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原园

作品数:33 被引量:131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理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机械工程
  • 8篇理学
  • 4篇航空宇航科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2篇微凸体
  • 7篇弹塑性
  • 7篇残余应力
  • 6篇力学模型
  • 6篇齿轮
  • 4篇分形
  • 3篇弹塑性接触
  • 3篇卸载
  • 3篇加卸载
  • 3篇建模方法
  • 2篇弹塑性变形
  • 2篇试件
  • 2篇塑性
  • 2篇塑性变形
  • 2篇啮合
  • 2篇啮合过程
  • 2篇无级
  • 2篇无级变速
  • 2篇无级变速器
  • 2篇接触刚度

机构

  • 27篇西安理工大学
  • 12篇西北工业大学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铝业山西...

作者

  • 33篇原园
  • 10篇徐颖强
  • 8篇刘凯
  • 6篇吕国志
  • 6篇成雨
  • 4篇张武
  • 3篇崔亚辉
  • 3篇张静
  • 2篇张宝锋
  • 2篇杨凯
  • 2篇魏锋涛
  • 2篇石坤
  • 2篇卫一多
  • 2篇甘立
  • 1篇赵桐
  • 1篇师俊平
  • 1篇封文岗
  • 1篇张广鹏
  • 1篇林哲
  • 1篇赵常青

