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万华

作品数:138 被引量:330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2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7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07篇文学
  • 24篇华文文学
  • 21篇学史
  • 20篇文学史
  • 17篇代文
  • 17篇文化
  • 17篇海外华文
  • 16篇战后
  • 15篇香港文学
  • 15篇海外华文文学
  • 14篇小说
  • 11篇台湾文学
  • 11篇文学转型
  • 9篇人文学
  • 9篇现代文
  • 9篇现当代
  • 9篇国文
  • 9篇国文学
  • 8篇中国文学
  • 8篇中国现当代

机构

  • 130篇山东大学
  • 4篇南开大学
  • 3篇山东大学(威...

作者

  • 133篇黄万华
  • 4篇黄一
  • 1篇黄一

传媒

  • 8篇广东社会科学
  • 6篇理论学刊
  • 5篇世界华文文学...
  • 5篇社会科学辑刊
  • 5篇华文文学
  • 4篇文学评论
  • 4篇文史哲
  • 4篇暨南学报(哲...
  • 4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东岳论丛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天津社会科学
  • 3篇天津师范大学...
  • 3篇山东社会科学
  • 3篇台湾研究集刊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学习与探索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中国比较文学
  • 2篇人文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8篇2012
  • 9篇2011
  • 9篇2010
  • 8篇2009
  • 7篇2008
  • 17篇2007
  • 6篇2006
  • 11篇2005
  • 8篇2004
  • 7篇2003
  • 6篇2002
1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左翼文学思潮和世界华文文学被引量:7
2007年
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台港、海外的左翼华文文学思潮分别发生于殖民统治、国民党统治、资本主义制度、民族主义国家等各种境遇中,以其丰富多样的形态,构成了台港、海外华文文学传统的重要方面。台港、海外左翼华文文学始终以在野的处境、边缘的地位、民间的生存方式保留、发展了左翼文学的现实批判立场,并在多种思潮并存的局面中避免了政治性预设价值的根本性宰制,其历史经验拓展和加深了人们对作为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理论核心的左翼现实主义的认识。
黄万华
关键词:左翼文学思潮世界华文文学现实主义
从“台湾文学经典”看台湾文学精神被引量:7
1999年
文学经典的确认是一个文学系统多个层面参与运作的动态累积过程,“台湾文学经典30部”的产生再次表明了人们对台湾文学所充溢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所开掘的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解、尊重,对其所呈现的历史厚重感、文化包容性的肯定、赞许,同时也启发着人们去思考“台湾文学中心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黄万华
关键词:台湾文学经典性文学精神
语言原乡:创作原创力的孕蓄和迸发
2003年
198 0年代后 ,语言原乡的寻找和构建 ,成为文学创作中异常活跃的因素。作家们越来越意识到汉语多重危机的存在 ,对汉语源头的化用 ,对民间性深层次话语的开掘 ,成为作家们构筑语言原乡的重要内容 ,这种努力存在于从中国大陆到台港澳、海外华人社会的广阔空间。而抗衡语言“暴力”的清醒意识 ,开放于世界语言的开阔视野等 ,使作家们构建的语言原乡有可能在纯正中呈现丰富。不管在中国大陆、台港澳 ,还是在海外华人社会 ,作家们的共同选择 。
黄万华
关键词:文学语言原创力
倾听天声和倾听心声的融合——海外华人文学中的自然、环保意识
2006年
寻回跟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海外华人文学寻回自己传统的一个中心环节,这种传统,既回溯于尊天敬地的中华文化,又延续着“五四”后的人文关怀。作家视自然意识为现代人类最重要的自救之道,从而使海外华人文学产生了新的感时忧世感。敬畏自然,“爱物”“戒杀”,在华人拓荒谋生的生涯中,成为他们视异域土地为己身的最好见证,也成为他们呵护心灵,追求自由的努力。倾听自然,对话天地,不再是隐逸、纵情于山水以逃避现实,而是推己及物,更深地反省人类自身,倾听天声如同倾听心声,使作家们回到天人合一的生命源头,也使海外华人文学有了更丰富的孕蓄。
黄万华
关键词:海外华人文学自然意识人文关怀
学术旅行: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2004年
华文文学课程的建设 ,不仅是开设相关课程 ,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组织开展“学术旅行” ,即让学生既接触内地学者的研究 ,也接触台港、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 ,不仅会使学生在接受挑战中以“我”为主地调整、丰富思路 ,而且也赋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一种“全球性”语境 ,有利于中国内地、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整合。
黄万华
关键词:学术对话华文文学教学资源
“中国传统”和“善性西化”——1950年代台湾政治压抑下的诗歌突围被引量:2
2009年
1950年代的台湾诗坛在政治性"战歌"、"颂歌"之外存在着多种文学民间空间,以"蓝星"、"现代"、"创世纪"三大诗社为代表的众多民间诗社在"中国传统"和"善性西化"的文学空间中进行了各有个性的探索,突破了官方政治意识形态的宰制,延续、丰富了"五四"后中国新诗的传统,弥补了新诗的某些缺失,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好诗,使1950年代成为中国新诗并非歉收的年代。在这过程中,台湾诗人经历的艺术生命的"脱胎换骨",在追求思想自由中对现代和传统的沟通,提供了战后中国文学政治压抑下"主体性"建构的重要经验,大大丰富了1950年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黄万华
关键词:台湾诗歌
文学史上的境外鲁籍作家被引量:1
2011年
开放的民风、迁徙的人生与儒家传统的丰厚积淀相融汇,成为鲁籍作家创作最宝贵、丰富的资源。在这种创作资源的开掘中,境外鲁籍作家提供了"现代性的中国化"的丰富经验,从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中拓展出转化"他者"文化资源的空间,以自己的文学感受力、创造力和自觉自主的选择意识使"中国性"处于不断开放、流动的状态,深化丰富了"乡愁美学"等文学形态,而他们的"越界"写作是传统在迁徙中变化的结果,尤其使战后出生的境外鲁籍作家的情感想象力、艺术创造力都前所未有地爆发,呈现出齐鲁文化史上又一个奇观。
黄万华
从《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看回归后的香港小说
2007年
董启章的二声部小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是近20年香港小说最重要的收获。它对香港人城相依的历史的独异叙事,对城市魔幻现实主义的大胆创造和深入开掘,从日常物件历史中呈现的城市审美感觉的丰富性,都反映出"九七"回归后香港小说延续自身流变脉络中的"移形换步"。此时期其他香港小说也和《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的创作追求互相呼应,展示出回归后香港文学的新起点。
黄万华
关键词:董启章
创作:跨越政治、历史的“分水岭”——对1949年前后中国文学转型的一种考察
2013年
创作是文学的本源,其本质存在于作家创造性的心灵世界与现实环境抗衡的历程中。社会转型时期的创作在环境的制约和作家的努力下,能在多大限度上,朝着什么方向展开,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格局,也构成文学转型的最重要内容。正是集中表现为"思"与"信"之争的创作跨越了"1949"这一中国历史、政治的"分水岭",而"遵命"之中仍听从自己艺术内心的声音,"值得保存"的非"左"非"右"的"做人"原则的展开,使政治年代文学在关注人命运中的反省、警戒功能没有完全丧失,由此构成1949年前后中国文学转型的重要基石。
黄万华
关键词:文学创作
战时香港文学:“中原心态”与本地化进程的纠结被引量:5
2003年
黄万华
关键词:香港文学海派文化许地山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