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鹏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行为学
  • 1篇移植后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 1篇质粒
  • 1篇神经生长
  • 1篇神经生长因子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活性
  • 1篇鼠骨
  • 1篇帕金森
  • 1篇帕金森病
  • 1篇重组质粒
  • 1篇转染

机构

  • 3篇昆明医学院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毕涌
  • 3篇洪娟
  • 3篇魏鹏
  • 3篇张旭
  • 3篇王廷华
  • 2篇林晓滨
  • 2篇施镇江
  • 2篇李晓莉
  • 1篇黄桂琴
  • 1篇李力群
  • 1篇李晓莉

传媒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重组质粒pcDNA3-β-NGF的构建及其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构建人神经生长因子β亚基(β-NG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荧光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和纯化荧光小鼠MSCs,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β-NGF,并转染MSC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β-NGF的表达,观察β-NGF阳性的MSCs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生长的作用。结果:荧光小鼠MSCs可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且荧光不随培养时间延长和传代次数增加而衰减。重组质粒pcDNA3-β-NGF转染MSCs后β-NGF阳性率为(37.12±2.14)%,高于MSCs组[(2.36±0.62)%]和空白对照组[(1.43±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DNA3-β-NGF转染MSCs上清液培养的新生小鼠海马神经元的突起长度[(31±3)μm]较pcDNA3转染MSCs组[(23±4)μ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β-NGF基因转染MSCs培养上清液中的产物能促进小鼠海马神经元的突起生长,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β-NGF真核表达载体,其转染的荧光小鼠MSCs能正确、稳定表达和分泌有生物学活性的β-NGF。
毕涌洪娟李力群李晓莉魏鹏施镇江王廷华张旭
关键词:重组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活性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后的成活及迁移
2014年
目的建立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细胞系,探讨MSCs移植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MSCs在脑组织中的成活及迁移分布情况。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GFP转基因小鼠的MSCs,将PD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MSCs移植组(MSCs组)、DMEM/F12培养液对照组(DMEM/F12组)和PD空白对照组,MSCs组进行纹状体MSCs细胞移植。于MSCs细胞移植术前及术后第2、4和6周,计数阿扑吗啡(APO)诱发下30min内的平均旋转圈数,动态观察PD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并观察移植部位脑组织形态学及MSCs成活和迁移情况。结果 MSCs传代培养后形成形态均一的梭形细胞,呈GFP强阳性表达;MSCs纯度得到提高,与原代培养3d的MSCs比较,传代培养5代后MSCs的CD44、CD54阳性率增高〔(95.8±0.8)%vs.(64.4±2.2)%,(91.4±1.3)%vs.(63.2±0.5)%,〕,CD44阳性率减低〔(33.6±4.1)%vs.(2.1%±1.8)%〕(均P<0.05)。移植术后第2周,MSCs组在APO诱发下30min内的平均旋转圈数为(9.2±1.8)次/min,较移植术前〔(10.8±1.8)次/min〕明显减少(P<0.05),亦低于DMEM/F12组〔(10.1±2.1)次/min〕和PD空白对照组〔(10.8±2.2)次/min〕(P<0.05);在移植术后第4周〔(5.7±2.1)次/min〕和第6周〔(6.2±1.9)次/min〕平均旋转圈数减少最为明显(均P<0.05),亦均低于DMEM/F12组〔(10.6±1.8)、(10.2±1.4)次/min〕和PD模型组〔(11.1±2.1)、(10.4±1.7)次/min〕(均P<0.05);DMEM/F12组和PD空白对照组平均旋转圈数移植术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移植细胞在P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均能存活,并与大鼠组织产生整合;大鼠脑组织结构无破坏,无胶质瘢痕形成。结论成功建立了GFP转基因小鼠的MSCs细胞系;MSCs脑内移植能有效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与宿主组织相容性良好。
毕涌林晓滨李晓莉魏鹏王廷华张旭洪娟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移植
人β-NG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脑内移植人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成功制备的PD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β-NGF基因修饰的MSCs移植组(β-NGF-MSCs组)、MSCs移植组(MSCs组)、DMEM/F12培养液纹状体内注射组(DMEM/F12组)和非移植组(PD模型组)。细胞移植后,动态观察PD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β-NGF基因修饰的MSCs脑内移植能有效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细胞移植术后第2周、第4周和第6周,β-NGF-MSCs组在阿朴吗啡诱发下30 min内的平均旋转圈数均明显低于MSCs组和PD模型组(P<0.05)。DMEM/F12组和PD模型组的旋转行为手术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移植细胞在PD模型大鼠脑内均能存活,并能够与宿主组织产生整合,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宿主的脑组织结构无破坏,无胶质瘢痕形成。PD模型大鼠纹状体内移植β-NGF基因修饰的MSCs后,可持续稳定表达β-NGF,其对PD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应用MSCs移植治疗。结论:β-NGF基因修饰的MSCs脑内移植能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行为学症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毕涌洪娟林晓滨李晓莉魏鹏施镇江黄桂琴王廷华张旭
关键词:帕金森病神经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