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晓 作品数:11 被引量:39 H指数:4 供职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浅议与APL预后密切相关的因子 被引量:2 2015年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一种特殊亚型。近年来随着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的靶向治疗日益规范化,APL的预后已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成为AML中预后最好的亚型,但仍有15%的患者发生复发。越来越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影响APL预后的因素,以往很多人们关注过的因子在近来的研究中也发现在APL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FLT3、CD56、Fas等,以及新近证实的一些特殊基因的表达也影响着APL的预后,BAALC低表达与APL预后正相关,与其相反Ets相关基因(ERG)高表达与APL预后负相关。在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人们在APL预后研究的进展,这些因素的发现,使人们对APL发病机制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便于临床上早期对APL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高风险的APL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也可成为日后治疗APL的新靶点。 郑博杨 侯金晓 李慧波 付钥钥 周晋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预后因素 FLT3 CD56 FAS 羊水中板层小体的促凝血活性及机制研究 目的:当胎盘一母体屏障打破时,羊水可以进入母体循环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但是羊水促凝的确切机制至今仍然不明确。羊水中含有大量具有同心层状磷脂成分的板层小体,我们推测它是羊水促凝的重要来源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证实羊水板... 侯金晓关键词:羊水 板层小体 促凝血活性 磷脂酰丝氨酸 不同PICC置管时间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间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86例儿童ALL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3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于激素诱导缓解后第2天和第7天进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儿的置管配合程度、置管相关并发症及置管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多数(65.03%)完全配合,对照组患儿多数(62.24%)仅部分配合,观察组患儿的置管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患儿静脉炎和感染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儿导管阻塞、血栓和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机械性静脉炎和感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置管前和置管后30天,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30天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本组置管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LL患儿,在激素诱导缓解7天后进行PICC置管有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且不会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 丛珊 孟令伶 王艳 侯金晓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ICC置管 乳粘素检测储存血小板表面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及对其凝血活性的抑制 目的:应用乳粘素检测储存血小板表面外翻的磷脂酰丝氨酸(PS)及乳粘素对其凝血活性的抑制作用。
方法:在标准血库条件下,分别对储存0、1、3、5、7天的血小板进行PS外翻的检测及相关的凝血功能分析。使用FITC标... 侯金晓关键词:血小板 凝血活性 磷脂酰丝氨酸 柔红霉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释放的微粒的数量及促凝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研究柔红霉素(DN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释放的微粒(MP)的数量及其促凝活性的影响。方法:提取5例初发APL患者骨髓APL细胞;提取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用不同浓度的DNR(0.1,0.5,1.0和2.0μmol/L)处理APL细胞24 h,收集细胞培养液提取MP。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提取的微粒的形态学特点,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MP数量;应用一步复钙时间法测定MP的促凝血活性。结果:提取的微粒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的中空囊性结构,其直径为100 nm左右,符合微粒的形态学特点。与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释放的MP数量相比,骨髓APL细胞释放的MP数量增加(P<0.05)。DNR促进APL细胞释放MP,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r=0.73,P<0.01)。与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释放的MP相比较,APL细胞释放的MP促凝活性显著增高(P<0.05)。DNR处理可显著增强MP的促凝活性,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r=-0.78,P<0.01)。结论:DNR可促进APL细胞释放MP,并且增强这些MP的促凝活性。 李海涛 赵淑艳 刘志宇 侯金晓 张迎媚 杨东光 王萍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微粒 柔红霉素 凝血功能紊乱 三氧化二砷和柔红霉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促凝血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TO)和柔红霉素(DN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及促凝血活性的影响。方法提取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2例初发APL患者的APL细胞,以12份健康志愿者全血中提取的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作为对照。用1μmol/LATO、DNR分别处理APL细胞24h,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APL细胞的Ps暴露,通过凝血时间和凝血因子生成实验测定相关的凝血活性。乳黏素作为检测APL细胞PS暴露的探针和凝血抑制剂。