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海霞
-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南通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HBV感染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与病毒载量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与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选择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组)、4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B组)和40例体检健康者(C组)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A2(HLA-A2),采用HLA-A2限制的HBVcore18-27抗原表位肽五聚体(Pro5MHC)法检测Pro5MHC、CD8双阳性细胞[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并比较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各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A组、B组HLA-A2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5)。随着HBV DNA水平的升高,HBV特异性CTL水平逐渐减低(P〈0.05),但CD8+细胞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HBV DNA水平大于105 copies/mL的患者,Pro5MHC/CD8+水平明显低于HBV DNA水平为103-105 copies/mL的患者以及HBV DNA水平小于103 copies/mL的患者(P〈0.05)。结论 HLA-A2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易感基因之一。HBV感染患者体内HBV特异性CTL水平随着病毒复制程度的升高而减低。Pro5MHC/CD8+可作为判断病毒复制程度的客观指标。
- 韩海霞吴玉兰陈琳吴月平邵建国
- 关键词:特异性细胞免疫慢性乙型肝炎
- 乙肝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象改变与LDH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分析112例乙肝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象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乙肝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骨髓象改变与LDH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12例患者的骨髓象中骨髓增生极度活跃3例(2.7%),增生明显活跃23例(20.5%),增生活跃78例(69.6%),增生减低8例(7.1%);主要表现为红系增生,粒系和巨核系成熟障碍;LDH水平骨髓增生活跃组为371.0±39.0 U/L,增生活跃组为326.0±19.0 U/L,增生低下组为227.0±27.0 U/L,随着骨髓增生程度的降低,血清LDH水平逐渐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DH粒红比例正常组为292.0±31.0 U/L,粒红比例倒置组为341.0±33.0 U/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DH水平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骨髓造血情况有关,骨髓细胞学检查以及LDH水平检测对了解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曹威韩海霞陈诚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骨髓象乳酸脱氢酶
- SurA通过调控鞭毛表达影响伤寒沙门菌生物膜的形成
- 2020年
- 目的:研究周质伴侣蛋白SurA对伤寒沙门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用前期构建的surA基因缺陷株、缺陷空载体株及缺陷回补株的生物膜实验,观察surA基因缺失对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影响生物膜形成的几个关键基因在surA缺陷株及野生株中的表达差异,探索surA影响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可能通路。通过电镜实验观察surA缺陷株及野生株的鞭毛表达情况。最后通过生物膜实验观察鞭毛缺失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与野生株相比,surA缺陷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下调,缺陷株里回补surA后,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恢复到与野生株相当。与野生株相比,surA缺陷株中鞭毛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电镜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surA缺陷株的鞭毛表达数量显著减少。鞭毛缺失株(△flhD)几乎不形成生物膜。结论:伤寒沙门菌surA基因缺陷可能通过下调鞭毛基因表达来影响生物膜形成。
- 韩海霞徐芸芸刘超陆仁飞
- 关键词:伤寒沙门菌生物膜
- 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调查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患者感染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细菌鉴定仪对ESBLs菌进行检测,药敏试验用K-B纸片法,根据2005年美国NCCLS标准判断结果,应用WHONET5软件对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确证87株产ESBLs,产酶率为31.5%;276株大肠埃希菌中尿液分离出35株(40.2%),痰液23株(26.4%),血液7株(8.0%);各病区产ESBLs菌的分离率以ICU最高(36.8%),其次为烧伤病房(16.1%),泌尿外科病房(14.9%);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产ESBLs菌危险因素为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入住ICU患者。结论我院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以SHV型为主:产ESBLs菌尚未有效控制,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时,需根据药敏结果及患者病情选用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 费琰黄书明吴玉兰赵建华韩海霞
-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
-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特征及苯唑西林酶基因分型的研究
- 2019年
- 目的:调查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表型及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的苯唑西林酶(Oxacilllinase, OXA酶)基因分型,为临床治疗CRAB的感染和防止CRAB的播散提供帮助。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鉴定鲍曼不动杆菌,采用仪器法和纸片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通过PCR方法检测常见的OXA酶耐药基因型。结果 :43株非重复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经PCR法鉴定均为鲍曼不动杆菌,在监测的14种抗菌药物中,耐药率≥85.0%的达10种,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有较低的耐药率(分别为21.0%和32.6%),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97.7%;在42株CRAB中,均检测出OXA-51-like和OXA-23-like基因,均未检测出OXA-24-like和OXA-58-like基因。结论 :本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携带OXA-23-like基因是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且存在CRAB的克隆流行。
- 刘超魏晔陆仁飞赵建华韩海霞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
- 开发和评估一种快速检测伤寒沙门菌菌血症的血培养PCR方法
- 目的 在我国,由伤寒沙门菌(S.typhi)感染诱发的肠热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也出现了新的流行特点,比如临床抗生素不规则使用用掩盖了肠热症的临床症状和增加了无症状携带者的患者人数.因此,建立快速灵敏的方法早期检测...
- 陆仁飞赵建华韩海霞
- 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0
- 2012年
- 目的调查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患者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细菌鉴定仪对产ES-BLs菌进行检测,药敏试验用K-B纸片法,根据2005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判断结果,应用WHO-NET5软件对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确证87株产ESBLs菌,产酶率为31.5%;不同标本种类中产ESBLs菌检出情况分别为尿液35株(40.2%),痰液23株(26.4%),血液7株(8.0%);各病区产ES-BLs菌的分离率以重症监护病房(ICU)最高(47.1%),其次为烧伤病房(40.0%),泌尿外科病房(34.2%);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产ESBLs菌危险因素为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入住ICU患者。结论该院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尚未有效控制,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时,需根据药敏结果及患者病情选用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 黄书明吴玉兰赵建华韩海霞
- 关键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