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PAF、IMA水平联合ABCD2评分对TIA发作后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早期预测价值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研究血清PAF、IMA水平联合ABCD2评分对TIA发作后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92例TIA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5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PAF、IMA水平,对所有患者进行ABCD2评分并进行为期7 d的随访,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及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基线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PAF、IMA水平联合ABCD2评分对TIA发作后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PAF、IM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PAF、IMA水平、高血压比率、糖尿病比率、高脂血症比率、冠心病比率高于非脑梗死组,且ABCD2评分高危及中危比率高于非脑梗死组,低危比率低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PAF、IMA及ABCD2评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是引起TIA发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血清PAF、IMA水及ABCD2评分对TIA发作后短期进展为脑梗死具有一定早期预测价值(AUC=0.783、0.709、0.762),且三指标联合应用价值更高(AUC=0.841)(P<0.05)。结论血清PAF、IMA水平及ABCD2评分对TIA发作后短期进展为脑梗死均有一定的早期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效果更佳。
- 陈静董俊兴李启晖梁燕代敏张敏
-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因子缺血修饰蛋白脑梗死
-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 2023年
-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根据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患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恶化组37例和非恶化组84例;恶化组合并糖尿病、责任大血管闭塞、白细胞计数>9.15×10^(9)/L、治疗前NIHSS评分≥12分、昏迷、合并吞咽障碍、心源性脑栓塞占比均高于非恶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责任大血管闭塞、治疗前NIHSS评分≥12分、昏迷、合并吞咽障碍、心源性脑栓塞、白细胞计数>9.15×10^(9)/L均为影响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责任大血管闭塞、治疗前NIHSS评分≥12分、昏迷、合并吞咽障碍、心源性脑栓塞、白细胞计数>9.15×10^(9)/L均为影响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 梁燕陈静张家诚齐林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神经功能恶化影响因素
- 试析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12月我院诊治的82名脑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1月~12月我院接收的82名脑血栓患者为研究组。研究组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研究组82例患者在用药后痊愈的总有效率为77例(94.0%),对照组82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8例(70.7%),(χ2=17.992 3,P=0.000 0)。研究组82例患者在用药后颈动脉内膜厚度和动脉斑块面积都相应的减少。结论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动脉管腔的通透性,有效缓解患者病情,且动脉斑块从厚度和面积上都能得到有效改善。
- 陈静
- 关键词: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血栓动脉斑块
- 电针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例
- 2021年
-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收治的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太阳、阳白、颊车、地仓。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1次20 min,1 d治疗1次,治疗10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3个疗程后进行面神经功能检测。结果: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6.67%(23/3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面神经功能评分方面对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 陈静李启晖李珍
- 关键词:电针激素面神经功能
- 91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QOL-AD评分现况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阿尔兹海默病生活质量量表(QOL-AD)评分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AD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QOL-AD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的AD患者QOL-AD评分为(30.53±4.28)分,整体评分较低。AD患者QOL-AD评分与性别、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居住地、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60岁、婚姻状况为有配偶、家庭月收入>5 000元、痴呆程度为轻度、照顾者为配偶、不存在抑郁患者的QOL-AD评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赋值,以QOL-AD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痴呆程度、照顾者、抑郁为A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AD患者生活质量偏低且影响因素较多,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AD患者生活质量。
- 刘甜甜陈静李启晖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 吡贝地尔联合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的疗效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吡贝地尔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住院的82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41例,接受吡贝地尔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和对照组(41例,接受左旋多巴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得分,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诱发电位N2、P3潜伏期和P3波幅。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比对照组MMSE评分高,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低,UPDRS评分低,N2、P3潜伏期短,P3波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吡贝地尔与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效果较理想,可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提高患者认知功能,降低机体炎症指标。
- 陈静朱红灿
- 关键词:帕金森病吡贝地尔左旋多巴疗效
- 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和Semont手法对97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进行治疗。结果97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72h后评定:痊愈88例,改善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94%。结论耳石复位治疗BPPV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且易行、安全,应加强临床应用。
- 董俊兴王立侠张永昌梁燕陈静
-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
-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比分析123例LA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LA组较对照组Hcy、HbA1c、高血压及糖尿病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回归分析显示,Hcy、年龄、高血压病程及HbA1c与L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Hcy升高、年龄、高血压病程及HbA1c与LA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王立侠董俊兴陈静
-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
- 以感觉性失语起病的静脉性脑梗死1例被引量:1
- 2020年
- 静脉性脑梗死(cerebralvenous infarction,CVI)是指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是一类少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性疾病,发病年龄较轻,女性多见[1]。CVI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关系密切。CVST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最终导致颅内压增高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占0.5%~1.0%[2]。
- 陈静
- 关键词:静脉性脑梗死感觉性失语静脉窦血栓形成
- 两种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1].我院2010-02以来采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 董俊兴李皓亮孙光明王立侠陈静
-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术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