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长龙
- 作品数:12 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闭合复位半环形外固定架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弯针配合半环形外固定架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6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分为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各30例。外固定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9.29±2.35)岁;左侧14例,右侧16例;采用闭合复位、弯针配合半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内固定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8.96±1.87)岁;左侧15例,右侧15例;采用MIPPO治疗。治疗前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包括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主动活动时间和切口愈合等级等围手术期资料,Johner-Wruhs评分,最小疼痛完全负重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F-36量表和并发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外固定组切口长度(1.36±0.86)cm和术中出血量(10.83±5.73)ml,优于内固定组的切口长度(12.74±3.12)cm及出血量(86.47±8.90)ml(P<0.05)。两组患者随访时间(6.23±1.89)个月。外固定组术后开始主动活动时间(1.50±0.54)d和最小疼痛完全负重活动时间(108.87±3.43)d,晚于内固定组开始主动活动时间(1.15±0.98)d和最小疼痛完全负重活动时间(105.27±3.68)d(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SF-36量表评分均逐渐增加,VAS均逐渐降低,术后1、6、3个月两组VAS及SF-36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手术时间外固定组(35.42±9.31)min,短于内固定组(74.22±7.81)min(P<0.05)。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皮肤坏死外固定组为0例,内固定组为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均为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较好方法,外固定架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势。
- 伏敏睿史长龙高景华李路广李建国成永忠吴钟凯
- 关键词:外固定架钢板内固定
- 攻下逐瘀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便秘29例被引量:10
- 2012年
- 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腹胀、便秘是临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可达88%.我们于2008 年2 月-2011 年2 月,应用通下逐瘀法治疗29 例,现报告如下.
- 宋跃史长龙卢泽明刘晓岚
- 关键词:椎体压缩骨折便秘
- 弯针配合半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21例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观察弯针配合半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应用弯针配合半环形外固定架治疗的21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拆除外固定架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16个月,手术时间为23~75 min,术中透视次数为5~25次,术后3~4个月拆除外固定架。所有患者临床疗效的优良率为90.48%,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5个月,均未出现皮肤坏死、针孔感染、下肢血栓形成、关节僵硬或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弯针配合半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操作简单,稳定性更好,术后可早期下地负重,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
- 李路广史长龙吴钟凯成永忠
- 关键词:胫骨中下段骨折弯针微创
- 改良型双乌祛痛膏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观察改良型双乌祛痛膏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改良型双乌祛痛膏)和B组(双乌祛痛膏)和C组(冰敷联合扶他林软膏)。每组各40例,疗程14 d,1个月后随访。对三组患者治疗前、第7天、第14天及随访期的VAS,AOFAS踝-后足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期三组的VAS及AOFAS踝-后足评分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治疗后第7天VAS及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A和B组分别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VAS及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三组间VA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A和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三组间的临床疗效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随访期A和C组分别与B组的临床疗效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A与C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改良型双乌祛痛膏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在缓解疼痛和恢复踝关节功能等方面疗效更显著,安全性好,随访期疗效更稳定。
- 史长龙孟州令刘劲松张威吕光王建楠郭长青邵帮伟李路广张学思
- 关键词:氮酮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观察
- 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为主的膝关节内紊乱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观察,探讨膝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类型及与半月板损伤、软骨损害的关系,分析膝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特点及在骨性关节炎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关节镜下治疗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患者48例(53膝),其中男13例(13膝),女35例(40膝);年龄16~71岁,平均56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6个月。48例于关节镜直视下观察并手术切除滑膜皱襞,处理相应病变。采用Lysholm膝关节量表记分法评价疗效。观察症状体征与实际病损的关系,计算术前与术中诊断的符合率。关节镜下观察症状性滑膜皱襞的部位、性状、分型及软骨磨损的部位和分级,分析增生的滑膜皱襞与半月板损伤、软骨损害的关系。对术前后Lysholm评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常见的软骨缺损有股骨内髁内侧的沟槽状缺损及股骨内侧滑车的类圆形缺损。软骨退变以股骨内髁非负重区为主,占总数的54.29%;以股骨滑车内侧次之,占40.00%;以髌骨内侧关节面为主的缺损居第3位,占5.71%。术后48例53膝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个月~4年,平均28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前平均(41.00±7.03)分,术后平均(85.00±8.01)分(t=-26.17,P〈0.001),证明关节镜治疗效果显著。本组优(〉90分)12膝,良(80~90分)37膝,可(70~79分)4膝,优良率92.45%,无复发及二次手术者。结论:通过关节镜下特征性改变可以对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做出明确诊断,股骨内髁及滑车软骨的沟槽状及类圆形磨损是2种典型的皱襞引起的软骨缺损。镜下切除滑膜皱襞疗效满意,对防止软骨进一步损害有积极的意义。
- 顾力军张磊史长龙谢斌张淳张洪美陈卫衡
- 关键词:关节镜手术操作膝关节膝损伤
- 下肢关节扭伤怎么办?这份康复指南请收好
- 2024年
- 随着巴黎奥运会的圆满落幕,人们对运动的热情持续攀升,运动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投身于需要灵活运用下肢关节的运动项目中,例如篮球、足球、攀岩等。此类运动不仅显著增加了踝关节的负荷,容易导致踝关节受伤,还可能增加膝关节等其他关节的扭伤风险。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伤痛的折磨。扭伤后,会出现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和步行困难等症状。若不幸扭伤,应如何进行养护以使下肢关节快速康复呢?
