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荣
-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航天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梅尼埃病患者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频率调谐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通过分析单侧梅尼埃病患者不同频率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探讨梅尼埃病oVEMP频率调谐变化的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33例在航天中心医院确诊为单侧梅尼埃病的患者,其中男11例、女22例,年龄35~65岁(中位年龄51岁)。同期20名健康人(40耳)作为对照,男7名、女13名,年龄29~68岁(中位年龄50岁)。分别以500Hz及1000Hz气导短纯音作为刺激声,对受试者进行oVEMP的检测。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梅尼埃病患者患侧耳、对侧耳及健康组对照耳oVEMP的N1-P1波振幅及500/1000Hz频率振幅比进行比较分析,并对500/1000Hz频率振幅比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500Hz的气导短纯音刺激下,梅尼埃病患者患耳、对侧耳以及健康受试者对照耳oVEMP的引出率分别为84.9%(28/33)、93.9%(31/33)和97.5%(39/40);1000Hz短纯音刺激下,患耳、对侧耳及对照耳oVEMP的引出率分别为81.8%(27/33)、87.9%(29/33)和82.5%(33/40)。500Hz短纯音刺激条件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中患耳N1-P1波的振幅低于对侧耳及对照耳,与对照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耳N1-P1波的振幅小于对照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0Hz短纯音刺激条件下,患侧耳及对侧耳与对照耳的N1-P1波振幅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侧耳500/1000Hz的频率振幅比明显小于对侧耳及对照耳(P<0.05)。频率调谐变化的频率振幅比临界值为1.17,在患耳中频率调谐变化的发生率为54.5%(18/33),显著高于对侧耳(18.2%,6/33,χ^2=9.429,P=0.002)和健康对照耳(7.5%,3/40,χ^2=19.530,P=0.000);对侧耳中也存在频率调谐变化,但与对照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9,P=0.167)。结论梅尼埃病患者oVEMP频率调谐特点发生了改变,表现出向高频区迁移的现象,oVEMP的频率振幅比可有助于梅尼埃病的病情评估。
- 田永胜张秀菊马荣刘颖刘萍张彦郭良蓉王淑珍王丹段星姚远
- 关键词:梅尼埃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椭圆囊频率调谐
- 同步检测眼性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可行性研究
- 2017年
- 目的探讨同步检测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正常人及23例梅尼埃病患者分别进行oVEMP和cVEMP同步检测和单独检测,两种检测方式所用仪器和坐姿相同,检测参数设置相同,分别比较两种检测方式下两组对象oVEMP和cVEMP的振幅、潜伏期、波间期及双侧耳不对称比。结果正常人左、右耳的oVEMP及cVEMP的引出率、振幅、潜伏期、波间期与不对称比在两种形式同步检测与各方式单独检测之间无显著差异;两种方式同步检测时梅尼埃病患者的患耳及对侧耳的oVEMP及cVEMP引出率、振幅、潜伏期、波间期及不对称比与各方式单独检测的结果也无显著差异。结论对正常人和梅尼埃病患者,oVEMP和cVEMP检测可同步进行,但检测参数应与单独检测时设置一致。
- 马荣田永胜
- 关键词:同步检测
- 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频率调谐特征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分析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acute low-frequenc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LHL)和听力正常健康人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包括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和眼肌性前庭诱发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的特征。方法选取33例ALHL患者(实验组)和45名听力正常健康人(对照组),分别分析500 Hz、1000 Hz的cVEMP和oVEMP的引出情况及振幅比值结果。结果对照组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引出率分别为100%(45/45)和86.67%(39/45);500 Hz和1000 Hz的oVEMP引出率分别为97.78%(44/45)和84.44%(38/45)。实验组患耳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引出率分别为66.67%(22/33)和63.64%(21/33);对侧耳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引出率分别为87.88%(29/33)和75.76%(25/33)。实验组患耳500 Hz和1000 Hz的oVEMP引出率分别为84.85%(28/33)和72.73%(24/33);对侧耳500 Hz和1000 Hz的oVEMP引出率分别为84.85%(28/33)和72.73%(24/33)。实验组双耳与对照组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和oVEMP引出情况比较,仅500 Hz的cVEMP实验组双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cVEMP患耳与对侧耳500 Hz/1000 Hz的AR平均比值(AR1)为1.17和1.52,对照组AR值2.23,患耳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2,P=0.000),对侧耳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01)。实验组oVEMP患耳与对侧耳500 Hz/1000 Hz的AR平均比值(AR2)为1.45和1.59,对照组AR值2.06,患耳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5,P=0.0 01)。结论与对照组相比,ALHL中cVEMP与oVEMP的频率调谐特点均表现为向高频迁移,对侧耳也表现出类似特点。推测ALHL患者患耳与对侧耳球囊及椭圆囊功能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引起cVEMP和oVEMP的共振频率调谐发生改变。
- 郭良蓉田永胜马荣姚远段星王丹张秀菊
- 关键词: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频率调谐
- 静脉输液治疗中潜在风险因素及对策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静脉输液治疗具有一定创伤性,是一项侵入性操作,因此并发症或药物不良反应客观存在,据资料统计,在患者投诉中涉及静脉输液的约占28.28%[1]。因此对静脉输液治疗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 马荣
- 关键词:输液治疗静脉药物不良反应侵入性操作患者投诉
- 管石复位治疗后出现残余症状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VEMP特点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探讨管石复位治疗成功后出现残余症状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前庭诱发肌源性动作电位(VEMP)特点。方法:对97例成功进行了管石复位治疗的后半规管BPPV患者的颈性VEMP和眼性VEMP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出现残余症状将患者分为残余症状组和无残余症状组,以健康成人的VEMP检测结果为对照,对2组患者眼性VEMP N1P1复合波异常率和颈性VEMP P1N1复合波异常率进行比较。结果:残余症状组中眼性VEMP的异常率为64.5%,颈性VEMP的异常率为28.1%,无残余症状组中眼性VEMP的异常率为17.9%,颈性VEMP的异常率为12.5%,残余症状组眼性VEMP异常率远高于无残余症状组(χ~2=19.228,P=0.000),而2组颈性VEMP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42,P=0.068)。结论:BPPV患者进行管石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发生与眼性VEMP的异常有关,表明椭圆囊功能异常与管石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发生有关。
- 田永胜张彦马荣刘萍
-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内耳道膜迷路磁共振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检查在突发性聋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评估内耳道膜迷路磁共振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hree-dimensional fluid-attenated inversion recovery,3D-FLAIR)在突发性聋诊治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内耳道膜迷路3D-FLAIR结果,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科收治60例突发性聋患者分为3D-FLAIR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听力学特点、是否伴有眩晕等及预后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3D-FLAIR阳性组较阴性组眩晕发生率更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3D-FLAIR阳性组听力曲线以全聋型频或平坦型为主,且阳性组较阴性组听力损失更严重,预后更差。结论听力损失较重尤其伴眩晕的突发性聋,若其内耳道膜迷路3D-FLAIR显示内耳有可能存在延迟强化征象,其预后较阴性组欠佳。建议对所有突发性聋患者,常规行内耳道膜迷路3D-FLAIR检查,有助于判断预后。
- 郭良蓉田永胜马荣张彦王淑珍张秀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