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
- 作品数:34 被引量:115H指数:7
- 供职机构: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阿卡斑病毒培养特性和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 2023年
- 为制备一种阿卡斑病毒灭活疫苗并初步评价其免疫效果,本研究应用组织半数感染量(TCID_(50))测定的方法对阿卡斑病毒CX-01株在HmLu-1、Vero、BHK-21细胞上的扩繁规律进行判定,研究病毒在终浓度0.002 mol/L的BEI灭活剂、37℃条件下的灭活规律,然后应用ISA 206佐剂乳化制备疫苗,通过小鼠模型评估抗原中的添加剂蔗糖、海藻糖和左旋咪唑对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HmLu-1细胞培养病毒效价最高为10^(6.75)TCID_(50)/mL,优于Vero和BHK-21细胞;终浓度为0.002 mol/L的BEI灭活剂处理5 h即可完全灭活病毒,为确保对阿卡斑病毒的灭活完全彻底,在BEI灭活剂用量和灭活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灭活时间为8 h;添加5%蔗糖、5%海藻糖、1%左旋咪唑的疫苗组免疫效果最好,平均中和抗体滴度为18.0。本研究结果对阿卡斑病毒的培养和灭活疫苗的制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谢佳芮寇美玲高华峰高林陈文瑾苗海生
- 关键词:灭活疫苗免疫效果
- 云南省蓝舌病病毒“历史毒株”的遗传特征被引量:2
- 2020年
- 20世纪90年代,本实验室从云南省哨兵动物采集的血液中分离到7种血清型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但这些毒株的遗传特征至今仍不清楚,因而阻碍了我国的BTV演化历史分析。为掌握云南省早期流行BTV毒株的遗传特征,对1995—1997年云南省分离的25株BTV毒株的基因组节段2、3、7和10(Seg-2、-3、-7、-10)进行一步法RT-PCR扩增、测序以及序列分析。Seg-2序列分析显示,1995—1997年云南省分离到的7种不同血清型(BTV-1、-2、-3、-4、-12、-15、-16)BTV毒株,分属A、B、G、H、I和J等6种基因型;BTV-12型毒株的Seg-2为西方地域型,其余毒株的Seg-2则属于东方地域型;Seg-3和Seg-10序列分析显示,25株BTV毒株均为东方地域型;Seg-7序列分析显示,1株BTV-2型、2株BTV-12型和1株BTV-16型毒株属于西方地域亚型,并与南非和荷兰BTV毒株的Seg-7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其余毒株则均为东方地域型。上述结果表明,云南省存在多种血清型BTV的流行,而Seg-2和Seg-7基因重配毒株的发现,提示国外的西方地域型毒株已侵入云南省,并在传播过程中与我国毒株发生了基因重配。本研究为我国BTV的演化分析与溯源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 李卓然朱建波廖德芳肖雷王金萍高林杨振兴李占鸿杨恒李华春
- 关键词:蓝舌病病毒基因重配血清型
- PIC猪经口、鼻途径感染猪瘟石门毒株及兔化弱毒株后病毒的组织嗜性及动态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症状差异极大的传染病〔1〕。病原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成员,只有一个血清型〔1〕。瘟病毒属(Pestivirus)是一群小的、有囊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其基因组大小约12.5kb,编码1个大的单一开放读码框架(ORF),
- 姚俊高林熊和丽肖雷李富祥杨荣丽李华春
- 关键词:组织嗜性FLAVIVIRIDAE开放读码框架黄病毒科
- 山羊痘云南流行毒株及疫苗株P32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将本实验室分离到的山羊痘病毒云南流行毒株MYS、XW、XD及疫苗株VF4主要结构蛋白基因P32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羊痘病毒属成员:山羊痘病毒(GTPV)、绵羊痘病毒(SPPV)、疙瘩皮肤病病毒(SLDV)参考毒株相应序列作对比分析(ByClustalWMethod),结果显示:(1)MYS、XD毒株P32基因全长969bp,疫苗株VF4为974bp,XW毒株为975bp。(2)XW、疫苗株VF4在100~105bp位置处均插入6个A,在947bp位置缺失一个T;SPPV参考毒株在169~171bp位置插入GAT。(3)由于疫苗株VF4P32基因核苷酸序列第414位置处发生了T/A突变,在该处形成一个新的终止密码子TAA,导致完整的开放读码框架(ORF)被打断,只表达第1~411bp(137个Aa)的基因片段,而不能表达出完整的P32蛋白。