- 申岩董继革史长龙
- 关键词:下肢关节关节扭伤踝关节快速康复
- SET训练结合多关节等速训练装置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粘连性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SET悬吊训练结合多关节等速训练装置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粘连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并行相应的护理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SET训练及多关节等速训练,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在肩关节疼痛方面的差异。结果:采用《肩关节评估表》、Neer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患者疼痛症状均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的疼痛症状对比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T悬吊训练结合多关节等速训练装置可明显改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粘连性疼痛,提高康复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史长龙宋跃孙研杜雅超程灏
- 关键词:SET肱骨近端骨折
- 双乌祛痛热奄包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肿胀疼痛的影响被引量:21
- 2021年
- 目的观察双乌祛痛热奄包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关节肿胀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均按PRICE原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双乌祛痛热奄包敷于患处,对照组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涂抹患处,2组均连续治疗2周,随访1个月。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S)、患踝肿胀程度及不良反应,比较2组随访时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30/32),对照组为81.25%(26/3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2周VAS评分、AOFAS-AHS、患踝肿胀程度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1、2周比较,治疗组VAS评分、AOFAS-AHS评分、患踝肿胀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随访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乌祛痛热奄包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踝关节肿胀和疼痛,安全性较高,复发率较低。
- 李路广史长龙成永忠刘劲松吴钟凯孟州令程灏
- 关键词:踝关节扭伤疼痛肿胀
- 基于筋束骨理论逆移位复位手法对尸体模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作用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验证筋束骨理论逆移位复位手法对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尸体模型复位有效性。方法:研究采用6对完整足踝尸体模型暴力制备成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模型。将同一对左右足进行配对,随机选一足先采用逆移位复位手法,再次施加暴力造模后进行传统逆损伤手法复位;而另一配对足则相反。将模型分为骨折模型组、逆移位手法复位组和传统逆损伤手法复位组,对比组间作用力,X线检测内外踝移位、胫距间隙、下胫腓联合间隙,距骨倾斜角度与距骨前移位,以评估其复位优良率和复位效果。结果:与骨折模型组比较,两种手法组的正侧位内外踝位移、胫距间隙宽度和距骨倾斜角均显著减小(P<0.01)。与传统逆损伤手法组比较,逆移位复位手法组的平均最大牵引力较大,内外踝平均最大叩挤力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逆移位复位手法在外踝和胫距间隙宽度的复位优率高、内踝优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移位复位手法能对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进行有效复位,优良率高,但对内踝复位效果差;与传统逆损伤复位手法相比,逆移位复位手法对外踝和距骨复位具有优势。
- 陈奕历黄晓宇成永忠陈洋许晶晶张琪程灏史长龙温建民
-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旋后-外旋型手法复位
- 掌侧锁定钢板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被引量:1
- 2012年
- 累及关节面的桡骨远端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关节面大多粉碎、压缩,单纯手法复位外固定,多存在骨折不能复位和不能维持复位。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切开复位内固定成为治疗此类骨折的主要手段之一。2008年1月-2011年9月,我们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41例,现报告如下。
- 宋跃史长龙程灏卢泽明贾磊
-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