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芝
- 作品数:78 被引量:819H指数:16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冬小麦灌浆期下午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2年
- 为了明确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冬小麦灌浆期下午旗叶光合荧光特性和产量的影响,2018—2019年度和2019—2020年度,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以强抗旱性冬小麦品种晋麦47(JM47)和弱抗旱性冬小麦品种偃展4110(YZ4110)为材料,采取测墒补灌的方法,设置重度干旱(W1:播前65%MFC(最大田间持水量)+拔节后45%~55%MFC)、中度干旱(W2:播前75%MFC+拔节后55%~65%MFC)、轻度干旱(W3:播前75%MFC+拔节后65%~75%MFC)、适宜供水(W4:播前75%MFC+拔节后75%~85%MFC)4个处理,测定了灌浆前期、中期和中后期14:00—16:00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以及成熟期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水分和品种对小麦灌浆期下午的旗叶光合、荧光特性和成熟期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从2 a均值来看,与W4相比,干旱胁迫处理(W1、W2和W3)灌浆期下午的旗叶Pn、Gs和ΦPSⅡ,JM47分别降低2.07%~68.92%,-3.23%~50.00%和-1.89%~30.19%;YZ4110分别降低7.71%~80.19%,11.11%~59.26%和0~73.47%;JM47和YZ4110灌浆中期下午的旗叶Tr分别降低6.30%~32.87%和6.49%~41.74%,灌浆中后期下午旗叶Fv/Fm分别降低1.20%~18.52%和2.50%~30.00%,且上述指标的降幅基本表现为JM47
- 张振旺吴金芝黄明李友军赵凯男侯园泉赵志明杨中帅
- 关键词:冬小麦干旱胁迫
- 豆麦轮作模式下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5年
- 为了揭示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农田杂草群落的变化规律,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豆麦轮作模式下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旋耕+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覆盖5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杂草种类、密度、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的杂草种类和总密度显著增加,泽漆密度显著降低,猪殃殃为不同耕作处理区的偶见杂草,荠菜和婆婆纳仅在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覆盖处理出现。保护性耕作显著降低了播娘蒿的综合优势度比,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泽漆的综合优势度比,旋耕+秸秆覆盖处理的夏至草综合优势度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杂草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物种多样性最大,保护性耕作的群落优势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处理的群落优势度最低,均匀度最高。
- 孙华尊李友军黄明吴金芝吕瑞珍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冬小麦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
- 钾肥施用量对2种筋型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钾肥施用量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和弱筋小麦豫麦50号籽粒品质、粉质仪参数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钾肥施用量可明显改善郑麦9023和豫麦50号的品质和淀粉糊化特性,增施钾肥能够提高强筋小麦籽粒干、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和稀懈值,降低强筋小麦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降落值和弱化度。钾肥施用量对弱筋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与强筋小麦呈相反趋势。在豫西地区,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最适宜的钾肥施用量(K2O)均为112.5 kg/hm2。
- 吴金芝吕淑芳黄明李友军付国占陈明灿
- 关键词:钾强筋小麦弱筋小麦
- 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化肥对旱地玉-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化肥利用效率影响被引量:5
- 2023年
- 为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玉-麦一年两熟种植下产量、品质和化肥效率的影响,2015-2020年,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玉米小麦季均常规施用氮磷钾化肥(NPK)、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小麦季1/3氮磷钾化肥(SORF)3个处理,研究2015—2020年玉-麦一年两熟种植下作物产量、化肥利用效率,2019—2020年玉米和小麦籽粒氮磷钾养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以及2020年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SORF处理玉米增产增效作用优于NPK处理,5年平均产量提高10.0%,但二者间小麦和周年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2)施肥显著提高玉米和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其中SORF较NPK处理又显著增加籽粒氮含量,从而使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NPK分别显著提高6.7%和17.8%,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显著提高8.0%和6.3%,周年蛋白质产量显著增加10.8%。(3)SORF和NPK处理较CK均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中各蛋白质组分含量及谷醇比,协同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品质。SORF较NPK处理还可提高除球蛋白外的其他蛋白组分含量,但谷醇比的增幅不显著。(4)与NPK相比,SORF处理下玉米、小麦和周年的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54.8%,31.2%和37.3%,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10.0%,45.6%和20.7%,小麦、周年的磷(钾)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1.2%,77.3%和45.6%,55.7%。综合来看,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化肥(SORF)不仅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玉米、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以及化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而且可提高小麦籽粒蛋白组分含量,是旱地玉-麦一年两熟区兼顾产量品质效率的施肥模式。
- 吴金芝肖慧淑郭锦花黄明赵凯男侯园泉李俊红李俊红张洁李芳张洁李友军
- 关键词:秸秆覆盖蛋白质含量肥料利用效率
- 小麦品种间不同穗粒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积累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4年
