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瑞春

作品数:21 被引量:294H指数:5
供职机构: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早产
  • 8篇新生儿
  • 7篇早产儿
  • 7篇产儿
  • 3篇婴儿
  • 3篇综合征
  • 3篇窘迫综合征
  • 3篇呼吸窘迫
  • 3篇呼吸窘迫综合...
  • 2篇新生儿呼吸
  • 2篇新生儿呼吸窘...
  • 2篇新生儿呼吸窘...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预后
  • 2篇早产儿呼吸
  • 2篇衰竭
  • 2篇体格
  • 2篇体格发育
  • 2篇通气

机构

  • 21篇九江市妇幼保...
  • 2篇山东大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医学院
  • 1篇天津市中心妇...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市妇幼保...
  • 1篇新乡医学院第...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21篇黎瑞春
  • 9篇李健
  • 4篇江建华
  • 2篇刘宁
  • 2篇许佳
  • 2篇胡晓凤
  • 1篇曹宁丽
  • 1篇阳斌
  • 1篇陈超
  • 1篇骆霞
  • 1篇高群英
  • 1篇乔彦霞
  • 1篇杜志方
  • 1篇邱银萍
  • 1篇王强
  • 1篇石文静
  • 1篇杨晓丽
  • 1篇杨杰
  • 1篇汪丽
  • 1篇汪吉梅

传媒

  • 3篇实用临床医学...
  • 3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江西医药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临床脑电学杂...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九江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1篇1999
  • 1篇199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特点,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约90%NEC发生于胎龄<36周患儿,早产儿、感染、动脉导管未闭、红细胞增多、非母乳喂养为NEC高危因素。结论 NEC好发于早产儿,穿孔率高,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降低NEC死亡率关键在于预防NEC发生。
李健黎瑞春许佳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新生儿的危害被引量:2
2004年
黎瑞春李健谢小翔
关键词:肝内胆汁淤积症胆汁酸新生儿
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临床方法探讨
2004年
谢晓翔黎瑞春章志琴
关键词:早产儿存活率呼吸管理护理技术
外周静脉营养在极低出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将7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出生后第2-3天开始用外周静脉营养,经微电脑输液泵24h内均匀输入静脉营养液。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二组病情好转后及早开始经口或鼻饲微量喂养,以后逐渐增加奶量。结果治疗组出生后4-7d起体重开始增长,每天增重(20.06±7.64)g,对照组出生后10-15d起体重开始增长,每天增重(11.78±3.36)g。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1.9%(5/42),对照组为33.3%(10/30)。治疗组治愈率78.6%,对照组治愈率50.0%,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静脉营养能明显增加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合理的营养素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及早经口或鼻饲微量喂养效果好,可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天数。
郝明黎瑞春高群英江建华王强陈萍许佳
关键词:静脉营养极低出生体重儿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对治疗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52例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随机分成两组,26例采用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另26例采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肺功能变化,并发症及转归等。结果:HFOV组患儿在治疗6、12、24、48h,氧浓度(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明显下降,a/APO2(动脉/肺胞氧分压比值)明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CMV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患儿上机时间、氧疗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均较CMV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能较CMV更好地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迅速纠正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减少上机时间及氧疗时间,提高存活率,疗效较CMV好。
江建华刘宁黎瑞春吴淑娟
关键词: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高频振荡通气常频通气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2004年
目的 :观察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将 83例早产儿呼吸衰竭分组 ,CPAP组 36例 ,采用鼻塞式CPAP治疗仪治疗 ;高频喷射通气组 4 7例 ,比较分析二组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CPAP组治愈率 83.3% (高频组 5 7.4 % ) ;病死率 1 1 .1 % (高频组 2 3.4 % ) ;并发症发生率为8.3% (高频组 2 5 .5 % )。二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鼻塞式CPAP治疗具有早产儿疗效好 。
黎瑞春江建华李健高鹏秦珊珊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衰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高频喷射通气
121例早产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异常结果分析
2006年
李健程瑾璇黎瑞春卫建辉
关键词:超声心脏早产儿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7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治疗及诊治体会。方法:对78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诊断、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78例中,好转73例(93.59%),死亡3例(3.85%),放弃2例(2.56%)。好转73例随访中,仅有9例(12.33%)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早期诊断和早期正确治疗是降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
李健黎瑞春
关键词: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中国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研制被引量:199
2015年
目的 调查我国新生儿出生体重状况,制定新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绘制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生儿协作网,收集产科出生的新生儿数据.在全国七大区域23个省、市、自治区,共有63家医院设立监测点.研究对象为2011-2014年各监测点出生的单胎活产儿,采用连续收集的方法收集产科出生新生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数据.新生儿生后2h内用电子秤进行裸身体重测量,胎龄判断为母亲末次月经、孕早期超声检查和出生后胎龄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出生体重曲线拟合方法采用LMSP方法,利用R2.11.1软件中的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 1.9-4软件包进行曲线绘制和检验.结果 共收集单胎新生儿159 334名,其中男84 447名,女74 907名,平均出生体重(3 232±555)g,其中男性平均体重(3 271±576)g,女性平均出生体重(3 188±528)g.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数据的正态分布进行检验,结果提示胎龄和体重数据分布均不符合正态分布,BCT分布拟合度最优.用虫形图检测和拟合模型残差图检验,提示本曲线较好拟合了本研究的数据分布.采用同样的方法分别绘制男性新生儿和女性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结论 对我国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参考值进行了更新,使用GAMLSS方法建立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分性别制定不同参考曲线,制定的出生体重曲线经统计学检验提示较为准确拟合实际情况.
朱丽张蓉张淑莲石文静严卫丽王晓莉吕勤刘玲周勤邱全芳李晓莺何海英汪吉梅黎瑞春陆嘉荣尹兆青苏萍林新祝郭芳张慧李树军新华韩彦青王红云陈冬梅李占魁王慧琴邱银萍刘华艳杨杰杨晓丽李明霞李文静韩树萍曹蓓易彬张亦慧陈超
关键词:出生体重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应用时限选择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探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制剂——牛肺表面活性物质(calf pulmonary surfactant,CPS,商品名: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最终应用时限。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国内22家各级医院新生儿病房应用PS治疗NRDS的相关临床资料。NRDS患儿分为3组,第1组:重度NRDS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MV)+CPS治疗;第2组:轻度NRDS采用CMV+CPS治疗;第3组:轻度NRDS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CPS治疗;将生后1、2、3、4、5、6、7、8 h作为时间界点,逐一比较在界点前后使用CPS的各组肺出血的发生率,并探讨NRDS严重程度相同的患儿在不同通气模式下肺出血发生率。结果对于重度NRDS患儿,以生后4、5、6、7、8 h作为使用CPS的时间界点时肺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轻度NRDS患儿,生后5 h内使用组肺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5 h后使用组(3.2%vs9.7%,P<0.05)。对于轻度NRDS患儿,以生后5 h为界点,第3组的肺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第2组(0.3%vs 6.5%,P<0.05)。结论生后5 h内使用CPS是治疗NRDS时有效降低肺出血发生率的最后时限,对于轻度NRDS,生后5 h内使用CPS联合nCPAP可明显减少肺出血发生率。
李禄全余加林封志纯史源汪丽陈盛钟晓云陈文刘建红刘向红唐成和杨卫红郑军王晓鹏刘芳杜志方武彦秋刘霞周晓玉胡毓华张成元李忠良杨震英龙博文瞿运萍吕红艳吴素静乔彦霞王素敏叶青青卞洪亮蔡志勇谢俊英马友凤赵柏丽黄水霞黎瑞春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肺表面活性物质多中心研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