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文坤

作品数:35 被引量:162H指数:8
供职机构: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语言文字
  • 11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9篇翻译
  • 7篇翻译研究
  • 5篇译者
  • 4篇译者主体
  • 4篇译者主体性
  • 4篇语言
  • 4篇庞蒂
  • 3篇主体性
  • 3篇文化
  • 3篇文学
  • 3篇梅洛-庞蒂
  • 2篇意象
  • 2篇译本
  • 2篇诗学
  • 2篇文本
  • 2篇文化转向
  • 2篇罗宾逊
  • 2篇可译
  • 2篇可译性
  • 2篇翻译理论

机构

  • 31篇电子科技大学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斯坦福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35篇冯文坤
  • 3篇王凯凤
  • 2篇罗植
  • 2篇黄进
  • 2篇万江松
  • 1篇熊宣东
  • 1篇李锦琴
  • 1篇侯雁林
  • 1篇李春香
  • 1篇曹少森
  • 1篇何颖
  • 1篇杨倩

传媒

  • 6篇四川师范大学...
  • 6篇电子科技大学...
  • 3篇四川外语学院...
  • 3篇外语教学
  • 3篇当代文坛
  • 2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学术界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天府新论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才智
  • 1篇外国语文
  • 1篇中国莎士比亚...
  • 1篇哲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埃兹拉·庞德诗学观之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庞德对诗歌的伟大贡献是他对意象主义的倡导和实践。透过庞德对意象的描述,我们发现他提出了一种模糊认知方式的诗学主张:那就是主客的含混性存在。他的"直接处理‘事物’"显示了主体意识祛中心化的诗学观,是对意义、理念、本质等这些以否定具体事物为鹄的的否定思维模式的扬弃。结合现象学哲学家梅洛-庞蒂的思想,从"意义在境域之中生成"、"非主题化的世界与非主体化的诗学"、"意义、语言和物的统一"、"理性与世界交织共舞"以及"一种存在—历史—世界的诗学"等五个方面可以进一步揭示庞德诗学的意义。
冯文坤
关键词:意象诗学观语言
文化处身与翻译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身体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以及文本世界的结构性视域。身体和心灵/理性是一个复合统一体,彼此间并没有我们一见就赋予它们的那种显而易见的界限。认知本身内涵了躯体因素,意义是语言使用者用躯体所感受到的意义。道格拉斯·罗宾逊的"躯体翻译",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实践,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把我们重新拉回到存在的基础层面,让我们从人的文化具身性去思考读者与文本、译者与原文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助于给长期局限于概念化的翻译研究提供一种基础性的入思路径,而且也会推动我们去发现一座语言、意义与躯体共现的无意识冰山。
冯文坤
关键词:翻译研究
生态批评与正典概念之有效性——关于崇高概念在美国生态批评中的再认识
2009年
生态文学批评既是对传统思维范畴的一种解构,亦是对人与自然之关系在审美上的一种重构。钩沉美国学者在生态语境下对"崇高"概念所做出的新的理解和阐述是必要的。他们从生态学意义上对崇高所做出的怡人神志的阐释,对了解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关注人与自然之间互为生成的主体间性关系,具有十分有价值的启发作用。
冯文坤
关键词:崇高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双重性
2007年
译者的双重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文学翻译中译者与译论,译者与原作,译者与译作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多元关系都证明了译者具有双重性,并充分体现了其主体地位。
曹少森冯文坤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双重性主体性客体性
论翻译与翻译的生存本体论意义被引量:6
2008年
在考察译者从非主体的存在到主体的存在,再到主体间性的存在的过程中,我们出乎意料地发现,译者主体在摆脱传统的原语中心论的桎梏后,却跌入了来自译语和译语文化多元因素制约的漩涡中。"再生"、"变异"、"变化"、"易异"、"创造性"、"他者"、"叛逆"、"翻译的存在"等概念屡屡出现在今天的翻译研究之中。考察其中原因,我们发现,翻译研究内在地沿循了一条生存本体论的存在主义思路。具体表现为:(1)翻译具有生存本体论意义;(2)基于译者之"此在性"的翻译含摄了自由与变异本体论意义。
冯文坤
关键词:翻译研究生存本体论
中国古诗意象翻译初探被引量:11
2006年
在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涵义及其翻译困难原因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意象翻译的相关技巧:无文化内涵意象的翻译一般可采用意象保留法,带有浓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意象可使用意象转化法,并以意象解释法和意象省略法为必要补充。
王凯凤冯文坤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
在艺术中开启真理与存在——弗吉尼亚·伍尔夫世界里的海德格尔
2021年
我们对周遭世界的感知为我们提供了叙述的全部装备,也为我们开启了存在的全部意义。从伍尔夫作品,我们总能感受到溢满着流动不居和旁枝逸出的有机生命现象,我们将其视为对现象学哲学观的文学诠释。海德格尔的"诠释现象学"是聚焦于人们对主体(情感)、客体和现实之本质所持之态度,是关乎存在的诠释学。一般而论,现象学关乎现成化的事物,而诠释学关乎把某物当成什么来解释并使其意义得以"呈现"。我们采纳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真理和艺术之起源的观念去分析伍尔夫《到灯塔去》《海浪》《幕间》三部作品,实现把小说和现象学相结合,把诠释学与文本和文学创作相结合,并因此从伍尔夫的小说叙述中发现一种海德格尔式的理解或叙述方式:即人之"此在"通过理解而绽放,通过理解生成意义。
冯文坤
关键词:真理
论译者主体性之构成被引量:18
2004年
由"它是"(作者、原文)到"我是"(译者、读者)的转换,译者主体性不再是依附性的,而是以"我是"为缘起之主体构成,是多元合一的互动与被动的统一。本文拟在主体间性与文本间性的相关话语下指出:译者之主体性只能是构成性的,是不断生成与"延异"着的。
冯文坤何颖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原著
翻译研究与文化转向被引量:7
2006年
本文认同语言是建构的,译入语是对译出语之“再”建构。在译文里,没有原本的文化世界,一切意义都是行动者(译者)通过主体间共有意义的解释构成的。这一观念变化应该成为我们反思在翻译研究中左右着我们思维的传统翻译话语本身。
王凯凤冯文坤
关键词:翻译翻译研究文化转向
“无损失的翻译”与翻译的虚无——再论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观”被引量:2
2009年
我们只要问一句:有没有一种不具有翻译性的翻译存在?如果没有,那么"翻译性"或"变异性"就是翻译的本质属性。一切文本一旦遭遇翻译,它就获得了自己的翻译性。如果说原文所要求于翻译的是忠实,那就应该是一种充分忠实于翻译的本质属性,并同时让译者在翻译时履行对自我显现行为的忠实。
冯文坤杨倩
关键词:同一性德里达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