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义超
- 作品数:14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红细胞自身抗体的研究
- 1996年
- 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红细胞自身抗体的研究陈银霞,何爱丽,刘捷,叶民刚,乔义超,柏春梅检测白血病患者红细胞自身抗体,可以确定该类患者是否伴有继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简称SAIHA)。可解释一些白血病患者经化疗后白血病虽有好转,但贫血改善缓慢的原因。自身...
- 陈银霞何爱丽刘捷叶民刚乔义超柏春梅
- 关键词:白血病红细胞自身抗体
- 非外伤性急腹症的超声诊断分析
- 1998年
- 非外伤性急腹症的超声诊断分析蔡庄伟①乔义超杜立峰白亚莲孙师元1资料与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4年来以急腹症(非外伤性)而行B超检查的1564例患者资料。男937例,女627例,年龄5~78岁。经手术及病理活检证实883例,经静脉肾盂造影、CT、MR、膀胱镜...
- 蔡庄伟乔义超杜立峰白亚莲孙师元
- 关键词:非外伤性急腹症超声波诊断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IFN-γ及IL-10的测定被引量:2
- 2002年
- 杨云张王刚乔义超曹星梅陈银霞何爱丽刘捷田玮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浆IFN-ΓIL-10
- 机械通气在治疗肺性脑病中的应用
- 1998年
- 对19例肺性脑病患者,经常规并机械通气治疗,与18例常规并气管切开给氧治疗对比,提示治疗组在低氧血症的纠正,二氧化碳潴留解除,患者意识恢复,抢救成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如血BE值较高或并有代谢性碱中毒,通气量应减少,吸氧浓度提高,防止碱质排泄与二氧化碳排出速度不相适应诱发失代偿性碱中毒。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时期根据血气分析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防止并发症发生。机械通气时应及时去除诱发因素,治疗基础疾病。
- 孙师元乔义超赵晓静党丽云
- 关键词:肺性脑病机械通气
- 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3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 1993年
- 用HA方案(H:三尖杉酯碱,A:阿糖胞苷)治疗2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10例,与马利兰治疗组相比,白细胞开始下降及降至<10.0×10~9/L(马利兰组降至<20.0×10~9/L)所需时间,脾脏开始回缩及缩至最小所需时间,自觉症状的改善均较优。对缓解后再复发及缓解后的维持治疗也敏感有效。维持治疗的时间选择及间隔时间应个体化。
- 乔义超陈银霞田国栋叶民刚
- 关键词:白血病阿糖胞苷三尖杉酯碱
- 羟乙基芦丁及硝酸甘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双盲对比研究被引量:1
- 1995年
- 作者用羟乙基芦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并与硝酸甘油进行对比性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杜立峰乔义超赵晓静孙师元黄峰马继宽
-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羟乙基芦丁硝酸甘油药物疗法
- 慢性缺钾性低血钾麻痹179例临床特点及治疗被引量:1
- 2005年
- 张雪敏乔义超
- 关键词:低血钾麻痹缺钾慢性严重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肌无力
- 白血病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预防及处理——附32例临床分析
- 1993年
- 对32例合并颅内出血的白血病的临床特点、经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认为周围血小板<50.0×10~9/L,白细胞>50.0×10~9/L 是颅内出血的重要标志。就诊晚、病情重而失去充分化疗机会,或对所用化疗药物不敏感又未及时更换有效的化疗方案是增加颅内出血危险性的不可忽视因素之一,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发生颅内出血后,除降颅压,应用常规止血药外,应积极输注血小板和冷冻新鲜血浆。
- 乔义超陈银霞田国栋
- 关键词:白血病并发症脑出血病因学
- 急性白血病患者IFN-γIL-10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免疫逃逸的机制及测定IFN-γ、IL-10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方法测定急性白血病初发患者血浆中IFN-γ、IL-10的水平。结果 ①急性白血病初发患者血液中IFN-γ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IL-10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②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化疗后完全缓解(CR)组、部分缓解(PR)组、耐药死亡组治疗前血浆中IFN-γ浓度依次降低,IL-10浓度依次升高,其中CR组、PR组IFN-γ浓度明显高于耐药死亡组,3组间IL-10相比差别有显著性。结论 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以Th_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状态,造成肿瘤局部的免疫抑制状态,可能是急性白血病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肿瘤局部Th_1型细胞因子严重缺乏,而Th_2型细胞因子明显升高,提示预后不良。因此临床上可通过对Th_1、Th_2型细胞因子的测定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和预后。
- 杨云张王刚乔义超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45例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治疗急性呼吸衰竭(ARF)中的价值。方法:将84例各种原因引起的AR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针对病因药物治疗;NPPV组;45例在标准治疗的同时加用NPPV。通气模式采用S/T模式。治疗前后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及生命体征。结果:NPPV组治疗后2-24h较前明显改善(P〈0.05),心率和呼吸频率减慢。NPPV组治疗失败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尽早NPPV能改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气体交换和生命体征,提高救治成功率。
- 蔡孝桢王惠华汪和明乔义超
- 关键词:正压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