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毓文

作品数:27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闽江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文学
  • 4篇艺术
  • 4篇世俗
  • 4篇世俗化
  • 4篇俗化
  • 4篇唐末
  • 3篇代文
  • 3篇意象
  • 3篇咏物
  • 3篇咏物词
  • 3篇唐末五代
  • 3篇唐宋
  • 3篇唐宋之际
  • 3篇白石
  • 2篇心态
  • 2篇儒学
  • 2篇审美
  • 2篇生态
  • 2篇诗歌
  • 2篇仕宦

机构

  • 16篇闽江学院
  • 6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福州师范高等...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6篇陈毓文

传媒

  • 4篇闽江学院学报
  • 3篇宜宾学院学报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九江学院学报...
  • 1篇漳州师范学院...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福州师专学报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梧州学院学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学术评论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李建勋、冯道看五代儒学的新变被引量:1
2007年
李建勋与冯道作为五代时期南北仕宦文人的代表,其应对乱世的不同态度典型地体现了仕宦文人对传统儒学的理解与运用。把握这一点,对认识儒学在唐宋之际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陈毓文
关键词:仕宦心态儒学冯道
论姜夔词的楚骚情结被引量:1
2006年
结合独特的审美理想与个性,白石更多地继承楚骚的精神实质与艺术手法,使他的词作表现出了骚雅化的艺术风貌。
陈毓文
关键词:白石
略论李建勋的仕宦心态及其诗歌
2007年
李建勋的诗歌多及时行乐与酬赠之作,这与其代表的处于彷徨期的仕宦文人在王权逐步加强的氛围中的尴尬处境密切相关。其诗风平易清淡,源于中晚唐以来的诗学传承。
陈毓文
关键词:心态诗歌
论姜夔词的“尊体”被引量:2
2001年
词在它的发展道路上如何维护自身特性,而不沦为诗的附庸,历来是词家焦点所在。姜夔以其独特的审美趣尚,既注重词的特性,又丰富和扩展了词的表现领域与表现手法,从而为词的发展指出一个新的方向。
陈毓文
关键词:尊体音律艺术技巧
唐宋之际市井文化圈的形成
2014年
唐宋之际,自中唐以来的世俗化浪潮日渐高涨。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处于上升期的庶族地主阶级逐渐将其追求世俗享乐的审美趣味带入文坛,而官学、私学教育的发展则进一步为文学的普及化、平民化创造了条件。佛道世俗化的布道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市民文艺的繁荣局面。一个适应各个阶层需要的市井文化圈渐次形成,有力推动了唐代贵族文学向宋代平民文学转变的进程。
陈毓文
关键词:唐宋之际世俗化
唐末至宋初的宗白诗风
2012年
把握唐宋之际的诗歌变化,白居易是一个关键人物。由唐入宋,文人对白居易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讽谕转向闲适又复归讽谕的变化过程。受战乱影响,唐末五代初的诗人们与白居易诗讽谕精神产生共鸣。五代中后期,效法白居易的闲适诗风成为主流,并一直延续到北宋初。在北宋初的闲适诗风之外,王禹偁则自觉以白诗讽谕精神为创作导向,并进一步由学白转向学杜,从而揭开了宋诗发展的序幕。
陈毓文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
闽都民间情歌的抒情艺术
2012年
现代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在逐渐吞噬着原有的村落文化。地方方言日趋减少,口头文化日渐式微。作为闽都民间文学重要成员的民间歌谣,在弘扬闽都文化、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民间情歌则是其中最生动也是最富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
陈毓文
关键词:抒情艺术村落文化地方方言爱情理想文化性格
唐末五代闽地文学生态述论被引量:1
2017年
限于地域、文化等原因,闽地文学开发直至中唐才渐有起色。唐末五代时期,闽地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吸引了大批北方士人南迁入闽。在外来文化力量与本土文化力量的冲突与交融中,闽地文学生态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时期,奠定了宋以后闽地文学大兴的基础。
陈毓文
关键词:唐末五代文学生态
论花间别调
2012年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花间别调的出现反映了诗学传统的强大影响力。不同于花间正声的局限于艳情,花间别调以词咏史、描写乡土风物、展现塞外风云、歌颂隐逸,题材相当广泛。在艺术手法上则注重词的叙事性,多向民歌学习,抒情主体性较为明显。究其成因,一方面是文学传统自身沿承、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情志观离合的一种体现。可以这么认为,花间别调不仅仅是中唐文人词的进一步延伸,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意味着多元化的词体走向,使词没有完全陷入艳体的窠臼。正是在花间正声与花间别调的合力下,词逐渐完成了由晚唐五代向北宋的过渡。
陈毓文
关键词:花间别调诗学传统情志
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以诗词为中心
五代文学的整体性研究历来薄弱。究其原因,既在于五代历时较短,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面貌,也在于后代对五代文学评价一向不高,多视之为唐宋文学的附庸,或附于唐末,或缀于宋初。这种研究状况不利于五代文学研究的深化,也不能客观地...
陈毓文
关键词:五代文学世俗化诗词创作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