- 利用强、中、弱三种筋型小麦品种 ,研究了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 ,各部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遵循相同的积累规律 ,体现了籽粒充实过程中氮代谢总趋势的一致性。不同粒位籽粒蛋白质积累相对含量 ,从开花后 12天开始 ,所有处理均表现为 :强势粒 >弱势粒 ;不同穗位籽粒蛋白质积累的相对含量 ,不同品种不同施肥处理表现并非完全一致。表明籽粒着生部位和发育时间的早晚及生理机制的差异影响蛋白质的积累过程及最终合成 ,且这种差异受施肥调控 ,并具有一定的基因型差异。
- 吴金芝李友军郭天财
- 关键词:小麦穗粒粒位蛋白质蛋白质组分
-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根际土及非根际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7年
-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深松覆盖(ST)、少耕(RT)、免耕覆盖(NT)、传统耕作(CT)对冬小麦根际土及非根际土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RE)、转化酶(SS)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ST,RT,NT)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土壤酶活性,能促进秸秆分解,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覆盖处理(ST,NT)与传统耕作(CT)酶活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RT与CT差异性不显著。与非根际土相比,根际土更能体现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 孙敬克李友军黄明吴金芝
- 关键词: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根际土
- 旱地不同产量水平小麦的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被引量:17
- 2019年
- 为明确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在位于河南西部雨养旱地小麦主产区且种植洛旱6号的36个农户田块取样调查,按照籽粒产量分成低产、中产、高产3组,比较其产量构成、氮素积累转运特性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高产组的籽粒产量分别较低产、中产组高75%~93%和17%~37%,高产组的穗粒重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中产、低产组,千粒重显著高于中产组,穗数、穗粒数均显著高于低产组。高产组小麦主要生育时期以及各生育阶段的氮素积累量、花后茎叶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积累贡献率均较高,但出苗至拔节期的氮素积累比例较低。2个调查年度,高产组小麦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较低产、中产组高57%和17%,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高17%和12%,生产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则分别低15%和6%;高产组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较低产组高9%和20%。由此可见,拔节期、拔节至开花期与开花至成熟期较高的氮素积累量、茎叶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贡献率是旱地小麦高产的重要氮素特征,提高旱地中产、低产田的小麦产量,应在增加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生物量的同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王贺正陈明灿付国占
- 关键词:旱地小麦氮素利用效率
-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 2004~2006年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条件下深耕、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和传统耕作4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籽粒主要基础品质性状、粉质特性、拉伸特性、淀粉糊化特性和淀粉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
- 文献传递
- 耕作方式对旱区冬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为了解耕作方式对旱区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规律,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深耕、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和传统耕作4种耕作方式间冬小麦籽粒主要基础品质性状、粉质特性、拉伸特性、淀粉糊化特性和淀粉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4种耕作方式中,深耕处理条件下,冬小麦籽粒硬度,灰分含量,沉降值,湿、干面筋含量,吸水率及面团形成时间最高,而面团稳定时间和弱化度最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能够提高籽粒粒径、出粉率和面团稳定时间,降低籽粒硬度、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和面粉吸水率。面团拉伸面积、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和拉伸比例均表现为免耕覆盖>传统耕作>深耕>深松覆盖。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有利于提高淀粉糊化温度、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反弹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稀懈值。同时,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对冬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
- 吴金芝黄明李友军姚宇卿张灿军
- 关键词:冬小麦耕作方式淀粉糊化特性
- 干旱下小麦旗叶在灌浆期下午保持高光合速率的生理机制
- 2024年
- 为了研究干旱下小麦旗叶在灌浆期下午保持高光合速率的生理机制,2018—2021年度,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以强抗旱性品种‘晋麦47’(‘JM47’)和弱抗旱性品种‘偃展4110’(‘YZ4110’)为材料,采取测墒补灌的方法,设置重度干旱(W1)、中度干旱(W2)、轻度干旱(W3)、适宜供水(W4)4个处理,测定了灌浆前期(EGFS)、中期(MGFS)和中后期(MALGFS)14:00—16:00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相对含水量(RWC)、抗氧化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成熟期的籽粒产量。结果表明,干旱导致小麦灌浆期下午旗叶Pn和籽粒产量降低且整体上‘JM47’灌浆期下午旗叶Pn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YZ4110’。从3年均值来看,与W4相比,干旱使灌浆期下午的旗叶生理特性整体上表现为RWC和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旗叶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含量提高,且‘JM47’的变幅多优于‘YZ4110’。与‘YZ4110’相比,干旱下‘JM47’灌浆中期下午的旗叶RWC、POD活性、SS含量,灌浆中后期下午的旗叶RWC、POD活性、CAT活性和Pro含量显著提高,灌浆中期和中后期旗叶下午MDA含量显著降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灌浆前期下午‘JM47’旗叶CAT活性、SS含量和‘YZ4110’旗叶CAT活性,以及灌浆中期下午‘JM47’旗叶CAT活性外,灌浆期下午旗叶Pn与旗叶RWC、POD活性、CAT活性显著正相关,与旗叶Pro、SS和MDA含量显著负相关。综上,干旱会降低灌浆期下午旗叶Pn,干旱下强抗旱性品种‘JM47’旗叶在灌浆期下午具有较高的RWC、POD活性、CAT活性、Pro含量、SS含量,较低MDA含量是其维持高Pn的生理基础。
- 吴金芝王荣荣黄明汪洪涛赵雯馨李淑靖黄修利张振旺李友军
- 关键词:干旱光合速率生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