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兰兰
- 作品数:16 被引量:36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 溶藻细菌DC-L5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被引量:20
- 2009年
-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5,通过形态及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用小白鼠进行生物安全实验,小白鼠无中毒症状。研究表明当细菌处于对数生长期时溶藻效果最强,共培养5d使铜锈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下降83.33%,使惠氏微囊藻、绿色微囊藻、水华束丝藻和水华鱼腥藻4种蓝藻叶绿素a下降率最高为67.6%,最低为58.5%,平均为62.25%。离心沉降后,发现沉淀菌体和无菌上清液对铜锈微囊藻都有溶藻效果,但溶藻效果不及原菌液,推测DC-L5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使藻细胞凝聚下沉及进一步的生物降解,同时存在抑制藻细胞生长的胞外分泌物。高温热处理后菌液溶藻作用不明显,推测高温可能使菌体或胞外分泌物质失活。
- 卢兰兰李根保沈银武胡明明刘永定
- 关键词:溶藻细菌芽孢杆菌蓝藻水华微囊藻
- 溶藻细菌及其助溶剂的筛选和应用
- 藻类水华频繁爆发给全球环境带来灾害,微生物方法控制有害藻类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溶藻细菌在控制水华发生和危害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作者新近在滇池分离了两株溶藻效果较好的细菌,在实验室内对其溶藻效果, 溶藻范围,...
- 卢兰兰刘永定胡明明李根保沈银武
- 文献传递
- 离子修饰对介孔纳米TiO2膜电极及其DSSC性能的影响
- 本文采用光电化学测试技术考察了金属离子修饰对介孔纳米TiO2(m-TiO2)膜电极及其DSSC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法形成的金属氧化物微晶既能覆盖在m-TiO2多孔膜表面,又能夹杂于m-TiO2纳米颗粒之间.表面微...
- 彭天右赵德卢兰兰柯丁宁戴珂马亮
-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光敏染料光电转换
- 文献传递
- Study on Effect of Mesoporous Titania Nanoparticles on the Properties of 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
- Mesoporous titania nanosized powder with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anatase wall was synthesized via hydro...
- 赵德彭天右卢兰兰连文龙
- 新型基于吡咯染料敏化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 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使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备受关注,染料敏化钠米晶TiO2太阳能电池凭借低制备成本和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成为近十几年来太阳能光电转换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使用的染料敏化剂主要分为以下两类:金属有机染料敏化剂和...
- 李倩倩时杰卢兰兰彭天佑秦金贵李振
- 含吡咯基团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含有吡咯基团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化合物的结构通式为:<Image file="200910063044.8_AB_0.GIF" he="137" imgContent="undefined" img...
- 李振李倩倩时杰卢兰兰彭天右秦金贵
- 文献传递
- 离子修饰对介孔纳米TiO2膜电极及其DSSC性能的影响
- 采用光电化学测试技术考察了金属离子修饰对介孔纳米TiO(m-TiO)膜电极及其DSSC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漫渍法形成的金属氧化物微晶既能覆盖在m-TiO多孔膜表面,又能夹杂于m-TiO纳米颗粒之间。表面微晶可以抑制m...
- 彭天右赵德卢兰兰柯丁宁戴珂马亮
- 关键词: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 文献传递
- 一类含吡咯基团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含吡咯基团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化合物的结构通式(见右),其中,R为相同的(见右)。本发明是从(式见上)出发,通过Wittig反应、Vilsmeier反应和Knoevenagel缩合反应来构建共轭...
- 李振李倩倩时杰卢兰兰彭天右秦金贵
- 文献传递
- 溶藻细菌DC-L14的分离、鉴定与溶藻特性被引量:18
- 2009年
-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14,经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小白鼠毒性试验初步显示该菌株未产生小白鼠中毒毒素;该菌能使铜锈微囊藻905聚集成团,沉于瓶底,最终黄化;该菌作用4d,使惠氏微囊藻107、绿色微囊藻102、水华束丝藻和水华鱼腥藻的叶绿素a下降率最高为70.1%,最低为65.5%,平均为67.2%;当细菌处于稳定生长期时溶藻效果最强,共培养4d能使铜锈微囊藻905的叶绿素a含量下降82.1%;离心沉降后检测,发现菌体本身无溶藻效果,而无菌上清液与原菌液溶藻效果相同,高温处理后的菌液溶藻能力增强,推测该细菌是通过分泌溶藻物质溶藻,该物质可能为非蛋白质类,高温可能有利于溶藻物质的释放.
- 卢兰兰李根保沈银武刘永定
- 关键词:溶藻细菌蓝藻水华微囊藻叶绿素A滇池
- 两株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
- 有害藻类水华的频繁暴发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灾害,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和身体健康,危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控制藻类水华的有效途径是非常迫切的。微生物特别是溶藻细菌在控制水华暴发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本研究从滇池...
- 卢兰兰
- 关键词:溶藻细菌水华控制生物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