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梅兰
- 作品数:20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某部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效果调查被引量:1
- 2004年
- 宋闽宁骆梅兰陈观樵吴国生
- 关键词: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效果免疫应答干部
- 少量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疗效探讨
- 目的:探讨较少量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极期患者临床效果.方法:用2L全血浆置换法治疗.日本Plassuto iQ全自动血浆置换装置,膜型血浆分离器OP-08W型耗材.治疗前后及中期分段观察生液生化改变.结果:治疗组34例治...
- 宋闽宁骆梅兰闵峰朱忠芳
- 关键词:血浆置换重型肝炎
- 文献传递
- 2L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 2004年
- 宋闽宁闵峰骆梅兰朱忠芳黄文琪
- 关键词:血浆置换重型肝炎血液生化检验
- 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大鼠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变化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研究5-羟色胺(5-HT)及去甲肾上腺素(NA)在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和慢性肝功能衰竭(CLF)肝性脑病时的变化。方法将1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ALF组(45只)及CLF组(45只)。ALF模型按500mg/kg硫代乙酰胺(TAA)间隔24h两次灌胃;CLF模型按质量分数为0。03%的TAA作为饮用水灌饲10周,并根据每周体重的变化增减50%的TAA含量。造模成功后从眼底静脉丛取血,检测5-HT、NA、血氨和肝功能指标;处死动物,取肝、脑组织,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ALF组和CLF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表现,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A/G)、血氨均有明显变化(P<0.05或P<0.01);肝脏及脑组织病理学符合ALF和CLF肝性脑病表现。ALF组和CLF组5-HT[(16.06±1.08)μmol/L和(15.32±1.48)μmol/L3均较正常对照组[(2.75±0.26)μmol/L3显著升高(IP均<0.01),CLF组NA值下降[(94.0±2.13)μmol/L比(121.2±14.8)μmol/L,IP<0.053。结论5-HT在大鼠ALF和CLF所致肝性脑病时明显升高;NA在大鼠CLF所致肝性脑病时明显下降。
- 宋闽宁宋屿娜陈福骆梅兰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
- 肝性脑病患者血浆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07年
- 肝性脑病是发生于严重肝功能衰竭时、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因病死率高,发生机制较复杂,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揭示肝性脑病时的代谢变化情况,本研究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去甲肾上腺素(NA)和5-羟色胺(5-HT)的相关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
- 宋闽宁骆梅兰黄文琪闵峰宋屿娜吴晓鹭欧阳丽娟
- 关键词:血浆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肝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重型肝炎患者
- 少量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
- 2003年
-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较少量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极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用2L全血浆置换法治疗。日本Plasauto iQ全自动血浆置换装置,膜型血浆分离器OP-08W型耗材。治疗前后及中期分段观察血液生化改变。结果:治疗组34例治愈率79.8%。血浆置换治疗效果最佳时段为置换量0.5~1.5L时,随置换量增加,治疗效果下降。结论:较少量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效果理想。治愈率略高与大剂量组,并有助于减少大剂量血浆置换较易发生的副反应。
- 宋闽宁骆梅兰闵峰朱忠芳
- 关键词:血浆置换重型肝炎
- 血浆置换对肝衰竭并发感染的影响被引量:1
- 2002年
- 宋闽宁骆梅兰
- 关键词:肝衰竭并发感染血浆置换疗效
-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肝倾向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研究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0例重肝倾向肝炎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35例 ,对照组应用保肝退黄支持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77 14 % ,对照组有效率54 2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5)。重症肝炎的发生率 :对照组28 5 % ,治疗组为14 29 % ,两者比较有高显著性差异 (P<0 01)。结论 :促进细胞生长素对重肝倾向型肝炎的治疗有效 ,并可降低重症肝炎的发生率。
- 黄文琪宋闽宁夏挺洪党阳骆梅兰周海波
- 关键词:促肝细胞生长素重型肝炎
- 抗乙肝转移因子治疗46例中度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02年
- 黄文琪宋闽宁洪党阳夏挺骆梅兰周海波
- 关键词: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抗乙肝转移因子疗效
- 乙肝病毒携带者PBMC培养液细胞因子水平的临床研究
- 2006年
-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免疫耐受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刺激诱导培养,检测IL-10、IL-12、γ-IFN、B超及血液生化。结果ASC PBMC培养后上清液细胞因子检测水平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CHB)。ASC不同年龄组IL-10测定值均高于正常对照,且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P<0.01,P<0.05)。ASC B超肝门静脉、肝右上下径测定值及脾脏厚度检测结果提示各年龄段检测结果与正常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C携带状态持续时间对肝脏损害影响小于慢性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变患者。
- 宋闽宁黄文琪闵峰骆梅兰
- 关键词:免疫耐受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