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天放
-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文学更多>>
- 论康德对自我确定性问题的解决被引量:1
- 2017年
- 自我是如何得到确定的问题曾在笛卡尔、洛克以及现代的帕菲特那里得到不同的解答。自从笛卡尔将自我规定为思维之后,人们关于自我的看法便形成了既定的模式,而洛克、帕菲特便是在这种模式下希望通过修改一些细节来满足人格同一性的标准。但这些修改是注定无法成功的,因为它们都是在修改人格同一性的经验性条件,而这些条件难以符合人们所设想的一些特殊情况。与之相对的是,康德提出了自我是一种先验意识的观点,这种观点可以很好地克服笛卡尔、洛克、帕菲特所面对的难题。
- 余天放
- 关键词:笛卡尔洛克
- 元叙事危机与知识去合法化之困境——利奥塔“现代性知识”批判理论管见被引量:2
- 2013年
- 在当代社会批判语境中,对于资本逻辑支撑的现代性有诸多批判方式与路径。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选取的是以现代性知识为对镜,要义是明确现代性知识之不合法性的路径。利奥塔是想通过证明现代性知识背后的元叙事的不合法性来达到批判现代性知识之不合法性的目的。他择取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学说来进行证明,认为现代性知识本质上只是一种语言游戏,因此要将不确定性、多样性、异质性标准等特征加于现代性知识身上。但利奥塔所指出的知识去合法化出路,不仅不能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知识整体有效,而且把语言游戏形而上学化,因为他不仅没有把握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知识变迁的准确形态与知识生产的根基,也没有认识到知识的悖论性、界分性和历史性本质。所以,他对于现代性知识的批判是不成功的。
- 余天放
- 关键词:科学知识元叙事语言游戏合法化
- 论康德的第三种自我被引量:1
- 2017年
-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在统觉的综合统一性中能够意识到自我,但该自我既不是作为现象的自我,也不是作为自在之物的自我,而仅仅是"我是"。根据这样的区分,我们认为,康德实际上持有一个第三种自我(先验自我)的观点。因为统觉作为一种先验能力能够指向自我,所以先验自我也就是康德作为意识统一性条件的纯粹统觉,这由康德所使用的自我意识和"我思"等术语也可以得到验证。然而由于第三种自我和康德的批判学说间存在诸多矛盾,康浦·史密斯、斯特劳森等一些学者便拒绝承认该自我。但他们的反驳中存在着对文本以及先验学说的误解,因此并没有成功取消第三种自我。
- 余天放
- 关键词:先验自我统觉自我意识
- 城邦的形而上学基础--对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形而上学分析
-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一本关于城邦政治理论极重要的著作,也可以说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具体探讨政治制度和相关理论的书,因此对于此书的研究可以看出西方政治哲学发展的源头之所在。对《政治学》分析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从政治哲学史...
- 余天放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形而上学柏拉图
- 康德论对自我的意识:内感官的对象及其问题
- 2017年
-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与外感官相对应的内感官机能,外感官可以获得关于外在对象的表象,而内感官是一切表象的来源,包括外感官所提供的,以及内感官对自身的直观所获得的。但这并不表明内感官具有自身的感性杂多的来源,它的全部内容都来自外感官,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内感官可以形成对自我的表象。内感官的作用源于它在内部为想象力的综合所刺激,并且同样是该刺激使得内感官得以直观自身。这种直观所获得的关于自身的表象并不是与统觉相对应的先验自我,而仅仅是一种经验的自我意识,它变动不定,不具有持存的实体性,并且只是关于"自我"的现象。而通过统觉所意识到的"我思"则必然地包含"我"的存在,正是在此意义上,"我在"与现象背后的我自体产生矛盾或冲突。
- 余天放
- 关键词:统觉
- 城邦的形而上学基础
-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一本关于城邦政治理论极重要的著作,也可以说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具体探讨政治制度和相关理论的书,因此对于此书的研究可以看出西方政治哲学发展的源头之所在。对《政治学》分析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从政治哲学史...
- 余天放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形而上学柏拉图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