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晓松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中国建筑
  • 2篇建筑
  • 1篇引力模型
  • 1篇中国建筑业
  • 1篇中介
  • 1篇中介效应
  • 1篇软件设计
  • 1篇社会网络分析
  • 1篇生产率
  • 1篇生命周期
  • 1篇收敛性
  • 1篇数字经济
  • 1篇碳排放
  • 1篇全生命周期
  • 1篇网络
  • 1篇网络演化
  • 1篇系统软件
  • 1篇系统软件设计
  • 1篇减污
  • 1篇建筑业

机构

  • 4篇北京理工大学
  • 3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作者

  • 4篇任晓松
  • 3篇任晓松
  • 1篇赵敏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DSP的手指视觉特征识别和定位系统软件设计
本文以DM642数字信号处理器为平台设计了一套DSP/BIOS实时软件系统,实现了手指视觉特征的实时识别和定位。研究了DSP/BIOS的任务管理模块和输入输出模块,设计了系统任务间的调度方案,利用CSL设计了DSP/BI...
任晓松
关键词:DSP肤色提取DSP/BIOS
中国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收敛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2025年
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中国有序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厘清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格局与影响路径,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构建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收敛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收敛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2−2022年,中国建筑业减污降碳耦合协调水平持续提升,从勉强协调阶段逐渐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处于中级协调阶段的省份数量占比由10%升至20%。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协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北京市和江苏省始终保持在中级协调阶段。②2012−2022年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收敛趋势,以5.7%的年均速度逐渐趋于稳定状态并呈现空间溢出特征。③建筑业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密度、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污染治理投资额是影响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核心驱动因素。研究显示,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逐渐增强,区域差异趋于缩小,各影响因素表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因此,建议统筹制定多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政策,充分发挥北京市和江苏省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任晓松任晓松赵敏赵敏薛晓达
关键词:建筑业收敛性
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工业碳生产率的赋能效应被引量:30
2022年
数字经济作为中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引擎,能否进一步促进城市工业实现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亟待研究。本文以2011—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非期望超效率E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空特征,解析数字经济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的赋能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城市工业碳生产率总体呈波动性增长趋势,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现象十分显著,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现象并存,空间非均衡现象仍然存在。(2)数字经济可以赋能城市工业碳生产率,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提升本地工业碳生产率,也会通过溢出效应对邻近城市工业碳生产率释放促增红利,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3)数字经济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的赋能效应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实现,现阶段绿色技术创新尚未发挥机制作用。(4)数字经济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的赋能效应因城市区位与创新环境差异而存在空间异质性,如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周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具有辐射带动效应,而高人才集聚区则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未来应重视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破除城市“各自为战”的治理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城际绿色协同治理体系,突破地理边界以形成区域工业减碳合力。
任晓松孙莎
关键词:数字经济中介效应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中国建筑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核算2011~2019年中国省际建筑碳排放量,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建筑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形态明显存在,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数逐渐上升,网络紧密性和稳定性逐渐提高.(2)上海、浙江、天津、北京和江苏处于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和支配地位.(3)北京、天津、江苏、内蒙古、上海和山东属于“净受益”板块,接收其他地区的建筑碳排放;广东、重庆、福建和浙江属于“经纪人”板块,实现了建筑碳排放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动态平衡;其余省份均扮演“净溢出”角色,主动向外省发出建筑碳排放量.板块间的关联关系远大于板块内部的关联关系.(4)经济发展、空间邻接关系、城镇化、建筑业过程结构和产业结构差异对建筑碳排放空间关联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建筑业区域协同减排提供参考.
任晓松李昭睿
关键词: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