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刚
- 作品数:11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咪唑安定对交感神经元全细胞钠通道电流的抑制作用被引量:9
- 2000年
- 目的研究咪唑安定对交感神经元全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探讨其循环抑制机制。方法酶消化法急性分离SD大鼠(8~12d)颈上交感神经节细胞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咪唑安定对钠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在钳制电压 -80mV,刺激电压0mV条件下 ,临床相关浓度的咪唑安定(0.3μmol·L -1)使钠通道电流峰值降低19.98 %(P<0.05) ,随浓度增加 ,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50 %的钠通道电流峰值受抑制时的咪唑安定浓度 (IC50)约为18.35μmol·L-1;3μmol·L -1 的咪唑安定使钠电流稳态失活曲线产生明显的超极化方向移动(7.75mV ,P<0.05) ,用药前、后50 %的通道灭活时的条件脉冲电压 (V1/2)分别为 :-40.39mV、-48.14mV ;3μmol·L -1 的咪唑安定对钠电流的激活曲线几乎无影响。结论临床相关浓度的咪唑安定对交感神经节全细胞钠通道电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主要与钠通道的失活有关。提示咪唑安定的循环抑制作用可能与其直接抑制交感神经有关。
- 郑吉健庄心良刘宝刚杜冬萍徐国辉
- 关键词:咪唑安定交感神经节钠通道
- 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结构与电生理特性在慢性疼痛中的改变被引量:1
- 2000年
- 在慢性疼痛发生过程中周围神经纤维膜与中枢神经细胞膜离子通道结构与电生理特性可能有改变。本文对离子通道与信息传递、慢性疼痛与周围神经纤维膜钠通道的改变、背根神经节钠通道的改变和钙离子通道的变化以及目前对慢性神经性痛的治疗作一综述。
- 刘宝刚
- 关键词:离子通道背根神经节慢性疼痛电生理特性
- 罗比卡因对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酰胺类新局麻药罗比卡因对脊髓神经阻滞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罗比卡因对急性分离新生SD 鼠(0~7 d) 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的影响。结果 在电压钳的状态下(钳制电压Vh80 m V,刺激电压Vt0 m V),罗比卡因(10~400 μmol) 对钠电流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其IC50 为117 .32 μmol,明显高于相同电压钳条件下布比卡因的IC50(53 .701 μmol) ;罗比卡因对钠电流的抑制具有电压依赖性。当Vh -60 m V,Vt0 mV 时,其IC50 为74 .28 μmol,明显低于罗比卡因在电压钳Vh - 80 m V,Vt0 m V 条件下的IC50(117.32 μmol);罗比卡因对钠电流的抑制具有频率依赖性,重复刺激(5 Hz,20 ms) 可增加罗比卡因的抑制作用;罗比卡因不影响钠电流的激活曲线,但可使钠电流的稳态失活曲线产生超极化移动(11 m V)。结论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罗比卡因对背角神经元钠电流有抑制作用,且呈电压和浓度依赖性,其抑制效力弱于布比卡因;罗比卡因优先作用于钠通道电流的失活状态。
- 刘宝刚庄心良徐国辉
- 关键词:罗比卡因脊髓背角神经元钠通道膜片钳
- 局麻药的脊髓神经系统毒性被引量:15
- 1999年
- 局麻药应用于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在产生麻醉效果的同时,可引起脊髓神经系统毒性。本文就局麻药的脊髓神经系统毒性的临床表现、毒性产生的相关因素以及毒性产生机理的研究做一综述。
- 刘宝刚
- 关键词:局麻药蛛网膜下腔阻滞神经毒性麻醉药
- 氧自由基介导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的研究被引量:2
- 1999年
-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 H2 O2 介导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以及粘附的机理。方法 实验共分三组。 组 :H2 O2 2 5 0 UM刺激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0 .5、1、2、3和 4小时 ,分别于刺激各时点加入 10 5个白细胞 ,共同孵育 2 0分后 ,镜下计数粘附到内皮细胞上的白细胞数。 组 :抗选择素 P的单克隆抗体与 H2 O2 共同作用内皮细胞 ,刺激时间与观察指标同 组。 组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析受 H2 O2 刺激内皮细胞膜粘附分子—选择素 P的表达。结果 组刺激各时点实验值同对照值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组实验值同 组相同时点实验值比有显著性差异 , 组内皮细胞受 H2 O2 刺激细胞膜可表达选择素 P。结论 H2 O2 诱导内皮细胞表达选择素 P,后者介导了H2 O2 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
- 刘宝刚曾邦雄
- 关键词:自由基血管内皮白细胞ARDS
