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立娟

作品数:34 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动脉
  • 12篇冠状
  • 12篇冠状动脉
  • 7篇心肌
  • 6篇药物涂层
  • 6篇介入
  • 5篇心肌梗死
  • 5篇介入治疗
  • 5篇梗死
  • 4篇动脉介入治疗
  • 4篇血管
  • 4篇药物涂层支架
  • 4篇再狭窄
  • 4篇冠脉
  • 4篇冠状动脉介入
  • 4篇冠状动脉介入...
  • 3篇预后
  • 3篇综合征
  • 3篇细胞
  • 3篇经皮冠状动脉...

机构

  • 28篇东南大学
  • 5篇盐城市第三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3篇陈立娟
  • 23篇马根山
  • 8篇冯毅
  • 7篇陈忠
  • 5篇吴春阳
  • 5篇沈成兴
  • 4篇丁澍
  • 4篇童嘉毅
  • 3篇章晓国
  • 3篇张晓黎
  • 3篇王斌
  • 3篇丁建东
  • 3篇汤成春
  • 3篇李拥军
  • 3篇杨明明
  • 2篇冯毅
  • 2篇姚玉宇
  • 2篇丁秀霞
  • 2篇蒋益波
  • 2篇曹秀华

传媒

  • 7篇东南大学学报...
  • 3篇中国介入心脏...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现代医学
  • 2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纯应用超声心动图指导经皮二尖瓣钳夹术治疗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一例被引量:1
2022年
二尖瓣反流(MR)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对合并高龄、多器官并发症、心力衰竭等因素的严重MR高手术风险患者,经皮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已成为替代治疗方法。目前该技术通常由X线和超声心动图引导,但术中X线对术者及患者均有辐射损伤。作者首次在江苏省报道1例单纯应用超声心动图指导MitraClip治疗重度功能性MR。在超声引导下,完成二尖瓣夹输送和安装,且随访效果良好。
丁建东徐荣丰张晓黎丁秀霞王臻陆启同章晓国陈立娟马根山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关闭不全
经皮二尖瓣钳夹术治疗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被引量:5
2021年
经皮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已成为治疗二尖瓣反流(MR)的重要选择。对于有症状的严重MR的高手术风险患者,由于合并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相关的高死亡风险,MitraClip是一种替代治疗方法。该手术由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X线引导,在二尖瓣前叶和后叶之间放置一个夹子,以减少二尖瓣反流。其优点是避免胸骨切开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修复二尖瓣,并减少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无须转重症监护病房,并不需要输血。在江苏省内本文作者首次对1例56岁反复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患者应用MitraClip治疗因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重度功能性MR。
丁建东徐荣丰张晓黎丁秀霞王臻陆启同章晓国陈立娟马根山
川芎嗪涂层支架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 通过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观察支架置入后血管内膜增殖和血栓形成情况,评价川芎嗪涂层支架(TE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小型猪14只,分为两组,实验组于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置入TES,对照组则置入金属裸支架(BMS),支架与血管直径比为1.1~1.2/1.0.支架置入前后均行QCA及IVUS检查.术后第28天行QCA及IVUS以观察支架内内膜增殖及血栓形成情况.实验终点处死动物,获取心、肾、肝、肺及支架置入段、支架前后5cm的血管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14只动物均成功置入支架,其中4只动物因心脏压塞、麻醉意外及大出血死亡,5只于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成功置入TES,5只置入BMS.术后第28天复查QCA及IVUS证实,两组局部血管壁完整,无溃疡、血管瘤及中层坏死;均无血管痉挛;未见血栓形成.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心、肾、肝、肺无明显损害.第28天QCA显示,对照组支架段血管直径与实验组相比明显减小(P<0.01),IVUS显示实验组新生内膜面积比对照组小,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TES能抑制内膜增殖,无致栓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陈立娟马根山陈忠丁澍冯毅沈成兴
关键词:川芎嗪生物相容性
血红素氧化酶-1在心脏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免疫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尽管临床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及预防策略的不断进展,心脏病仍是全球导致死亡的最危险疾病。其中缺血性心脏病是导致心衰死亡的主要原因。干细胞移植能够从结构上修复受损的心脏,从而恢复心脏功能,预防或逆转心衰的发生,为急性...
陈立娟
关键词:血红素氧化酶-1心脏干细胞急性心肌梗死免疫机制
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三联抗栓对比二联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AF)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三联抗栓(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二联抗栓(华法林+氯吡格雷)治疗的出血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AF患者228例,根据患者术后的抗栓方案分为三联抗栓治疗组(TT组,120例)和二联抗栓治疗组(DT组,108例),两组AF患者均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6-12 h内开始行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案。采用MantelCox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90 d内TT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DT组(18.3%比6.5%,P=0.007),高HASBLED评分(HR 5.74,95%CI 2.53-12.99,P〈0.001)、三支血管病变(HR 4.27,95%CI 1.00-18.20,P=0.05)均与患者的早期出血事件显著相关。90-360 d TT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仍高于DT组(24.2%比11.1%,P=0.010)。早期随访期间出血(HR 2.818,95%CI 1.40-5.66,P=0.004)、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的使用(HR 5.87,95%CI 2.16-15.96,P=0.001)、高HAS-BLED评分(HR 2.07,95%CI 1.06-4.06,P=0.034)均与晚期出血事件显著相关。