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
- 作品数:47 被引量:171H指数:8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多西紫杉醇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2009年
- 目的研究多西紫杉醇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方法将0.1μmol/L的多西紫杉醇分别作用于Tca8113细胞12、24、48h,分别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状况;将浓度为0.001、0.01、0.1、1、10μmol/L的多西紫杉醇分别作用于Tca8113细胞12、24、48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结果多西紫杉醇对Tca8113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浓度在0.001、0.01、0.1、1、10μmol/L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镜下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多西紫杉醇浓度为0.1μmol/L时,作用12、24、48h,凋亡率增加,细胞阻滞于G2/M期。结论多西紫杉醇对Tca8113细胞有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这可能与抗癌机制有关。
- 刘杨杨路
- 关键词:多西紫杉醇增殖凋亡
- 大鼠脑损伤早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Bcl-2的表达变化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Bcl-2的表达规律,为脑损伤的法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照Feeney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通过组织学[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法对正常及伤后不同时间(6,12,24,36,48和72h)大鼠脑组织内IGF-1,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大鼠脑组织内有低水平的IGF-1和Bcl-2表达,损伤后IGF-1表达即呈持续升高趋势,IGF-1免疫阳性细胞以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为主。Bcl-2在伤后的表达呈现双峰现象,即伤后Bcl-2表达即开始升高,于伤后24h时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48h时又开始升高,72h时又达高峰,并较前一峰高,Bcl-2免疫阳性细胞也以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为主。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后IGF-1和Bcl-2基因表达开始升高,呈时间依赖性,可以作为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的生物学指标,并可协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 刘杨苗宇船郭继龙
- 关键词:脑损伤基因,BCL-2
- 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改良及伤后再生基因-2蛋白的表达变化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制备改良的大鼠脊髓损伤(SCI)动物模型,并探讨再生基因(Reg)-2蛋白在SCI后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36只SD大鼠。参考Allen法,使用自制打击装置致大鼠T13段脊髓中度损伤。以行为联合评分法(CBS)评定模型的可靠性。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正常对照组、伤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Reg-2蛋白进行检测。结果:SCI后大鼠一般情况符合临床损伤特点,且稳定性强;各损伤组大鼠神经功能联合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神经元内有微量的Reg-2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为17.3±2.6,Reg-2相对表达量为0.038±0.007)。SCI后1天,大鼠脊髓内Reg-2表达的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损伤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至伤后第7天仍呈高水平表达(阳性细胞数为90.0±3.6,相对表达量为0.694±0.018),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伤后3天内,Reg-2免疫阳性细胞以后角神经元为主,而伤后7天以前角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为主。结论:本实验装置制作的大鼠SCI模型稳定、可靠;SCI后Reg-2蛋白表达开始升高,对受损神经起保护和修复作用。
- 刘杨苗宇船郭继龙
- 关键词:脊髓损伤免疫印迹免疫组化
- 大鼠脊髓挫伤后BDNF表达的实验性研究被引量:16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挫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脊髓内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挫伤模型,以正常脊髓组织为对照,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SABC法对伤后即刻、1h、3h、6h、12h、1d、3d、5d、7d大鼠脊髓组织中的BDNF和BDNF mRNA进行检测,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大鼠脊髓组织细胞内有低水平的BDNF mRNA表达和少量BDNF阳性染色细胞,BDNF mRNA和BDNF的积分光密度(IOD)值分别为45.83±3.545、20286.225±2094.955,BDNF阳性细胞数为16.50±3.391;伤后6~12h,BDNF mRNA和BDNF呈升高趋势,5d达高峰,二者的IOD值及阳性细胞数分别为795.83±112.55、54272.143±2704.239和158.17±12.287。伤后7d,BDNF mRNA和BDNF的IOD值及阳性细胞数分别为655.17±80.871、42249.928±809.391和100.17±5.529。各组之间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DNF免疫阳性细胞在损伤早期主要是脊髓神经元和少量星形胶质细胞,后期则以小胶质细胞为主。结论大鼠脊髓挫伤后,脊髓组织细胞中的BDNF及其mRNA增多,并随伤后时间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
- 刘杨刘季王亚方任广睦王英元
-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脊髓挫伤
- 滋补脾阴方药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滋补脾阴方药(ZBPYR)对大鼠脊髓损伤(SCI)的治疗效果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清洁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ZBPYR组各30只。于伤后即刻、24、48、72、120 h处死动物,处死前采用联合行为评分法(CBS)检查大鼠神经恢复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BDNF和BDNF mRNA的表达。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大鼠CBS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SCI、ZBPYR组,自伤后24 h起,各时间点间CBS评分差异显著(P<0.05),并且BDNF、BD-NF mRNA表达开始升高,于伤后120 h达峰值,ZBPYR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CI组(P<0.05)。结论 ZBPYR可通过升高BDNF的表达水平促进大鼠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 刘杨苗宇船
