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欣强 作品数:11 被引量:49 H指数:5 供职机构: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 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医药卫生 一般工业技术 更多>>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提高酶解还原糖产率的研究 被引量:13 2010年 对玉米秸秆进行蒸汽爆破预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玉米秸秆组分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酶解24 h的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秸秆相比,汽爆处理后样品的还原糖产率提高了97%。化学与物理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物料半纤维素及可溶性物质质量分数减少,纤维素质量分数增加29.7%;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表明纤维素致密结构被破坏。预处理后物料酶解还原糖产率最高时汽爆工艺参数为:汽爆压力2.2 MPa,每克秸秆原料加入1 mL蒸馏水(简称液固比1 mL/g),维压时间9 min,物料颗粒度4060目。 宁欣强 王远亮 曾国明 任慧卿 王珍关键词:玉米秸秆 蒸汽爆破 均匀设计 酶解 氯化锌预处理玉米秸秆纤维素 被引量:7 2011年 采用新近发展的蒸汽爆破技术对玉米秸秆进行组分结合相分离,再用氯化锌溶液对汽爆后的物料进行纤维素结晶相破坏的预处理方法,运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获取处理过程中的多因素组合的优化,包括氯化锌质量分数、预处理时间、预处理温度对玉米秸秆纤维素预处理效果的影响,建立并分析了各因素与处理后玉米秸秆纤维素溶解度的数学模型,处理后的物料经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表明,纤维素致密结构被破坏。最佳预处理工艺条件为:氯化锌质量分数87%、预处理温度139℃、预处理时间49 m in,在该条件预处理后1 g玉米秸秆纤维素溶解度最高达0.762 g。 曾国明 王远亮 宁欣强 张茂兰 林福春关键词:纤维素 响应面法 溶解度 生物工程 基于多信号流模型的雷达BIT测试能力分析 被引量:10 2012年 多信号模型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系统建模表示方法,提出基于多信号流模型的雷达BIT进行验证方法。介绍多信号流模型的定义和表示,分析运用该模型对雷达模块(电路)的建模、相关矩阵简化、对其测试性功能实现原理进行了解析,并以某型雷达截获控制电路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多信号模型能给出一个全面的测试性评定结论,对系统测试性分析具有价值。 张兵兵 曾国明 傅亚 张茂兰 宁欣强关键词:雷达BIT 测试性分析 死谷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其污泥减量特性 被引量:1 2014年 为研究缺氧-好氧-沉淀-厌氧(A+OSA)污泥减量工艺微生物特性,从A+OSA污泥减量系统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特异菌株JL4。通过形态特征、16S r 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菌株JL4与Bacillus vallismortis位于同一簇群,同源性100%,将其鉴定为死谷芽孢杆菌。污泥分解实验表明其对灭菌后的污泥底物具有降解作用,经过JL4菌处理72 h后,污泥浓度下降了25.7%,污泥上清液COD浓度增加了4.6%。直接将JL4菌接种至灭菌后污水48 h后,JL4菌COD降解率能够达到43.7%,且JL4菌能直接进入对数期的生长,其表观增长率(Yobs)为0.026 h-1,Yobs远低于降解碳水化合物的好氧异养微生物的表观产率。JL4菌可能是A+OSA污泥减量系统的功能微生物之一。 乔文文 宁欣强 张蕾 高旭关键词:污泥减量 响应面法优化水/醇处理后汽爆玉米秸秆酶解 被引量:6 2011年 为了提高水/醇处理后汽爆玉米秸秆的酶解还原糖产率,对其酶解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响应面优化法确定了底物质量浓度为53.28 g/L,纤维素酶用量为53.32 FPU/g,酶解时间为60.45 h时,还原糖产率可达672.36mg/g,与秸秆物料及汽爆后物料相比,酶解还原糖产率分别提高了170.46%和28.97%。化学组分及结构形貌分析表明,汽爆水/醇处理后物料纤维素含量显著增加,物料相对结晶度增高,其结构更有利于纤维素酶分子的吸附。 宁欣强 王远亮 曾国明关键词:玉米秸秆 蒸汽爆破 酶解 生物工程 希夫碱钛配合物催化D,L-丙交酯本体开环合成聚乳酸 被引量:5 2011年 合成了一种新型双核希夫碱钛配合物,并将此作为催化剂用于D,L型丙交酯本体开环聚合,采用FT-IR、NMR、GPC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催化丙交酯开环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分子量可控性(PDI=1.09~1.24)。同时进一步研究了该催化剂用量,聚合温度及聚合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在单体与催化剂摩尔比为2600,聚合时间为16h,聚合温度为160℃时,可得到数均分子质量Mn=9.058×104,PDI=1.16的聚乳酸材料。 李香 胡承波 傅亚 霍润兰 宁欣强 王远亮关键词:希夫碱 开环聚合 聚乳酸 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分析A+OSA污泥减量工艺真核生物特征 2015年 以缺氧-好氧(AO)工艺为参照,利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研究了缺氧-好氧-沉淀-厌氧(A+OSA)污泥减量工艺真核生物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A+OSA污泥减量工艺真核生物丰富度与多样性均低于AO参照工艺,两工艺主要真核生物门为环节动物门Annelida,纤毛虫门Intramacronucleata和SAR超类群(不等鞭毛生物Stramenopiles,囊泡虫Alveolates,有孔虫Rhizaria),Annelida及SAR相对含量在减量工艺中明显减低。纲水平分类结果表明,前口纲Prostomatea在减量工艺中消失,寡膜纲Oligohymenophorea在减量工艺贮泥池中成为优势真核生物。A+OSA污泥减量工艺贮泥池中选择性富集真核生物Oligohymenophorea表明微型生物捕食作用存在该工艺中,对减量工艺的污泥减量具有贡献。 宁欣强 乔文文 张蕾 高旭关键词:污泥减量 真核生物 酶解玉米秸秆纤维素及蒸汽爆破预处理方法学研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以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是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植物纤维素原料(如玉米秸秆)是一种分布广泛,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利用植物纤维素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将其转... 宁欣强关键词:蒸汽爆破 化学组分 文献传递 A+OSA污泥减量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特征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污水处理量的剧增导致大量剩余污泥产生。剩余污泥原位减量技术能够保证污水处理工艺出水排放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实现污泥产量的减少。好氧-沉淀-厌氧(oxic-settling-anaer... 宁欣强关键词:污泥减量 微生物群落 代谢特征 基于磷脂脂肪酸法分析A+OSA污泥减量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4 2015年 以传统缺氧-好氧(AO)工艺为参照,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研究了缺氧-好氧-沉淀-厌氧(A+OSA)污泥减量工艺微生物生物量变化及群落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参照工艺及减量工艺PLFAs组成以饱和脂肪酸、支链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并含有少量环丙烷脂肪酸和羟基脂肪酸。减量工艺污泥减量主要是源于贮泥池中污泥衰减,好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G-菌)为与污泥衰减相关的微生物类群。真菌含量变化表明,减量工艺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减量工艺由于贮泥池的插入造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参照工艺有显著不同,减量工艺缺氧池与好氧池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度提高。 宁欣强 乔文文 张蕾 高旭关键词:磷脂脂肪酸 污泥减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