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卫

作品数:6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理学

主题

  • 5篇扫描隧道显微...
  • 4篇近藤效应
  • 2篇原子
  • 2篇隧穿
  • 2篇团簇
  • 2篇RU(000...
  • 2篇HOPG
  • 1篇单原子
  • 1篇电子隧穿
  • 1篇原子团簇
  • 1篇石墨
  • 1篇谱学
  • 1篇谱学研究
  • 1篇热解石墨
  • 1篇相互作用
  • 1篇非弹性
  • 1篇非弹性电子隧...
  • 1篇分子
  • 1篇RH
  • 1篇STM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表面物理与化...

作者

  • 6篇冯卫
  • 5篇赵爱迪
  • 3篇王兵
  • 2篇侯建国
  • 1篇侯建国
  • 1篇李斌
  • 1篇李斌
  • 1篇冯晓燕
  • 1篇周春生

传媒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物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吸附在graphene/Ru(0001)与HOPG上CoPc分子的整流效应
冯卫冯晓燕赵爱迪李斌王兵侯建国
隧穿区域内两近藤杂质的耦合
利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形貌分析及原子操纵,并结合扫描隧道谱学(STS)分析,我们研究了处在隧穿区域的两杂质近藤系统,其中一个为衬底近藤系统,由单个钴原子吸附于Ru(0001)表面构成,表现为一个很宽的近藤共振...
冯卫赵爱迪王兵侯建国
关键词:近藤效应扫描隧道显微镜
Ru(0001)表面Co原子团簇的近藤效应及其磁相互作用机制
效应(Kondo effect)是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效应.近年来,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及其谱学方法已经成功的被用于探测与研究吸附于表面的单个磁性原子与团簇的近藤效应.
冯卫周春生冯晓燕李斌赵爱迪王兵侯建国
关键词:近藤效应扫描隧道显微镜CO原子
4d铂系金属表面吸附磁性单原子的STM探测与调控
赵爱迪冯卫王兵侯建国
关键词:扫描隧道显微镜近藤效应
磁性原子和磁性分子在不同表面的扫描隧道谱学研究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不仅能够获得表面和表面吸附体系的高分辨图像,还能探测表面的局域扫描隧道谱(scanningtunneling spectroscopy,...
冯卫
关键词:扫描隧道显微镜RU(0001)近藤效应
文献传递
钴原子及其团簇在Rh(111)和Pd(111)表面的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
2012年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隧道谱(STM/STS)及单原子操纵,系统研究了单个钴原子(Co)及其团簇在Rh(111)和Pd(111)两种表面的吸附和自旋电子输运性质.发现单个Co原子在Rh(111)上有两种不同的稳定吸附位,分别对应于hcp和fcc空位,他们的高度明显不同,在针尖的操纵下单个Co原子可以在两种吸附位之间相互转化.在这两种吸附位的单个Co原子的STS谱的费米面附近都存在很显著的峰形结构,经分析认为Rh(111)表面单个Co原子处于混价区,因此这一峰结构是d轨道共振和近藤共振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Rh(111)表面上的Co原子二聚体和三聚体,其费米面附近没有观测到显著的峰,这可能是由于原子间磁交换相互作用和原子间轨道杂化引起的体系态密度改变所共同导致.与Rh(111)表面不同,在Pd(111)表面吸附的单个Co原子则表现出均一的高度.并且对于Pd(111)表面所有单个Co原子及其二聚体和三聚体,在其STS谱的费米面附近均未探测到显著的电子结构,表明Co原子吸附于Pd(111)表面具有与Rh(111)表面上不同的原子-衬底相互作用与自旋电子输运性质.
冯卫赵爱迪
关键词:扫描隧道显微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