传媒

  • 3篇机械工程学报
  • 3篇应用力学学报
  • 2篇中国机械工程
  • 2篇固体力学学报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工程力学
  • 2篇机械科学与技...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汽车技术
  • 1篇机械强度
  • 1篇石油机械
  • 1篇振动与冲击
  • 1篇计算力学学报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 1篇中国教育信息...
  • 1篇中国航空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形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被引量:19
2016年
为了建立更为精准的粗糙表面接触模型,基于分形理论提出一种修正的弹塑性接触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微凸体的弹性、弹塑性、完全塑性三种变形状态;建立了临界第一弹塑性接触面积、临界第二弹塑性接触面积与临界弹性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分别推导出三种变形阶段的接触载荷与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式;结合海洋岛屿面积分布密度函数,获得了接触表面上总接触载荷与真实接触面积之间的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单个微凸体的临界弹性接触面积不但与材料属性和分形参数有关,也与微凸体的尺寸有关;分形参数一定时,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大,真实接触面积也在增大,弹性接触面积与真实接触面积的比值逐渐减小。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粗糙表面的摩擦、磨损、润滑提供了理论依据。
甘立原园刘凯成雨张静
关键词:微凸体
尺度相关的分形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被引量:20
2016年
依据分形理论,研究了粗糙表面间的真实接触状况,建立了粗糙表面间的分形接触模型。考虑微凸体的等级,确定了弹性临界等级、第一弹塑性临界等级和第二弹塑性临界等级的表达式,研究了粗糙表面中单个微凸体的弹性、弹塑性及完全塑性变形的存在条件,推导出各个等级微凸体的临界接触面积的解析式。在此基础上应用微凸体的面积分布密度函数,获得了接触表面上接触载荷与真实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单个微凸体的临界接触面积是和微凸体的尺度相关,随着微凸体等级的增大而减小;微凸体的变形顺序为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与传统的接触模型一致;在整个粗糙表面接触过程中,粗糙表面变形过程与单个微凸体的变形过程一致;最大微凸体所处的等级范围不同,粗糙表面所表现的力学性能也不相同。
成雨原园甘立徐颖强李万钟
关键词:微凸体弹塑性接触
粗糙表面的加卸载分形接触解析模型被引量:12
2018年
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粗糙表面加卸载接触力学模型,推导出了单个微凸体弹性、弹塑性以及塑性变形的存在条件,获得了对应条件下微凸体加、卸载的力学表达式。根据加载终点与卸载起点真实接触面积和总接触载荷不变规则,对传统的微凸体面积密度分布函数进行变换,分别给出了加、卸载接触过程中不同频率指数微凸体的面积密度分布函数,最终得到了加、卸载接触过程中粗糙表面真实接触面积与总接触载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个加、卸载接触循环内,粗糙表面加、卸载接触的力学性质取决于微凸体频率指数的范围;当微凸体的最小频率指数n_(min)与临界弹性频率指数n_(ec)的关系满足n_(min)+5≤n_(ec)时,粗糙表面在整个加卸载接触过程中呈现弹性性质;当n_(min)>n_(ec)、接触下压量大于微凸体自身临界下压量发生弹塑性变形时,在相同的总接触载荷条件下,卸载过程中的量纲一真实接触面积大于加载过程中的量纲一真实接触面积,且两者的差值与下压量成正比,最大量纲一差值范围为0~0.085 8。
陈建江原园徐颖强
关键词:微凸体分形弹塑性变形
带/链式无级变速器带轮弹性特性分析
2011年
以弹性力学理论为基础,对带轮弹性特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传动比的增大,主动轮径向和切向应力先减小后增大,径向位移减小;从动轮应力增大,径向位移增大;半径对带轮变形量的影响大于轴向推力。
张武刘凯陈秀盈周春国原园
关键词:带轮无级变速器
基于分形的三维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与试验验证被引量:14
2018年
基于分形几何理论,利用双变量的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模拟三维分形粗糙表面,建立了三维分形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推导出各等级微凸体发生弹性、弹塑性以及完全塑性变形的存在条件。确定了粗糙表面上各等级微凸体的面积分布密度函数,获得了总接触载荷和真实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式。计算结果表明:单个微凸体的临界接触面积与其尺寸相关,随着微凸体等级的增大,微凸体的高度和峰顶曲率半径减小。微凸体的变形顺序为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与经典的赫兹模型保持一致。粗糙表面的力学性能仅与最小等级及后续的6个等级微凸体相关,其余微凸体基本上对整个粗糙表面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小。最后对粗糙表面的接触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测试,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原园成雨张静
关键词: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分形
尺度相关的分形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被引量:8
2018年
基于分形理论,利用双变量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模拟三维分形结合面,建立尺度相关的三维分形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推导出各等级微凸体发生弹性、弹塑性以及完全塑性变形的存在条件。确定结合面上各等级微凸体的面积分布密度函数,推导出法向接触刚度和法向接触载荷的解析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当结合面上的微凸体只能发生弹性变形,即自身等级小于弹性临界等级的微凸体,该部分微凸体引起的法向接触刚度和对应法向载荷关系呈非线性。当微凸体的等级大于弹性临界等级,在结合面接触过程中,微凸体弹性变形引起的法向接触刚度与对应的法向载荷关系为线性,非弹性变形引起的法向接触刚度与法向载荷关系为非线性。微凸体的等级范围对结合面的刚度影响较大,在相同的法向载荷作用下,高等级微凸体的结合面产生较高的法向接触刚度,即结合面越平整,结合面的法向刚度越高。
陈建江原园成雨何亚飞
关键词:结合面微凸体弹塑性变形法向接触刚度
基于完整叠加微凸体的机械结合面接触刚度建模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完整叠加微凸体的机械结合面接触刚度建模方法,包括获得试件的三维粗糙结合面,包括若干个由多个不同等级的微凸体层层叠加形成叠加微凸体;推导叠加微凸体的叠加条件;基于上述条件推导叠加微凸体建模条件建立叠加微凸体...
原园赵珂翟赵凯王嘉豪
文献传递
高速工业平缝机挑线机构轨迹精度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以某型高速工业平缝机挑线机构为对象,考虑构件杆长制造误差和运动副间隙误差,分析了综合误差对挑线孔轨迹精度的影响。采用微分法,获得了杆长制造误差对输出轨迹的误差传递函数;基于连续接触模型,计算了构件运动副间隙影响下的挑线轨迹;通过算例仿真和实验,讨论了综合误差对挑线机构输出轨迹精度的影响因素。
李鹏飞原园林哲王伟涛
关键词:挑线机构
航空齿轮啮合过程中残余应力的数值方法研究
针对齿轮接触表面层变曲率的特点,引入局部坐标系,建立了航空齿轮连续啮合过程中安定状态残余应力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将弹塑性问题分解为弹性问题和特征应变决定的残余问题,并采用增量映射方法求解特征应变决定的残余问题,可直接得到齿...
徐颖强原园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齿轮啮合残余应力
文献传递
非线性随动强化条件下的安定定理被引量:1
2010年
基于经典的安定理论与随动强化模型的一般性质,将结构在强化过程中的背应力计入Von Mises屈服准则,建立了随动强化条件下结构的静力安定定理;将背应力与对应的塑性应变率的点积在一个载荷循环内的积分计入塑性耗散功,建立了随动强化条件下结构的机动安定定理,扩展了经典安定理论的应用范围。针对两种定理的存在格式进行了理论证明,并以推论形式给出了结构在随动强化条件下静力安定和机动安定另外两种存在格式。结果表明,随动强化材料的安定状态和安定极限不受强化过程的影响,只取决于材料的初始屈服应力和最终屈服应力。
原园刘凯张宝锋
关键词:背应力弹塑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