- 关键词:脊髓损伤滋补脾阴方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不同死亡方式大鼠骨骼肌羟脯氨酸含量比较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不同死亡方式大鼠骨骼肌羟脯氨酸(HY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1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电击组、窒息组和失血组,用电击、窒息、失血分别将其致死,MRK3型酶标仪测定死后不同时间点(0,24,48,72,96,120h和168h)骨骼肌HYP含量。结果以各组0h作为对照进行组内t检验,各个时间点HYP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HYP含量逐渐减少。用死后168h占0h骨骼肌HYP含量的百分比表示HYP的分解速度,对上述三个实验组进行χ2检验,三组间168h占0h骨骼肌HYP含量的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电击组最快(45.2%),其次为窒息组(49.7%),失血组最慢(54.9%)。结论不同死亡方式大鼠骨骼肌HYP含量变化与PMI有关。
- 潘亚平乔勇刘杨王英元
-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死亡时间羟脯氨酸
- 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在死亡后的形态学变化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纤维的形态学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大鼠死后不同时间骨骼肌(右后肢的内收大肌)肌动蛋白纤维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大鼠死后,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由肌动蛋白构成的细肌丝逐渐崩解、紊乱,直至肌小节和细肌丝结构消失;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自死后24h起,骨骼肌纤维横纹可有小片状或弥漫状抗肌动蛋白抗体缺染灶出现,并且抗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面积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其变化趋势与死亡时间相关(Y=0.934-0.005X,R2=0.95,P<0.05);大鼠死后168h内,肌动蛋白阳性产物的积分光密度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死后168h,几乎无抗肌动蛋白抗体染色。结论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纤维的形态学改变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性。
- 刘杨苗宇船王英元
- 关键词:肌动蛋白
- 大鼠脊髓损伤后HIF-1α基因的表达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脊髓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法医学应用。方法建立大鼠静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对伤后不同时间(0、3、6、12h和1、3、5、7、11、14d)HIF-1α和HIF-1α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BI2000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结果正常及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内有低水平的HIF-1αmRNA表达,但几乎检测不到HIF-1α阳性细胞;脊髓损伤后,HIF-1α及HIF-1αmRNA表达开始升高,其中HIF-1αmRNA表达在伤后3h开始增加,3d达高峰,14d时恢复正常;HIF-1α表达在伤后3h开始增加,1d达高峰,较HIF-1αmRNA的达峰时间(伤后3d)提前。HIF-1α免疫阳性产物可见于脊髓神经元、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及间质内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脊髓损伤后HIF-1α基因表达开始升高,对组织和细胞起低氧保护作用,其表达的时序性规律可望用于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
- 刘杨韩艳玲刘季王亚方王英元
-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脊髓损伤RT-PCR
- 基于1H-NMR技术寻找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证的差异代谢标志物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运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寻找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郁脾虚证大鼠血清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方法:建立雄性SD大鼠NAFLD肝郁脾虚证模型,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尿D-木糖排泄率生化指标并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验证模型,1H-NMR检测大鼠血清的代谢产物变化,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寻找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血脂升高,血清5-HT和D-木糖排泄率显著降低,肝组织明显脂肪变性;在2组大鼠的血清中找到23种代谢产物,从模型组血清中发现丙酮、丙氨酸、甜菜碱、α-D-葡萄糖、甘油、异亮氨酸、α-酮戊二酸、苏氨酸、赖氨酸等9种差异代谢物。结论:血清代谢产物可从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与免疫调节紊乱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反映NAFLD的部分发病机制。
- 李若瑜苗宇船苏赵威贾飞李明磊刘杨郭继龙关伟张冉冉何丽清
- 关键词:1H-NMR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证
- 大鼠心肌肌钙蛋白I与在体及离体降解时间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大鼠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在体和离体两种情况下的降解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异同,探讨死后经过时间的推断方法。方法以大鼠心肌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检测不同死亡(离体)时间内大鼠cTnI的含量,观察其与死亡(离体)时间的关系并比较这两种关系间的异同。结果大鼠cTnI的含量随死亡(离体)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且与死亡(离体)时间的对数值均呈近似的线性关系,但在体情况下要比离体情况下降解慢。结论cTnI有望用于推断死后经过时间。cTnI在体与离体条件下的降解规律并不完全一致。
- 张彦伟刘杨蒯锦霞王英元
-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死亡时间心肌肌钙蛋白IWESTERNB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