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宁
- 作品数:19 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胡适派学人群”在人权运动时期的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 1929-1931年,以胡适、罗隆基等人为代表的“胡适派学人群”不堪国民党政府的思想压迫和党化教育,发起了著名的“人权运动”。他们从人权和宪政两个角度提出了思想言论自由的主张,既对国民党政府侵犯人权的现状进行了有力抨击,...
- 展宁
- 关键词:人权运动言论自由宪政体制
- 文献传递
- 知识共享型网站的社会学考察——基于“新浪爱问共享资料”的个案探析被引量:2
- 2011年
- 从2004年第一个威客网站兴起至今,短短几年间,这一互联网Web2.0阶段的重要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上千万人参与的庞大工程。除了促进威客发展的商业模式,还有一种威客模式是建立在知识的共享与"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价值理念基础之上的,例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模式。威客们除了获得虚拟积分外,实际得到的物质回报少之又少。调查证明大量的人还是期望并且努力实践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道德人的假设。
- 展宁吴飞
- 关键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WEB2.0
- 建构全球传播的新想象——展望2015对外传播被引量:3
- 2015年
- 2014年国际传播研究延续了2013年的重要主题与热点问题,同时在关键领域又有新的理论突破。相关研究聚焦于软实力、战略传播、新媒体、话语权等议题,同时媒介融合与传播变革、国际舆情应对、公共外交、智库等重要主题在这一年也受到研究者的更多关注,取得一定程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当世界秩序发生历史性演变时,国际传播也在经历从形象工程到战略传播的范式更替,其中的话语体系、传播对象、传播策略都会有所调整。我们既需要多一些冷静的宏观判断,也需要多一些前瞻性的理论想象。未来,中国的对外传播仍将交织着"融合发展"与"走向全球"两大主题。未来的对外传播研究,应当同时具有时效性、战略性以及前瞻性,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大胆创新,不断深入,以互联网思维这把金钥匙开启融媒时代的对外传播之门。
- 吴飞展宁
- 关键词:《每日电讯报》奥斯卡颁奖典礼重大新闻事件标志性事件
- “身份标签型”网络流行语折射的大众文化心理分析——以“高富帅”和“屌丝”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网络流行语表征着当代大众文化心理的图示,而带有身份标签特征的网络流行语更反映了网民在身份顺从外的戏谑反抗,带有价值观认同的时代特点。在公众认同身份的变迁中,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对个体的评判标准得以浮现。
- 展宁
-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身份认同
- 关于传播学交叉研究的路径思考——兼评邵培仁教授《媒介地理学》被引量:4
- 2011年
- 学科发展的科层制困境长期困扰着传播学科的建设,学科交叉研究作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手段之一,在促进学科创新的同时,也给学科的独立定位带来了消极影响。如何既建立起传播学自己的核心框架,又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成为新时期传播学者们的主要探索方向。邵培仁的《媒介地理学》一书在问题意识、概念体系、范式革命、研究方法、人文关怀等五个方面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对传播学科危机深入反思的基础上投身实践,努力建构起了一个"既有中国学术主体性又有世界元素和全球视野"的知识体系。理论创新的贡献不仅在于分析当下问题的应用,更在于将来的学科发展,该书最大的意义正在于此。
- 展宁
- 关键词:传播学
- 在“无序”中求“序”——谈地方报刊媒体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 2007年
- 我认为,面对中国报业这种初级发展阶段的“无序”状态,地方报刊媒体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理出“序”来……
- 展宁
- 关键词:报刊媒体报刊市场保定日报社媒体市场媒体经营
-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
- 本论文在反省传播思想史方法的基础上,尝试一种“打破传播学科重做传播学史”的思路,对于“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进行了“复线历史”的知识社会学考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源头,不仅是实证效果研究理论与方法论的起点...
- 展宁
- 关键词:传播学科哥伦比亚学派知识逻辑大众传播
- 报业联盟:路漫漫其修远——报业联盟的“三大问题”和“四大对策”
- 2008年
- 说起报业联盟这个话题,颇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感。五年前,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我省十一家地市级主流报纸曾成立了一个区域报业广告联盟。
- 展宁
- 关键词:主流报纸报业广告广州日报社保定日报社
- 公共领域之中国神话:一项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文本考察的分析被引量:23
- 2013年
- 多年来,公共领域理论作为分析中国社会和舆论现象的常用工具,引发了我们对理论使用方式的反思。阿伦特理论中对人的主体性的重新确立、反思和批判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极权主义起源、提出解决现代代议制民主困境的方案这三点共同形成了最初孕育公共领域理论的支架。哈贝马斯在阿伦特基础上建立起的公共领域理论则承载了更多现代社会的因素,既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大众民主的可操作性,又力图在制度层面取得突破。不过,在以当代中国的社会脉络和问题导向为中心而大胆使用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理论的同时,既要注重概念背后历史内容的探讨,又要警惕被单一框架的先见束缚住思维。应通过建立有实践内涵的话语空间将个人、社会与国家勾连起来,完成对公共领域理论的超越。
- 邵培仁展宁
- 关键词:公共领域哈贝马斯阿伦特
- 为什么要学科“本土化”?——价值焦虑、主体身份与文化政治被引量:6
- 2013年
- 中国今天的学科本土化发展因应晚清以来的中学与西学关系问题,在全球化的情境下又面临着确立主体身份的焦虑。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路径及其"文化自觉"说为我们提供了获得"中国"叙述主动性的一种逻辑,其旨在对消解主体和传统的全球化的抵抗;"价值中立"话语从韦伯到帕森斯的演变提醒学科本土化需要确立"我们"的立场,首要的就是解决"身份"的问题,在对"世界观"的确立中实现真正的范式革命。为使中国大陆传播学科获得合法性表述,需要"打破传播学科重做传播学史"的思路,以期跳出西方学科领域和学院体制的束缚,让西方学科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与我们当下经验相关联,在阐释西方中观照自己的历史境遇。
- 展宁邵培仁
- 关键词:文化自觉价值中立立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