TT组和DT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比10.2%,P=0.474)。缺血及卒中史(HR 3.27,95%CI 1.15-9.31,P=0.026)、高CHA2DS2-VASc评分(HR 4.85,95%CI 1.08-21.90,P=0.04)、心力衰竭(HR 3.9,95%CI 1.41-10.81,P=0.009)均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结论 AF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行三联抗栓治疗显著增加总出血事件发生率。HAS-BLED以及CHA2DS2-VASc评分等出血及血栓风险的评估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AF患者抗栓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陆文彬陈立娟鞠成伟朱建傅聪姚玉宇马根山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栓治疗出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TRIM家族在病理性心肌肥厚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0年
心肌肥厚是心脏为适应各种刺激所产生的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和间质增生,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在探究其发病机制的过程中发现,错误折叠蛋白的产生和堆积可导致肥厚性心肌病。泛素化蛋白酶系统(UPS)是蛋白质质量控制的核心。泛素化过程需要由E1泛素激活酶、E2泛素缀合酶和E3泛素连接酶协同作用完成。三联基序(TRIM)蛋白属于E3泛素化连接酶家族,在心肌肥厚的蛋白质质量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作者综述了TRIM家族在病理性心肌肥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以期为心肌肥厚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薄祥薇杨明明陈立娟
关键词:心肌肥厚泛素化
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抑制内膜增殖和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包括:扩张式支架基体,在扩张式支架基体上涂覆有内涂层,上述内涂层由药物载体和川芎嗪组成,其质量比为:3∶1~1∶3,上述药物载体为丙烯酸甲酯、甲基...
马根山冯毅陈忠张晓黎丁澍陈立娟
文献传递
索他洛尔与美托洛尔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2002年
吴春阳陈立娟曹秀华
关键词:室性早搏索他洛尔美托洛尔疗效
猪冠状动脉再狭窄模型的建立和血管内超声评价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建立猪冠状动脉再狭窄模型,并用血管内超声(IVUS)进行评价。方法选择健康小型猪9头,在左前降支中段植入金属裸支架[支架/血管直径=(1.1~1.2)/1.0],术后第28天复查造影、IVUS,并行组织形态学检查观察再狭窄情况。结果4头猪在支架植入2 h内死亡,5头猪完成实验后复查,定量冠脉造影(QCA)示支架植入后血管直径为(2.90±0.26)mm,比植入前基础血管直径[(2.52±0.31)mm]明显增大(P=0.001);随访期血管直径[(1.20±0.77)mm]较植入后血管直径明显减小(P=0.002),直径狭窄百分比为(60.2±23.5)%,支架内再狭窄率为60%。组织形态学检查示管腔面积与支架内面积相比明显减小[(1.29±1.02)mm2vs(6.04±1.21)mm2,P<0.01],平均面积狭窄百分比为(77.9±19.7)%。IVUS检查结果类似[管腔面积(1.67±1.17)mm2vs(5.85±0.94)mm2,P<0.01],平均面积狭窄百分比为(71.0±23.3)%。两种检查手段测得的支架内面积、管腔面积、新生内膜面积和平均面积狭窄百分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猪冠状动脉再狭窄模型,IVUS检查可作为猪冠脉再狭窄模型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手段。
丁澍马根山陈立娟冯毅沈成兴刘孝军王积慧
关键词:血管再狭窄血管内超声新生内膜
早发冠心病患者一级亲属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筛选及其评估被引量:19
2005年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一级亲属(尤其是子女、同胞)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4-12和Embase1990-01/2004-12有关早发冠心病患者一级亲属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文章,检索词“prematurecoronaryheartdisease;familyhistory;first-degreerelatives;riskfacto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12有关早发冠心病患者一级亲属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文章,检索词“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素;因素分析”,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实验包括早发冠心病患者一级亲属入选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的临床实验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2篇关于早发冠心病患者一级亲属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随机和非随机实验文章,23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9篇研究中,7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2篇为Meta分析。资料综合:23篇文章分别对早发冠心病患者一级亲属(尤其是子女、同胞)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①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可以增加早发冠心病的危险性。③心血管危险因素家族聚集性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相关。④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事件强有力的预测指标。⑤冠心病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基因疾病。结论: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胰岛素抵抗、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及遗传基因变异因素是早发冠心病患者一级亲属的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关注早发冠心病患者一级亲属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以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提供理论支持。
陈立娟陈忠马根山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