其余6株毒株的开放读码框架均很相似。(4)在所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LSDV与SPPV参考毒株、MYS和XD株、VF4和XW株、GTPV参考毒株各被划分为一组。所有7个毒株P32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都很高,均在97%以上。其中疫苗株VF4与SPPV参考毒株的同源性最低,为97.6%。XD与XW毒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9.8%。(5)酶切位点分析结果显示,MYS、XW、XD、VF4及GTPV和SLDV参考毒株具有唯一的HinfI酶切位点,大约在第694bp位置。SPPV参考毒株具有2个HinfI酶切位点,分别在第391bp和691bp位置处,该酶切位点较适合用来鉴别山羊痘和绵羊痘病毒,而疙瘩皮肤病在临床上就很容易与山羊痘和绵羊痘鉴别开来。
- 姚俊李华春高华峰单于乃纯高林张念祖
- 关键词:山羊痘病毒P32基因测序
- 云南边境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清学监测及血清型鉴定被引量:6
- 2019年
- 为了解近几年云南边境地区牛、羊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本研究从2014年起连续3年在与老挝、越南接壤的江城县设置EHDV监测点,每年选择投放EHDV抗体阴性的10头牛和5只山羊作为哨兵动物进行跟踪监测。每年5~10月份对哨兵动物采血,每周1次,11、12月每月采集一次,进行EHDV抗体、抗原监测和病毒分离。针对致细胞病变的样品,采用EHDV群特异性S 7基因片段引物进行RT-PCR方法检测,同时利用EHDV-1、-5、-6、-7、-10标准阳性血清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中和试验鉴定。结果显示,2014-2016年江城县牛EHD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9%、58.6%和75.4%;3年期间共监测到15头EHDV抗体阳性黄牛,并从中分离到20个可致细胞病变样品,经RT-PCR确认为EHDV,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有11个毒株与1997和2003年日本分离的EHDV毒株亲缘关系较近,9个毒株与1977和1981年澳大利亚分离的EHDV毒株亲缘关系较近,5个毒株与2015年广西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3年期间在山羊体内未检测出抗体,未发现抗原阳性动物;经中和试验血清型鉴定,确定20株毒株包括EHDV-5、-6、-7、-10型4种血清型,感染时间均在5~9月之间。本研究发现,江城县长期存在多种血清型EHDV同时流行,2014-2016年EHDV抗体阳性率逐年增加,亟需加强对EHDV感染情况及活动规律的持续研究,提高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效率。
- 寇美玲杨振兴李乐朱建波高林苗海生
- 关键词:感染率血清型
- 牛腺病毒7型、牛支原体和细菌混合感染致外购肉牛呼吸系统疾病的确诊被引量:6
- 2021年
- 2017年8月昆明寻甸某养殖户从山东郓城购进30头肉牛,在购进1周后陆续发生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部分牛只伴有腹泻。为了尽快确诊病因,本试验进行了牛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学检测及序列分析,同时开展了牛支原体和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从牛肺脏组织和气管分泌物中检测出牛腺病毒7型及牛支原体核酸阳性,并分离鉴定出1株牛支原体,命名为XDJY-YN-2017株,还分离鉴定出2株细菌。测定出的牛腺病毒7型蛋白酶基因序列与NCBI上GenBank中的参考毒株(登录号:X53989)序列同源性达99%。基于16S rR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牛支原体XDJY-YN-2017株与以色列的72242株,英国的393B08、268B07株,中国的Ningxia-1、HB0801、CQ-W70、08M、Hubei-1、NM2012株同属于一个进化分支,古巴的422株和PG45株属于一个进化分支,Donetta株单独为一个进化分支。2株分离菌株经细菌生化鉴定为弗格森埃希菌(ID%=99.9%,T=0.8)和克吕沃尔菌属细菌(ID%=76.3%,T=0.6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弗格森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多黏菌素E、大观霉素、庆大霉素、安普霉素、呋喃妥因敏感,克吕沃尔菌属菌株对多黏菌素E、安普霉素、呋喃妥因、大观霉素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外购肉牛由于长途运输、饲草饲料更换、饲养环境改变等应激因素,导致了牛腺病毒7型、牛支原体和细菌混合感染发病及死亡。
