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峰 作品数:16 被引量:101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更多>>
崂山花岗岩小流域地表剥蚀速率研究 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近几年有关宇宙成因核素的文献和引用频次呈爆发河式增长.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流沉积物、阶地演化、冰川历史、埋藏年龄等,对地表剥蚀速率的报道... 崔丽峰 刘丛强 徐胜 赵志琦关键词:小流域 岩性 黔中地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的影响。【方法】在小区域内选择了具有明显关联性的林地、农用地和撂荒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1)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共检测出9种PLFA,不同层次土壤PLFA含量均表现为林地>农用地、撂荒地;(2)在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含量最高的生物标记物是C16:0、C18:2n6c、C18:0、C16:1n9c,指示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说明土壤中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3)土壤PLFA与土壤理化性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SOC)、C/N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全氮(TN)、p H则相关性不大。【结论】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土壤微生物活性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此外,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仍然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随着土壤剖面的深度增加,PLFA呈现减少的趋势。 杜家颖 涂成龙 盛茂银 崔丽峰 陈琢玉 张林楷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 微生物 群落结构 秦皇岛花岗岩风化壳的剥蚀速率:宇宙成因核素^(26)Al与^(10)Be的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风化和侵蚀过程是研究气候变化和地貌演化的重要课题.剥蚀包括风化和侵蚀.宇宙成因核素可以直接定量研究105 a范围内地表的平均剥蚀速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国内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河流沉积物、阶地演化、冰川历史、埋藏年龄等,在地表剥蚀速率研究方面的应用鲜有报道. 崔丽峰 刘丛强 徐胜 赵志琦 涂成龙 刘涛泽 丁虎关键词:宇宙成因核素 AL BE 风化壳 地貌演化 富钴结壳的10Be、26Al定年方法初步研究 2020年 大洋富钴结壳的生长速率及其定年测量在研究古大洋环流、古环境及古气候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宇宙成因核素10Be、26Al因为其测量时间尺度长、精度高,而被视为富钴结壳年代测定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富钴结壳中10Be、26Al定年新方法进行了探究。对采自太平洋的2块富钴结壳样品进行连续的淋滤实验,并对其中1个样品CXD08-1自生相中的10Be和26Al进行分离、纯化及AMS(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测量分析。利用10Be浓度和10Be/9Be值计算得到CXD08-1在5~10 mm间的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10.23-0.47^+0.52)mm/Ma和(14.25-0.89^+1.02)mm/Ma。而26Al因为大量衰变及27Al载体的加入而未得到可靠的分析结果,因此,26Al定年须进一步探索。 胡滢 董克君 崔丽峰 杨业 张小龙 徐胜 刘丛强关键词:富钴结壳 定年 江西龙南花岗岩风化壳剥蚀速率:宇宙成因核素26Al和10Be的定量研究 <正>定量估算地表长期剥蚀速率是气候变化、地貌演化和构造运动等研究的基础课题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得到广泛应用。宇宙成因核素是指来自外层宇宙空间的高能量宇宙射... 崔丽峰 刘丛强 徐胜 赵志琦 刘文景 刘洁 章倬君 范百龄文献传递 雅鲁藏布江河水中CH_4和N_2O气体浓度及释放特征 被引量:3 2019年 河流向大气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山地河流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热点区域,但迄今山地河流CH_4和N_2O释放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探究高原中大型河流CH_4和N_2O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雅鲁藏布江(雅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河水中CH_4和N_2O气体进行了季节性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雅江河水中CH_4含量为2.3~864.9 nmol·L-1,N_2O含量为8.2~23.7 nmol·L-1,枯水期CH_4含量和丰水期无显著差异(P=0.112),但枯水期N_2O含量显著高于丰水期(P=0.017),流量和水温可能分别是影响CH_4和N_2O变化的主要因子。