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设
- 作品数:124 被引量:744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兴蒙造山带阿巴嘎地区的地壳结构被引量:10
- 2018年
- 本文利用内蒙阿巴嘎地区布设的3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方法(CCP)揭示台站下方Moho面起伏形态,并利用H-κ方法进一步得到地壳厚度和壳内平均波速比值.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为35~44km,均值约为40km,西南部的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地壳较厚,东北部的阿巴嘎火山群地区地壳显著变薄.研究区地壳平均波速比值在1.70~1.87之间,均值为1.76,其中阿巴嘎火山地区波速比值明显偏高.CCP叠加结果显示研究区Moho界面较平缓,但在缝合带附近存在明显的变化.我们推测,新生代阿巴嘎火山地区薄的地壳和高波速比值可能是由于火山活动底侵作用引起上地幔铁镁质物质侵入下地壳所致.
- 何静吴庆举张瑞青雷建设
- 关键词:兴蒙造山带地壳结构接收函数
- 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及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3年
- 大震后区域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常常被用于解释区域地震活动性速率的变化、主震断层外余震的发生以及即将失稳断层的地震发生概率的变化.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的发生重新引起了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大地震的热议.利用含(滑移)速率和状态的摩擦定律,结合汶川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性水平,定量化计算了汶川地震后雅安地区发震概率的变化,并着重解释了芦山地震发震的可能根源.此外,还对库仑应力明显增加的鲜水河断层和熊坡断层进行了发震概率的定量化计算,计算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目录基本符合.鲜水河断层从汶川地震后至今近5年来未发生M>6.0地震,而M>6.0的发震概率已约为60%;熊坡断层自汶川地震以来尚未发生M>4.0地震,芦山地震后M>4.0的发震概率已接近90%.所以,我们认为鲜水河断层附近将成为M>6.0地震的重点防范地区,熊坡地区将来仍旧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
- 刘博研史保平雷建设
- 关键词:地震发生概率库仑应力变化
-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主震及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 1.引言北京时间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在新疆于田地区发生Ms7.3级地震,震中区烈度达Ⅸ度。截至2月17日08时,已发生余震3294次,其中5.0.9级地震1次、4.0.9级地震16次和3.0.9级地震40次...
- 张广伟雷建设
- 中国大陆几个活火山深部细结构及深部起源
- 2012年
- 中国大陆有很多火山,如五大连池火山、长白山火山、腾冲火山、海南火山、大同火山和昆仑山火山等,其中五大连池火山、长白山火山和腾冲火山被认为是活火山。人们对这些火山区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深部起源问题还一直不太清楚。地震层析成像被认为是了解深部结构强有力手段之一。由于火山区开展了大量流动地震观测和我国“九五”和“十五”固定地震观测,为利用成像技术获取研究区深部细结构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主要总结近几年来利用流动和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大量高质量到时资料获得的长白山火山、腾冲火山和海南火山等几个火山区的深部细结构,以探讨其深部起源问题。
- 雷建设
- 关键词:深部结构活火山细结构五大连池火山长白山火山腾冲火山
- 中天山地幔精细三维速度结构研究及动力学意义
- <正>我国西部的天山山脉长约2 500 km、宽300~500 km,横亘于中亚大陆的塔里木古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古板块之间,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是现今世界上最年青和最活跃的造山带之一。天山形成于古生代,而...
- 雷建设赵大鹏
- 文献传递
- 滇西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区域波形反演研究
- 本文通过利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于2010-2011年在滇西南地区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所记录的三分量高质量波形资料,采用小生境遗传算法通过波形反演,获得了研究区思茅、保山、腾冲三个块体的P波速度模型,填补了该区域小...
- 雷建设李聪
- 关键词:地壳运动反演分析
- 文献传递
- 中国西南及邻区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被引量:15
- 2002年
- 利用ISC报告以及中国和NEIC基本测震台网报告中的 80 974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地震数为 70 5 3,台站数为 16 5 ,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 ) ,对中国西南及邻区 (北纬10°~ 36°、东经 70°~ 110°)的深至 4 0 0km的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 ,分辨率达 2°×2° .初步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 ,虽随深度增加而减弱 ,但至 4 0 0km深度时仍很明显 ;②在北纬 16°和 2 4°的纵剖面上 ,可以看到与印度板块向东和欧亚板块相碰撞挤压相对应的速度结构 ,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速度结构的差异 .在东经 90°的纵剖面上 ,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欧亚板块 (青藏高原 )之下相对应的速度结构也比较明显 ;③在 90km深度的横剖面上 ,由缅甸的密支那至越南的洞海的低速条带 ,可能与红河断裂带有关 ;
- 雷建设周蕙兰
- 关键词: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分辨率P波横向不均匀性
- 中国及邻区地幔底部横向不均匀性研究
- 地幔底部横向不均匀性的研究,对于了解板块俯冲深度和地幔热柱上升等动力学问题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及邻区(50°E~160°E、10°S~50°N)位于欧亚板块东部,受印度板块北向俯冲和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影响作用,其深部特别...
- 雷建设赵大鹏周蕙兰
- 云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40
- 2013年
- 本文使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2011年期间在云南地区布设21个宽频带野外流动地震台记录到的波形资料,经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求取远震接收函数,并挑选高质量Pms(莫霍面转换)震相,利用切向能量最小化方法获得283对高信噪比的径向和切向对应的Pms分裂参数,从而得到云南地区各台下方地壳各向异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慢波时间延迟量在0.125s和0.40s之间变化,平均为0.25s,且各向异性强弱与构造分布有一定相关性.在扬子地台和保山地块表现为相对较强的各向异性,而思茅地块相对弱些,说明这些块体受下地壳流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从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分布来看,在扬子地台和思茅地块除红河断裂带和澜沧江断裂带走向变化明显地区(如YNL04和YNL12台)外,各向异性方向均与断裂带走向近似平行,说明研究区内大型断裂带控制着下地壳流的构造变形.腾冲地区的各向异性与其他三个块体均不相同,在该块体内部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近似呈现出以火山为中心发散状分布,可能说明腾冲火山下方地幔热物质上涌到达下地壳后受上地壳的阻挡作用向四周发散的原因.
- 孙长青雷建设李聪张广伟查小惠李飞
- 关键词:横波分裂
- 古交市重要建筑物的震害预测
- 1997年
- 利用结构层间延伸率判定砖结构房屋破坏程度的震害预测方法,对古交市内8座重要建筑进行了震害预测。结果表明,古交市重要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设施。
- 雷建设仇转郭星全
- 关键词:重要建筑震害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