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淑伶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护理
  • 1篇血栓
  • 1篇牙槽
  • 1篇牙槽骨
  • 1篇牙周
  • 1篇牙周炎
  • 1篇牙龈
  • 1篇牙龈组织
  • 1篇盐酸米诺环素
  • 1篇医院感染
  • 1篇早期康复
  • 1篇早期康复护理
  • 1篇治疗仪
  • 1篇妊娠
  • 1篇妊娠晚期
  • 1篇上矢状
  • 1篇上矢状窦
  • 1篇上矢状窦静脉...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恢复

机构

  • 4篇天津市第三中...
  • 1篇武警天津总队...
  • 1篇武警天津市总...

作者

  • 4篇韩淑伶
  • 1篇刘永召
  • 1篇邢红梅

传媒

  • 1篇医疗装备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神经肌电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2024年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2—8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联合神经肌电治疗仪,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的血压、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估表(NIHS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遵医锻炼、康复指导、定期复查依从性和干预效果、服务态度及护患关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电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中,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血压,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提高运动、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
韩淑伶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出血
盐酸米诺环素对牙周炎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对大鼠IL-8、hs-CRP、TNF-α的影响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究盐酸米诺环素对牙周炎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对大鼠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120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和盐酸米诺环素组。两组大鼠均给予常规治疗后,基础治疗组大鼠给予碘甘油治疗,盐酸米诺环素组给予盐酸米诺环素治疗。使用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及牙龈组织中IL-8、hs-CRP、TNF-α表达,检测患者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及M2腭侧牙槽骨吸收长度和吸收面积。结果:治疗后,盐酸米诺环素组大鼠外周血及牙龈组织中IL-8、hs-CRP、TNF-α表达水平均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治疗后,盐酸米诺环素组大鼠的PD、PLI和SBI水平均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治疗后,盐酸米诺环素组大鼠M2腭侧牙槽骨吸收长度和吸收面积均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结论:盐酸米诺环素可以显著降低牙周炎大鼠外周血及牙龈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保护牙周组织,降低各项牙部临床指标水平及M2腭侧牙槽骨吸收长度和吸收面积,盐酸米诺环素对牙周炎可能会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刘永召郑瑞韩淑伶
关键词:牙周炎牙龈组织牙槽骨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提出口腔科门诊可能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设立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结果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加强各级医务人员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规范操作流程、重视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是有效预防控制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
刘永召韩淑伶
关键词: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
2例妊娠晚期合并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被引量:2
2012年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妊娠分娩的少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低,为0.02‰~0.2‰[1].由于现代神经影像技术和治疗手段的进展,使该疾病能够及时得到明确诊断,治愈的患者亦渐趋增加,但仍有5%~30% 的患者死亡,或遗留癫痫、肢体活动障碍等后遗症.因此,加强对本病的预防、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是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要课题.此外,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也是降低死亡率、减少致残率的一个重要因素.2011年10月~2011年12月,我科连续收治2例妊娠末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韩淑伶邢红梅
关键词:妊娠晚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