结果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组比较,ATO处理组APL细胞PS暴露减少;而DNR处理组APL细胞PS暴露明显增加。ATO处理组,APL细胞的凝血时间比未处理组长[(220±41)s比(180±25)S,P〈0.05],凝血因子生成比未处理组少(均P〈0.05);而DNR处理组,APL细胞的凝血时间比未处理组短[(80-1-20)s比(180±25)s,P〈0.05],凝血因子生成比未处理组多(均P〈0.05)。加入乳黏素后,DNR处理组APL细胞的促凝活性降低[内源性、外源性凝血因子Xa及凝血酶生成均减少(均P〈0.05)]。结论APL细胞的PS暴露量与其促凝活性呈正相关。ATO通过减少APL细胞表面的PS暴露而减弱其促凝活性,DNR通过增加APL细胞表面PS暴露而增强其促凝血活性。 史家岚 李金梅 侯金晓 曹峰林 刘述川 周晋 高春艳 王晶 谭小燕 李甲楠 刘明 刘岩 马瑞爽 杨雪关键词:砷剂 柔红霉素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9年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的亚型,是一种呈高度异质性且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DLBCL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有研究表明,DLBCL的发病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卢冬雪 李晓霞 侯金晓 周晋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乙肝 预后 全反式维甲酸及依托泊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及促凝血活性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促凝血活性中的作用及不同药物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实验共分为4组:新采集APL细胞组、APL细胞单纯培养组、APL细胞全反式维甲酸(ATRA)处理组及APL细胞依托泊苷(VP16)处理组。提取10名初发APL患者的骨髓APL细胞进行实验,提取10名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凝血实验的正常对照。分别用1μmol·L-1ATRA和1μmol·L-1VP16处理APL细胞24 h,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PS暴露情况。利用凝血实验检测各组细胞总的促凝活性及细胞表面磷脂的促凝血活性。利用PS特异结合蛋白乳粘素对各组细胞进行凝血抑制实验。结果:新采集的APL细胞存在一定量的PS外翻,并且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相比,存在更高的促凝血活性(P<0.05),ATRA对APL细胞的PS外翻及促凝活性有抑制作用(P<0.05),VP16则对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01)。乳粘素可以拮抗APL细胞至少70%的促FXa和FIIa生成活性。结论:PS暴露在APL细胞促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化治疗药物ATRA和化疗药物VP16分别通过减少和增加APL细胞表面PS的暴露来减轻和加重凝血紊乱。乳粘素通过与PS特异结合可以有效地阻断暴露的PS的促凝活性,是一种潜在的治疗APL凝血紊乱的抗凝剂。 张迎媚 刘秀华 史家岚 吕成芳 于洪娟 侯金晓 曹峰林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磷脂酰丝氨酸 全反式维甲酸 依托泊苷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微粒在凝血紊乱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评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细胞来源微粒(microparticle,MP)及其携带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患者高凝状态中的作用,以及化疗/分化治疗药物对MP促凝血活性(procoagulant activity,PCA)的影响。方法:提取5例APL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对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48 h,收集含MP细胞培养液和去MP细胞培养液,从一定体积的含MP细胞培养液中提取MP。采用ELISA法检测MP上TF的表达,应用凝血酶生成实验检测含MP细胞培养液和去MP细胞培养液的PCA,利用人TF特异抗体检测TF在MP相关PCA中的作用。测定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和柔红霉素(DNR)处理APL细胞48 h后MP的PCA。结果: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几乎无TF表达,而APL细胞来源的MP明显表达TF。无论是APL患者骨髓MNC还是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均具有明显的PCA,但与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相比,APL患者骨髓MNC释放的MP的PCA更高。TF在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的PCA中几乎无作用,而在APL患者骨髓MNC细胞来源的MP的PCA中发挥重要作用。DNR处理的APL患者骨髓MNC能使其释放的MP的PCA增高,而ATO和ATRA的作用则完全相反。结论:APL患者骨髓MNC来源的微粒具有明显的PCA,而TF在这一活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疗药物DNR可增强APL患者骨髓MNC释放的MP的PCA明显。 张迎媚 陈波 吴龙月 侯金晓 付金月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微粒 凝血功能紊乱 三氧化二砷联合柔红霉素对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凋亡和凝血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与柔红霉素(DNR)联合应用对原代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细胞及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和凝血的影响。方法:采用ATO、DNR、ATO+DNR处理APL和NB4细胞等3组体外液体培养法,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药。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凋亡,用复钙时间检测各组APL和NB4细胞的促凝活性,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NB4细胞组织因子(TF)、血栓调节蛋白和膜联蛋白Ⅱ(annexinⅡ)的表达。结果:ATO与DNR联合用药处理APL和NB4细胞后,其凋亡率较空白对照组提高4-8倍,促凝血活性明显降低,NB4细胞的TF和annexinⅡ表达均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ATO与DNR联合用药能有效促进APL和NB4细胞凋亡,且不加重凝血紊乱,其可能是通过降低TF和annexinⅡ的表达抑制凝血和纤溶亢进等改善APL的凝血功能,此联合用药对于原发高白细胞型APL的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杨昆鹏 侯金晓 刘亚波 祁森 苏雁华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三氧化二砷 柔红霉素 促凝活性 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