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
- 作品数:149 被引量:3,021H指数:3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社会学本土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绵延不断的学术追寻(1930—2022)被引量:7
- 2023年
- 近年来,针对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备受瞩目,但少有学者专门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检视这一问题意识兴起的社会和文化动因。本文从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特征切入,将以吴文藻、孙本文、费孝通为代表的“五四”社会学家和1979年中国内地社会学重建后的“知青”社会学家同时纳入比较分析的视野,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性、实践性和思教性传统与社会学本土化问题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发现,这三大知识分子传统特征在“五四”和“知青”两代社会学家身上具有明显的承续性,因而部分解释了作为一种话语的社会学本土化为何能够在中国社会学历经百年沧桑后仍旧方兴未艾。
- 彭圣钦周晓虹
- 关键词:社会学本土化
- 年轻一代集体登场改写着历史
- 2022年
- 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就青年文化而言,最为重要的景观是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文化反哺现象出现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1980年代。它是“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过程”,可以比拟为中国诊语中所想象的“嗽嗽林乌,受哺于子”的生物学现象。1988年,当我创用“文化反哺”这一具有本土意义的概念时,希望能够凭此理解处在急速变迁时代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尤其是理解千百年来“交为子纲”的严苦的代际关系在中国变迁中的突然倾覆现象。文化反哺体现在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器物使用等各个方面,是社会变迁、同辈群体和现在影响力越来越强的媒介共同作用的结果。
- 周晓虹
- 关键词:文化反哺同辈群体社会变迁代际关系
- 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社会学学科建设40年被引量:8
- 2023年
- 从1982年中国内地最早的一批社会学系复建起,重建中的中国社会学走过了整整40年的学科或专业建设之路。本文根据专业文献、《社会学年鉴》和亲历者的个人传记,辅以40位社会学家的口述史访谈,以改革开放或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背景,追溯了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两大时期和若干阶段;讨论了被喻为“五脏六腑”的学科建设基本框架,恪守学科建设宗旨的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实践,以及围绕专业化和中国化展开的两个基本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成就。
- 胡洁周晓虹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五脏六腑
-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被引量:14
- 2014年
- 包括社会学在内的现代社会科学是社会变迁或"现代性"的产儿,其内在的主要成就和基本规则大致都来自近代以来西方社会那场所谓从传统到现代的大变迁。变迁与社会科学的天然联系,决定了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具有普遍的理论价值;而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社会变迁,中国的转型对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又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关注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切入中国社会的转型及其后果,是我们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这一学术关照或许能够使中国社会的转型避免沦为单纯的财富增长或GDP堆积,从而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这场变迁的精神意义。
- 周晓虹
- 关键词:社会转型
- 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为例被引量:27
- 2021年
- “作为方法”,从涂尔干的角度出发,不过是将某种东西或路径视为获得普遍性知识的手段而已;而沿着米尔斯提倡的社会学想象力的锻造意蕴出发,则意味着如何将具体情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社会结构上的“公共议题”。借助“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料)”,厘清“将口述史作为方法”的两大任务:前者涉及何以可能,即如何通过个体的口头叙事及由此建构的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实现我们对一个时代及其上所承载的宏观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解;后者关乎何以可为,研究证实,尽管有关历史或事件的口头叙事的主体是个人,但通过口述史研究能够激活命运共同体及其成员的认同感,建构起值得叙事的一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记忆,并实现代际间文化传承的历史任务。
- 周晓虹
- 关键词:口述史
- 理解国民性: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兼评英克尔斯的《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被引量:20
- 2012年
- 现代国民性研究肇始于上世纪30年代,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度成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显学"。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受精神分析影响的心理学家开始围绕"基本人格类型"、"基本人格结构"和"众数人格"等概念,对日本、德国、美国和中国等现代国家的国民性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并一度成为人类学领域"文化与人格"研究或"心理人类学"学科的主要关注中心。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国民性研究开始呈现出从静态到动态、从经验主义到实证主义、从"单峰论"到"多峰论"的转变,尤其开始关注国民性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可能关系。在诸多研究者中,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是一个典型,留下了《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这样的典范之作。
- 周晓虹
- 关键词:国民性社会心理学
- 全球化、社会转型与中产阶级的建构——以中国为对象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3
- 2010年
- 20世纪90年代后,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的成长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意义的话题。这一话题所以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更在于中国中产阶级出现和成长的独特性。同西方相比,中国中产阶级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出了鲜明的消费主义特征,而且消费更为突出地成为地位模糊的中产阶级寻求社会认同的途径。同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一方面,经济改革的成功凸显了这一阶级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现有的政治格局也制约了中产阶级的行动空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政治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中产阶级凸现出"消费前卫、政治后卫"的双重特征。
- 周晓虹
- 关键词:社会转型中国中产阶级
- 社会建设: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
- 文章首先阐述了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脉络。其次,从普适性与特殊性阐述了西方理论的应用限度。最后,结合西方理论经验,探寻社会建设的中国道路。
- 周晓虹
-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政治制度
- 文献传递
-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被引量:1
- 2004年
- 周晓虹
- 关键词:西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社会资本利润最大化
- 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被引量:38
- 2017年
- 文化反哺是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原本由父及子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或代际"颠覆"。造就文化反哺的动因包括社会变迁的提速、同辈群体的影响和大众传播的普及,而文化反哺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则在于它改变了文化或文明传承的方向,或者说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如果说文化反哺现象从共时态角度说算是"只此一地",那么从历时态角度说则堪称"只此一次"。这两大特征赋予包括"文化反哺"在内的中国人民的社会心理嬗变即我们所说的"中国体验"以独特的社会价值,也使当代中国目前仍在延续的这场转型有可能避免沦为单纯的财富增长或GDP堆积。
- 周晓虹
- 关键词:文化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