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思九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水稻
  • 2篇虫害
  • 1篇稻田
  • 1篇三化螟
  • 1篇水稻主要病虫...
  • 1篇种群
  • 1篇种群数量
  • 1篇主要病虫
  • 1篇主要病虫害
  • 1篇二化螟
  • 1篇病虫
  • 1篇病虫害
  • 1篇病害

机构

  • 3篇四川省农业科...

作者

  • 3篇周思九
  • 2篇何树林
  • 2篇何明
  • 1篇何忠全
  • 1篇毛建辉
  • 1篇高君川

传媒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年份

  • 1篇1993
  • 1篇1990
  • 1篇198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被引量:2
1993年
多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螟粘虫稻苞虫的发生危害程度、蜘蛛数量消长、绒茧蜂茧块密度和水稻产量等,均与稻田管理措施中的水、肥、密和杀虫剂、杀菌剂的施用次数,存在显著的非线性数量关系。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模拟、优化组合,获得了五套成都平原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经田间验证从控制主要病虫的总体生态效果、技术经济投入和产出的利润分析排序表明,综防措施优于传统化学防治。与对照相比,可减少氮肥用量20~45%、杀虫剂50%以上,降低投入74.85~130.05元/hm^2;增加纯收入122.1~486.9元/hm^2。同时,综防区蜘蛛密度平均增加1.44倍;绒茧蜂茧块数提高11.61~28.90倍。
何明何忠全何树林毛建辉周思九
关键词:水稻病害虫害
三化螟种群数量消长原因及其控制对策被引量:4
1990年
1982~1986年调查研究表明:三化螟第二代幼虫取食不同生育期水稻,其滞育率是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据测定,水稻各生育期全氮含量依次是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蚁螟取食分蘖期或孕穗期稻株后交叉接虫试验证明,稻株含氮量高低是影响幼虫滞育率的主要因素。川西由单、双季稻混栽改为一季中稻,取消了迟中稻,第二代蚁螟取食园秆至孕穗期水稻,使幼虫滞育越冬;川南单、双季稻混栽区,三化螟卵盛孵时正遇双季晚稻园秆期,对蚁螟蛀入不利;川东一季中稻区,第三代螟卵盛孵时,水稻已近黄熟,失去生存条件。营养条件的变化和不利幼虫生存的水稻生育期,是导致三化螟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只要品种布局合理,调节播种期,就能控制螟害。
周思九何明何树林
关键词:三化螟种群数量
川西稻田二化螟的防治策略被引量:4
1989年
川西平原为稻麦(油)两熟制的一季中稻区,其中杂交稻面积占70%以上,二化螟是最主要的害虫。 吴成德等(1984)曾提出狠治秧田、压上挖下的防治策略。后经作者多年验证,并对局部三、二化螟混发区的对策作了补充,形成如今的“一代主治秧田和早栽本田,压一控二,挑治二代;三化螟主发区,一代主治二化螟,二代主治三化螟,兼治其它病虫”策略。 本区二化螟仅有两代为害。
高君川周思九沈序康姚和文肖祖玉王际怀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虫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