雅江河水CH_4和N_2O的释放速率分别为4.3~11.1 mg C·m-2·d-1和0.16~0.37 mg N·m-2·d-1,排放量分别为1.88~4.59Gg C·a-1和0.07~0.16 Gg N·a-1,分别约占全球河流CH_4和N_2O释放量的1.25‰~3.06‰和2.17‰~4.96‰。山地河流CH_4和N_2O的排放需要引起重视,全球河流温室气体释放可能需要进行重新评估。 叶润成 吴起鑫 赵志琦 胡健 崔丽峰 丁虎关键词:河流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同位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32 2011年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其δ13 C值随深度变化的趋势可以反映植物残体的输入及其在土壤中分解累积特征,有助于揭示SOC循环过程及规律。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的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属性、SOC含量和植物优势种、枯枝落叶、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对该区域SOC深度分布和有机质δ13 C值组成差异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SOC含量变化范围在1.1~31.2g/kg之间,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SOC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其含量变化规律为阔叶林地>针叶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荒地。但各剖面SOC在不同土壤层次处出现急剧下降。其中,阔叶林地和针叶林地在10cm深度处、灌木林地和草地在20cm深度处和荒地在5cm深度处,SOC含量急剧减少。但60cm深度以下各剖面SOC含量变化均较小。在枯枝落叶转化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δ13 Csoc值升高了0.5‰~3.2‰,与其它地区相比13 C富集更大。剖面δ13 Csoc值在-26.3‰~-20.8‰之间变化,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加。但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变化幅度各不相同,这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强弱程度。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分馏程度的变化规律为阔叶林地>针叶林地>草地>灌木林地>荒地。这可能是由于阔叶林地上生物量大及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强,有机质来源较多且组成、结构不同所致。而荒地剖面坡度很大,地上植被来源较单一,表层枯枝落叶很少,故导致其剖面土壤有机质的分馏效应最低。对比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深度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具有地域性特征。 李龙波 涂成龙 赵志琦 崔丽峰 刘文景关键词:黄土高原 土壤有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黄土地区不同覆被下土壤无机碳分布及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13 2013年 土壤无机碳在剖面上的分布在评估区域碳库储量、陆地碳循环以及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测定黄土地区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pH值、碳酸盐含量、δ13C和δ18O值,探讨了黄土地区植被类型对碳酸盐在土壤剖面中分布和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剖面碳酸盐含量为5.7%~14.1%,其均值大小为荒地>草地>林地;林地中,阔叶林>灌木林>针叶林,针叶林变化最明显;受成土母质影响,各剖面土壤pH值在7~8,呈弱碱性;土壤碳酸盐δ13C值分布为-6.2‰~-1.8‰,各剖面δ13C均值大小为荒地>灌木林>针叶林>草地>阔叶林;植被类型主要是通过向土壤输入有机质来影响土壤无机碳同位素组成;不同覆被下土壤剖面碳酸盐δ18O值差异明显,其可能受土壤物理性质如孔隙度、湿度等影响;黄土地区不同覆被下土壤无机碳含量和δ13C、δ18O值明显不同,因此,在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的改变会影响到土壤无机碳库的储量和区域碳循环过程。 崔丽峰 刘丛强 涂成龙 李龙波 丁虎关键词:植被类型 土壤无机碳 碳同位素 植被演替 氟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8 2019年 近几十年来,氟的区域性环境地球化学异常和人为环境污染所导致的植物和人体氟暴露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学者对不同环境介质中氟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本文回顾了近些年来有关氟在大气、水、土壤中的来源、数量、存在形态、迁移转化和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氟的地球化学行为与植物和人体氟暴露的关联性,并提出了未来有关氟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应优先考虑的几个方向. 涂成龙 何令令 崔丽峰 崔丽峰 张清海 曾奇兵 潘雪莉关键词:氟 环境介质 崂山花岗岩小流域地表剥蚀速率研究 <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近几年有关宇宙成因核素的文献和引用频次呈爆发式增长[1]。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河流沉积物、阶地演化、冰川历史、埋藏年龄等,对地... 崔丽峰 刘丛强 徐胜 赵志琦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