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绞痛
  • 3篇绞痛
  • 2篇型心
  • 2篇型心绞痛
  • 2篇稳定型心绞痛
  • 2篇老年
  • 2篇不稳定型心绞...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化学...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导管未闭
  • 1篇低分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肝素
  • 1篇调脂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导管

机构

  • 9篇邵阳市第一人...
  • 1篇中南大学
  • 1篇邵阳医学高等...

作者

  • 9篇吕春美
  • 2篇彭子敬
  • 1篇刘继荣
  • 1篇双庆翠
  • 1篇唐娴
  • 1篇李翠兰
  • 1篇田国平
  • 1篇雷芬芳
  • 1篇雷金美
  • 1篇李爱琼
  • 1篇肖永红
  • 1篇马婷
  • 1篇卢赛兰
  • 1篇曾红兰
  • 1篇陈文峰
  • 1篇方臻飞
  • 1篇王晓玲
  • 1篇林娟
  • 1篇李丽
  • 1篇朱丹

传媒

  • 4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支气管内膜结核7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手段。【方法】分析70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确诊的EBTB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CT、纤支镜检查结果。【结果】70例中主要症状包括:咳嗽66例,发热23例,咯血20例,胸痛14例,气促9例。5例的X线表现正常,只有3例的CT检查结果提示EBTB。纤支镜检查示41.4%的病例有炎症浸润型病变,31.4%有狭窄闭塞型病变,14.7%有溃疡型病变,7.1%有增殖型病变,5.7%大致正常。54例痰涂片行抗酸染色者中5例阳性,68例行纤支镜刷片检查者中61例阳性,64例行活组织检查者中16例证实为结核。【结论】EBTB确诊主要靠纤支镜检查。对疑似EBTB者及时行纤支镜检查,并行常规刷检找抗酸杆菌和(或)组织活检,有助于诊断EBTB。
陈文峰双庆翠吕春美唐娴王晓玲
关键词:结核支气管疾病
低分子肝素和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2002年
吕春美曾红兰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洛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
自拟冠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6例临床观察
2007年
目的:观察自拟冠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消心痛、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治疗组用消心痛、阿司匹林加冠心汤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症状、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的疗效。结果:症状疗效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6.7%,且治疗组在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的改善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及3大常规检查无明显变化。结论:冠心汤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吕春美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冠心汤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房颤动药物转复的方法探讨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对比研究普罗帕酮 (静脉和顿服 )与毛花甙C转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房颤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房颤发作在 0 5h~ 41d的患者 97例 ,临床排除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 (NYHA心功能≥III级 )、心肌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症、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及甲状腺机能亢进。随机分为三组 :⑴静脉普罗帕酮组 :共 3 3例 ,普罗帕酮 70mg于 7min内静注完 ,未转复者予 14 0mg以 0 5~ 1mg/min静滴。⑵顿服普罗帕酮组 :共 3 2例 ,顿服负荷量普罗帕酮 45 0mg。⑶静脉毛花甙C组 :共 3 2例 ,毛花甙C 0 4mg于 5min静注 ,若 4h仍未转复则追加 0 2mg。所有患者均在心电监护下观察心电、血压及症状变化 ,观察房颤转复及心室率的变化 ,记录从开始静脉推注或服药到转复为窦律的时间。比较三组患者 3 0min、1、2、4及 8h的转复率和转复时间。结果 三组平均转复时间 :静脉普罗帕酮组 ( 0 8± 0 4)h ,顿服普罗帕酮组 ( 4 1± 1 8)h ,静脉毛花甙C组 ( 3 7± 2 0 )h ,静脉普罗帕酮组与另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1)。三组 8h内转复率分别为 81 8%、75 0 %、68 8% ,差异无显著性 ( P =0 474>0 0 5 )。结论 上述两药三方法转复房颤 ,以静脉普罗帕酮平均转复时间最短 。
卢赛兰曾斌元吕春美李翠兰雷金美
关键词:药物转复心房颤动普罗帕酮毛花甙C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前后NT-proBNP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变化,及与肺动脉压力变化的规律。方法选成功行介入封堵术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男性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肺动脉平均压(mPAP)分为4组:正常PAH组、轻度PAH组、中度PAH组、重度PAH组。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d、4d、1月行经胸心脏彩超(TTE),记录各时间点肺动脉收缩压数值。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术前、术后1d、4d、1月、血NT-proBNP浓度含量变化,并分析与肺动脉压力相关性。结果正常PAH组、轻度PAH组、中度PAH组、重度PAH组封堵术后第1天、第4天SPAP、NT-proBNP持续下降(P<0.05),以重度PAH组下降最明显。结论 PDA介入封堵术后NT-proBNP水平持续下降,其改变与术后肺动脉压下降程度相符。介入封堵术前后监测血浆NT-proBNP浓度可作为判断患者转归及预后的指标。
