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鹏
- 作品数:85 被引量:13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红色歌谣是中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被引量:5
- 2011年
- 红色歌谣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地区流传的革命歌谣独特的历史文化内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更近一步的挖掘整理。红色歌谣典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和帮助,代表了亿万民众反抗压迫和剥削、向往革命的热情与愿望。同时,红色歌谣是革命事业的重要部分,其借用传统民间文学形式,形式多种多样,深入民心,对宣传革命思想,鼓舞革命斗志,凝聚革命力量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无论是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是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这都是极其特殊的一页,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 高有鹏
- 关键词:红色歌谣革命根据地
- 汉代民间文学观述略——以刘向、刘安、王充、应劭为例
- 2013年
- 刘向、刘安、王充和应劭在他们著作中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汉代民间文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在记述民间文学作品的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学术个性化标志着汉代知识分子民间文学观的具体形成。他们的著述对于民间文学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民间文学思想也有着深远影响。
- 高有鹏
- 关键词:汉代民间文学应劭
- 关于中国现代民间歌曲的理论问题
- <正>我国是一个富有民间音乐资源的文化大国,人们运用音乐表达情感,抒发胸臆,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在历史上,不乏引吭高歌、慷当以慨,以歌声表现威武不屈的个人歌唱,如传说中的涂山氏"候人猗兮"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到...
- 高有鹏
- 文献传递
- 关于中国现代民间歌曲理论问题
- 2008年
- 我国富有民间音乐资源,以歌曲振奋民族精神,特别是在民族危亡重要关头,通过整理挖掘民间歌曲,唤醒民众,凝聚民族精神,团结御侮,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宝贵传统。现代中国社会风雨如磐,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异常重视民间歌曲的价值意义,从启蒙民间到走进民间,研究和运用民间歌曲,形成逐渐系统、完善的民间歌曲理论。中国现代民间歌曲理论研究可以划分三个基本阶段,即承启近代文化发展的学堂乐歌教育歌唱运动时期,在科学、民主思想影响下所出现的"五四"歌谣学、民俗学与乡村教育运动时期,新音乐运动与大众文艺运动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理论特色。
- 高有鹏
- 关键词:民间音乐民间歌曲民族文化社会
- 《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神话群的地理发现
- 《山海经》的地理文化意义是通过神话讲述得以表现的。这些神话以神话群的形式存在,具体包括皇帝神话群、女娲神话群、伏羲神话群、王母神话群、大禹神话群等共十种。中原地区为皇帝部族、大禹部族旧地,故皇帝神话群和大禹神话群内容最丰...
- 高有鹏
- 关键词:山海经地理
- 文献传递
- 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中原话有熊座谈会实录
- 2010年
- 文章是国内神话学研究的一次专家座谈会实录。河南省的学者专家围绕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研究员关于"中原话有熊"的文明探源报告,就神话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如何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课题研究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具有前沿探索性的诸多新观点和人文研究创新思路。如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学科定位与方法视野大拓展,神话研究如何重构失落的历史,凸显民族文化精神,四重证据法的应用推广,以及如何建构跨学科的人文研究新范式。
- 陈江风孙培新高有鹏
- 关键词:神话学神话精神中华文明探源四重证据法
- 河南大学作家群:从一片森林到又一片森林
- 2011年
- 河南大学是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诞生的。100多年来,它秉承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精神,走过了一条充满悲壮与辉煌的道路,也因此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不能被忽视的知识重镇、思想重镇和文化重镇。其中一个亮点是,它培养了很多文学艺术家,形成了中国文坛上一个特殊的文艺群体,有研究者称其为“河南大学作家群”。在河南大学的发展中,
- 高有鹏
- 关键词:作家辛亥革命高等教育艺术家
-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从研究生教育中的“三史”教育问题说起被引量:1
- 2008年
- 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对人文科学的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哲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的基础性训练。创新机制应该建立在对此"三史"的牢固把握的基础上,即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创新和发展。形式主义、技术主义等现象的存在,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人文科学的研究生教育的薄弱性以及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薄弱性。
- 高有鹏
-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哲学史文化史学术史
- 河南民间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辙
- 2017年
- 民间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不仅存留着一个民族坚韧的信仰与情感,而且是无数民众各种风俗生活的重要依据。河南的民间文化研究起步较早,有几次重要的转折。总体看来,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五四时期至20世纪40年代,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理研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是形成了一个民间歌谣搜集整理的学术群体,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文学、民俗学原始资料。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属于较多显示出意识形态范畴的文化研究。这一阶段的成就集中表现在朱芳圃的神话理论、孙作云的图腾理论和张振犁的民间故事研究。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民俗学的研究更为突出。这一阶段承上启下的人物为张振犁,他的突出贡献在于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中原神话"的重要发现,及其影响下的"中原神话学派"的形成。第四个阶段是近年来至当前,这是一个全新的格局。此一阶段虽然河南民间文化研究呈现出可喜的局面,但中原文化学派能否形成尚有待努力和观察。
- 高有鹏
-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间文学
- 雪峰是一种情结:剑冰论之一——王剑冰和他的长篇小说《谁让我疼痛》
- 2013年
- 长篇小说《谁让我疼痛》是一曲非同凡响的青春祭歌,既有诗歌的韵致,又有散文的意境,给人以独特的感受。情爱的纷繁,成为平凡和超俗两种意蕴的集结点。卡格博雪峰,是清晨的青春,与太阳一同令人敬仰,它不仅属于路雪和曲晶晶,而且属于整个社会。王剑冰的卡格博雪峰是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道亮光,给人以新奇,更给人以博大和崇高。
- 高有鹏
- 关键词:青春雪峰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