- 利多卡因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GABA_A-Cl^-电流的影响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 研究利多卡因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全细胞γ 氨基丁酸介导的氯电流 (GABA Cl-电流 )的影响 ,及其中枢致惊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酶解急性分离 2周龄左右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记录利多卡因对单个海马锥体神经元GABA Cl-电流的影响。结果 将钳制电位固定在 - 6 0mV ,GA BA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出内向电流 ;利多卡因明显抑制GABA诱导的Cl-电流 (IGABA) ,5 0 %抑制浓度 (IC50 )为 4 .0 5mmol/L ,10mmol/L可使GABA浓度效应曲线明显右移 ,5 0 %有效浓度 (EC50 )由 7.72mmol/L增加到17.2mmol/L ,且最大电流明显降低。结论 利多卡因以非竞争性的方式 ,抑制海马锥体神经元GABAA Cl-电流 ,可能是其中枢致惊厥作用的机制。
- 杜冬萍庄心良郑吉健刘宝刚
- 关键词:利多卡因海马锥体神经元
- 一氧化氮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1999年
- 刘宝刚曾邦雄
- 关键词: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
- 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对鼠脊髓背角神经元钠通道电流的影响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对鼠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的影响 ,探讨其椎管内麻醉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临床浓度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 (5 0~ 10 0 0 μmol/L)对急性分离新生SD鼠 (0~ 7d)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的影响。钳制电压 - 80mV ,刺激电压为 -30mV ,持续时间 2 0ms。结果 脊髓背角神经元钠峰值电流为 0 .5~ 8nA ;临床浓度的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对钠电流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的浓度与其抑制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r分别为 0 949及 0 847,P <0 0 1) ;布比卡因对钠电流的抑制效应强于相同浓度的利多卡因 (P <0 0 1) ;布比卡因对钠电流抑制的半数有效量IC5 0为 (4 5 .2 8± 8.91) μmol/L比利多卡因的半数有效量IC5 0 (99.0 85± 16 .318) μmol/L显著性降低 (P <0 .0 1)。结论 临床浓度的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对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具有抑制作用 ,其抑制程度随局麻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且布比卡因的抑制效应强于利多卡因。
- 刘宝刚庄心良徐国辉
- 关键词:利多卡因布比卡因背角神经元钠电流
- 氯胺酮对主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膜钙通道的影响被引量:7
- 1997年
- 目的:探讨氯胺酮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两种钙通道的影响。方法:将去内皮主肺动脉环放入盛有Kreb平衡液的浴槽中,张力换能器记录血管环收缩的张力值。实验分两组:A组于浴槽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氯胺酮观察其对由KCl(40mmol/L)引起的主肺动脉环收缩的抑制效应,来反应氯胺酮对平滑肌细胞膜电位依赖钙通道(PDC)的影响。B组以去甲肾上腺素(NE)10~50mol/L代替KCl观察不同浓度氯胺酮对NE引起的主肺动脉环收缩的抑制效应,来反应氯胺酮对平滑肌细胞膜受体控制钙通道(ROC)的影响。各组加入氯胺酮浓度分别为10、50、100、200、300μg/ml(每一浓度n=10)。结果:A组临床浓度氯胺酮(10、50μg/ml)对PDC无阻滞作用,其余大浓度有明显阻滞作用((P<0.01)。B组所有浓度对ROC都有阻滞作用。结论:临床剂量的氯胺酮只阻滞ROC,大剂量则同时阻滞PDC和ROC。
- 刘宝刚曾邦雄
- 关键词:氯胺酮平滑肌细胞膜钙通道
- 在细胞离子通道水平探讨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毒性作用
- 李士通庄心良刘宝刚杜冬萍郑吉建徐国辉
-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鼠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DHN)、海马锥体神经元(HPN)和交感神经节细胞(SGM)的钠、钙通道、GABAA受体介导的氯通道和乙酸胆碱(Ach)受体通道电流进行观察,探讨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的副作用。...
- 关键词:
-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