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白细胞介素Ⅱ孵育自体LA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步观察被引量:1
- 1993年
- 我科自1992年1月至7月应用我院基因工程室生产的白细胞介素Ⅱ孵育自体LA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例,以观察HBsAg、HBeAg及抗-HBc的转阴情况,现小结如下。 一、治疗情况。 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0~55岁,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前查乙肝免疫五项指标结果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查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异常。治疗时每例每次采血100ml,分离血浆,红。
- 张木森张丽英于建国刘春灵关键
- 关键词:LAK细胞慢性乙型肝炎
- PCR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1998年
- 目的探讨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变和肝癌患者血清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HBV感染205例,患者血清HBVDNA,并与正常人20例作比较.结果HBV感染患者205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93%,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64%,719%和700%,显著高于急性乙肝患者217%的阳性率(P<001);HBeAg(+)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36%,显著高于HBeAg(-)抗HBe(+)/(-)和HBsAg(-)患者的阳性率(456%,250%和125%,P<001);血清HBVDNA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的血清AL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HBVDNA持续存在可能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有关。
- 周平张木森蔡庆陈友纯李晓娟于建国关键刘春灵
- 关键词:病毒学遗传学DNA病毒
- 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丁型肝炎抗原的检测
- 1993年
- 为了解乙型肝炎(HB)合并丁型肝炎病毒(HDV)的感染情况,1991年8月至9月我们与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科合作,以ELISA法对41例住院肝病患者血清进行HDV标志物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41例,男35例,女6例,最小年龄9岁,最大年龄63岁。所有病例除进行丁型肝炎抗原(HDAg)检测外,均进行乙型肝炎免疫五项指标(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检测,同时对急性黄疸型肝炎。
- 张木森于建国周平刘晋发
- 关键词:肝病丁型肝炎抗原检测
-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1997年
- 目的:探讨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变和肝癌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在反映体内病毒复制方面存在的差异,进一步评价HBVM的临床意义,以及肝炎活动时,肝脏损害与血清中HBVDNA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信号引物能量转换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4例不同HBV感染患者血清HBVDNA含量。结果:不同HBV感染患者HBV含量范围在104.49~109.93拷贝/毫升,其中急性乙肝含量(106.231±0.758)显著低于慢性乙肝(107.774±1.281),乙肝后肝硬变(107.861±0.970)和原发性肝癌患者(108.035±1.501)的含量(P<0.05和P<0.01;HBeAg(+)患者的含量(108.145±1.091)显著高于HBeAg(-)/抗-HBe(+)患者(106.900±1.247)的含量(P<0.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BVDNA含量与血清ALT水平无明显相关。结论:HBV感染的慢性化可能与血清HBVDNA含量高有关,HBV感染患者的肝损伤与血清HBVDNA含量无明显关系;e系统血清转换后,HBV并未停止复制,只是复制水平降低,应用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有助于HBV感染患者预后的判断和重新评价HBV感染的自然史及HBVM的临床意义。
- 周平张大森蔡庆陈友纯李晓娟于建国司慧远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乙型肝炎HBV
- 应用B型超声检查预测肝硬化上消化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性的探讨——附185例分析被引量:10
- 1993年
- 为探讨应用B超检查预测因门脉高压所致出血的危险性,本文对185例肝炎后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当肝硬化患者肝门静脉直径为1.2~1.3cm、脾门静脉直径为0.8~0.9cm时,可作为门脉高压的可疑指标;当肝门静脉直径≥1.4cm、脾门静脉直径≥1.0cm时,可作为门脉高压的诊断依据之一;当肝门静脉直径≥1.5cm、脾门静脉直径≥1.0cm时,可作为预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的参考指标。
- 张木森于建国
- 关键词:肝硬变超声波诊断
- B超预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危险性的探讨(附185例分析)
- 1992年
-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重要的病死因素,大多数病例出血的原因是由于门脉高压导致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因此监测门脉压力对预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危险性有重要意义。为探讨应用B型超声检查预测因门脉高压所致出血的危险性,我们对自1986年1月至1991年12月185例住院的肝炎后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张木森于建国
- 关键词:B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
- 菌痢乙状结肠镜检查96例分析
- 1992年
- 为观察腹泻患者肠粘膜的病变情况,我们对住院的部分病例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现将1984年至1989年受检病例中大便培养阳性的96例菌痢分析如下。 一、一般情况 本组96例,其中男74例,女22例,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年龄69岁。全部病例大便培养均为阳性,其中福氏菌75例,宋内氏菌20例,
- 张木森于建国刘晋发
- 关键词:腹泻乙状结肠镜检查菌痢临床分型
- 不同肝病患者血清抗-HCV检测的意义
- 1992年
- 1989年美国加州Choo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成功地从受感染的黑猩猩的血液标本中获得了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克隆,以后又相继建立了抗-HCV放射免疫试验(RIA)和酶免疫试验(EIA),极大地推进了丙型肝炎(HC)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为了了解不同肝病HCV感染情况和输血后肝炎的病因,我们对72例不同肝病患者的血清进行了抗-HCV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周平张丽英罗远超张木森刘晋发于建国赖进祥
- 关键词:肝病血清检验HCV感染抗-HCV输血后肝炎
- 肝硬化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 1993年
- 近几年来,随着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方法的建立,国外相继报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硬化和肝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国内肝硬化患者中HCV的感染情况,我们检测了67例住院肝硬化患者血清抗HCV,并结合部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材料和方法 一、病例选择
- 周平张丽英张木森罗远超于建国
- 关键词:肝硬化丙型肝炎病毒
- 碘油混合抗癌药物栓塞治疗肝癌17例临床观察
- 1991年
- 我科自1986年以来采用碘油混合抗癌药物治疗肝癌17例,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般情况 本组17例均为男性,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0.7岁。所有病例均经B超、CT、及肝动脉造影等检查以确定肿瘤部位,肿瘤位于肝右叶者9例,位于左叶者1例,左右两叶均有者4例,伴肺转移者1例,伴肺、脑转移者1例;肿瘤直径5~10cm9例,10cm以上8例。AFP检查:<25μg/L 4例,50~10001μg/L 11例,1000μg/L以上2例。GPT检查:41~80u/L 8例,其余9例正常。所有病例治疗前均无黄疸及腹水。
- 于建国张木森刘晋发
- 关键词:栓塞治疗肝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