗原表达在预测AML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71例年龄14~60岁、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IA)方案首次诱导化疗的初治AML(AML-M3除外)患者的临床资料,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CD56抗原的表达。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研究患者CD56阳性率与总生存时间(OS)间的关系。根据CD56抗原表达将患者分为CD56+组(n=52)和CD56-组(n=119),同时根据CD56阳性表达率,以50%为界限,将CD56+组分为CD56阳性表达率≥50%组(n=39)和CD56阳性表达率〈50%组(n=13),比较CD56+组和CD56-组、CD56阳性表达率≥50%组和CD56阳性表达率〈50%组患者完全缓解率(CRR)、复发率、中位OS、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和生存率。结果:CD56+组患者中位OS(14.2个月)低于CD56-组(39.4个月)、CD56阳性表达率≥50%组患者中位OS(11.7个月)低于CD56阳性表达率〈50%组(20.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56+组患者1年和2年生存率(61.5%、46.2%)低于CD56-组(75.6%、63.9%)(P〈0.05);CD56阳性表达率≥50%组患者1年生存率(53.8%)与CD56阳性表达率〈50%组(8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56阳性表达率≥50%组患者2年生存率(41.0%)明显低于CD56阳性表达率〈50%组(61.5%)(P〈0.05)。CD56+组患者CRR(63.5%)与CD56-组(68.9%)以及CD56阳性表达率≥50%组(58.9%)与CD56阳性表达率〈50%组(7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56+组患者总复发率和1年内复发率(64.3%、37.5%)均高于CD56-组(34.3%、17.9%)(P〈0.05),而CD56阳性表达率≥50%组总复发率、1年内复发率(75.0%、42.9%)与CD56阳性表达率〈50%组(37.5%、1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李倩李劲高周茂华廖鹏军彭琪陈景陈少贤魏姗姗黄晖婷佘妙容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CD56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