李丽方臻飞吕春美朱丹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
早期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氯比格雷、舒降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2008年
目的评估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对60例发病至治疗时间≤6h的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氯比格雷、舒降之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发病≤4h以内接受治疗45例,血管再通者36例,占80%。发病4h~6h以内接受治疗15例,血管再通者11例,占73.3%。60例中6h内再通者47例,占总例数78.3%。结论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治疗AMI,其越早应用效果越佳,血管再通率达78.3%,广大基层医院在无心脏介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条件下,只要认真选择好适应证,并仔细观察临床变化,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也能及时抢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可为广大低收入患者所能接受的较好的治疗方法。
吕春美肖永红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调脂
心脑血管疾病伴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饮食调剂和运动管理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伴发老年性痴呆患者进行饮食调剂及运动管理对营养状态、生化指标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对66例心脑血管疾病伴发老年性痴呆患者进行饮食调剂和运动管理3个月,比较干预前后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得分情况。结果饮食调剂、运动管理干预后,BMI、TSF、总蛋白及白蛋白均有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好转(P<0.05)。TC、TG、LDL-C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HDL-C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躯体功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心理健康状况、角色心理状况、总体健康感6个维度改善明显(P<0.05);角色受限、社交功能2个维度方面改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和听觉性语词学习测验(AVLT)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结论心脑血管疾病伴老年性痴呆患者进行饮食调剂及运动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营养状态、生化指标及生活质量。
李爱琼吕春美颜青松刘继荣林娟马婷龚凤翔雷芬芳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的临床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DM)患者踝臂指数(ABI)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DM:病史存在与否,16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即DM组和非DM组。测量ABI及血糖、血脂、腹围、体重指数等指标.比较各组间ABI的差异,根据高血压危险分层将所有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四组.比较四组间ABI的差异。[结果]DM组患者ABI(0.62±0.16)明显低于非DM组(0.88±0.23)(P〈0.01)。不同危险分层间ABI比较,极高危组低于高危组,高危组低于中危组,中危组低于低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DM患者具有更低的ABI,ABI可间接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程度。
吕春美彭子敬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高水平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测定196例UA,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30例非冠心病者(N)外周血MCP-1水平。比较三组MCP-1水平变化,根据MCP-1中位值水平将UA患者分成两组,随访两组UA患者近半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①UA组MCP-1水平[(172.63±18.27)Pg/mL]高于SAP组[(135.25±13.61)pg/mL](P〈0.001),SAP组[(135.25±13.61)ph/mL]高于正常对照组[(116.67±6.21)pg/mL](P〈0.001);②随访半年,196例UA患者共有23例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高MCP-1组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较低MCP-1组(22.6% vs 9.8%),高MCP-1的相对危险度为2.15,95%CI(1.67~3.28)(P〈0.05)。[结论]MCP-1是UA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高水平的MCP-1可预警UA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吕春美彭子敬田国平
关键词:心绞痛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