- 李月朱来萍陶松詹建举余桃樱岩锐郑碧妞高林谢佳芮王生奎杨仕标姚俊
- 关键词:牛支原体肉牛呼吸系统疾病
- 蓝舌病病毒16型毒株在不同细胞中的增殖特性研究
- 2018年
- 为研究蓝舌病病毒16型毒株在不同细胞中的增殖特性,本实验将BTV-16型毒株接种在BHK-21、Vero、C6/36传代细胞系及山羊肾原代细胞,通过细胞敏感性试验、病毒感染生长曲线以及qRT-PCR方法检测BTV-16型毒株在上述不同细胞中的复制效率和增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BTV-16型毒株在BHK-21、Vero、C6/36及山羊肾原代细胞中均能增殖,但产生CPE的时间及病毒滴度有所差异。病毒在BHK-21、Vero细胞上病变较快,山羊肾原代细胞次之,C6/36细胞病变不明显。从病毒滴度和核酸检测结果来看,病毒在BHK-21细胞中的增殖效率与Vero细胞基本一致,并且病毒在这两种细胞中的增殖效率明显高于在山羊肾原代细胞和C6/36细胞。本试验为蓝舌病病毒分离、抗原制备、致病性以及反向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细胞学研究基础。
- 何于雯高林孟锦昕李楠李华春
- 关键词:细胞增殖
- 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血清7型毒株在中国的首次分离与鉴定被引量:17
- 2019年
- 流行性出血病(EHD)是由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感染反刍动物引起的一种虫媒病毒病,为了解中国云南EHDV的感染情况和病毒遗传特征,笔者课题组在云南省师宗县以EHDV血清学和核酸阴性的牛、羊为哨兵动物,拟对流行于云南省的EHDV进行分离与鉴定。将采集于哨兵动物的EHDV核酸阳性血液接种BHK-2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血清中和试验与病毒Seg-2、Seg-3 ORF区的序列分析,确定病毒的血清型与遗传特征;采用C-ELISA和qRT-PCR方法对EHDV感染动物血液中的抗体水平与病毒核酸进行监测。结果如下:从2013年8月采集自云南师宗县哨兵牛的血样中分离出一株EHDV(毒株号YNSZ/V269/2013),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为血清型7型(EHDV-7);Seg-2、Seg-3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病毒属EHDV-7 Eastern型,与日本毒株和澳大利亚EHDV-7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哨兵动物病毒核酸转阳后,血清抗体迅速上升,3周后达最高点并能在该水平持续较长时间,而病毒核酸含量却迅速下降,7周后已经检测不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EHDV-7型毒株在中国的分离、毒株序列特征以及在动物上的感染特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中国EHDV-7型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方法的建立和致病性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 杨振兴孟锦昕肖雷朱建波廖德芳高林李占鸿杨恒李华春
- 关键词: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型
- 用乙基环丙沙星重建受猪鼻支原体污染的BHK-21细胞的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为重建受猪鼻支原体人为污染的BHK-21细胞,本研究采用含10mg/L乙基环丙沙星的培养液,对受污染的BHK-21细胞进行物理、化学相结合的循环处理,并用DNA荧光染色法和PCR法对处理进行全程监测。结果发现,4次循环处理并再传3代后,猪鼻支原体污染已被彻底清除,细胞恢复了健康。此方法为抢救受支原体污染的细胞提供了参考。
- 高林廖德芳姚俊肖雷李华春张念祖李志华
- 关键词:BHK-21细胞
- 蓝舌病自然感染病毒核酸、抗体转阳和病毒分离相关性研究
- 为了提高蓝舌病病毒分离效率,本实验2015年在师宗县设置监控点,选择蓝舌病抗体阴性的10头牛和5只羊作为监控动物,5月-10月每周采血1次,每次每头动物分别采集肝素抗凝血、EDTA抗凝血和常规全血各1份,分别检测蓝舌病抗...
- 李楠孟锦昕肖雷苗海生高林宋建领李华春
- 关键词:反刍动物蓝舌病自然感染抗体检测病毒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