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菲
-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吉林省玉米灰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研究Ⅱ.病斑产孢和孢子飞散被引量:9
- 2007年
- 对玉米灰斑病在吉林省的重要流行环节——病斑产孢、孢子飞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在吉林省能够顺利越冬。病斑在直射光下不能产孢,产孢在散射光下多于黑暗条件下。保湿时间越长,病斑产孢越多,保湿时间(t)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exp[-14.59exp(-0.2t)]。病斑在20-30℃均可产孢,25℃最适合产孢,温度(x)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sin(-1.685 7x+0.252 2x2-1.63×10-3x3)。病斑长度(x)与病斑产孢潜能(y)的关系曲线为单峰曲线,病斑长度在15-22 mm时产孢潜能较高。玉米施用氮、磷、钾肥可降低灰斑病病斑产孢。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释放飞散。
- 汪旭侯大鹏马德良韩静菲杨信东
-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
- 黄粉虫抗菌肽的诱导、生物学活性测定及初步分离纯化
- 本文通过采用不同的诱导方法对黄粉虫进行诱导,分别采用了紫外线诱导法、超声波诱导法、针刺诱导法、菌液浸泡诱导法、饥饿诱导法、菌液注射诱导法等方法;每种诱导方法分别采用不同剂量或不同的诱导时间,且诱导后分别培养不同的时间,之...
- 韩静菲
- 关键词:黄粉虫抗菌肽生物学活性分离纯化
- 文献传递
- 吉林省玉米灰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研究 Ⅰ孢子萌发、病斑潜育扩展和寄主抗侵染被引量:12
- 2007年
- 对玉米灰斑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孢子萌发、病斑潜育扩展和寄主抗侵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就能够萌发,但未见附着胞形成;花粉和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孢子抗干燥能力较强,萌发孢子须经3-4d干燥才完全丧失存活能力。对灰斑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强的杀菌剂有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大生、多菌灵等。病害潜育期较长,潜育期随玉米生育期推进而增长,在不同品种上潜育期为11-18d。病斑长度(Y)和病斑13龄(x)的关系大体为对数曲线,回归方程为y=0.2635+5.163ln(x+1)。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抗侵染力逐渐增强。施用氮、磷、钾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玉米的抗侵染力。
- 马德良汪旭韩静菲杨建福赵立峰杨信东
-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孢子萌发潜育期病斑扩展
- 黄粉虫抗菌肽的生物学性质及初步分离纯化被引量:19
- 2009年
- [目的]探索黄粉虫抗菌肽的生物学性质。[方法]通过菌液注射对黄粉虫幼虫进行抗菌肽的诱导,对其热敏感性、反复冻融的稳定性、抑菌活性的适宜pH值及部分抑菌谱进行测定,并对黄粉虫血淋巴抗菌肽进行了初步的分离纯化。[结果]黄粉虫抗菌肽热稳定性好,反复冻融对其活性影响不大,显示出一定的抗酸碱性能,在pH为5时抑菌效果最佳,对测试的6种动物病原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猪致病性大肠杆菌和猪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经SephadexG-25凝胶过滤柱层析分离得到3个活性峰,表明黄粉幼虫血淋巴中有多个抗菌活性组分。[结论]该研究为黄粉虫抗菌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陶淑霞韩静菲李玉
- 关键词:黄粉虫抗菌肽生物学性质分离纯化
- 诱导源及其诱导剂量对黄粉虫幼虫血淋巴抗菌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0年
- 采用紫外线、超声波、菌液饲喂、菌液注射等方法对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进行抗菌肽的诱导,每种诱导方法分别采用不同诱导剂量,以确定最佳的诱导方法和最适的诱导剂量。结果表明:不同诱导方法的黄粉虫幼虫血淋巴抑菌活性大小为菌液注射>紫外线>菌液饲喂>超声波。菌液注射法适宜的注射剂量为104cfu/头,诱导后培养48 h抑菌效果最好。采用琼脂糖孔穴扩散法进行测定,其对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等6种动物病原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猪致病性大肠杆菌和猪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 陶淑霞韩静菲李玉
- 关键词:黄粉虫抗菌肽活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