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克明 作品数:6 被引量:32 H指数:2 供职机构: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独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 2013年 目的: 探讨独眼(对侧眼为盲)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病例研究。分析2006-01/2010-02本中心眼底病专科确诊的68例独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特殊群体的临床特点,对手术方案、眼内填充物的选择、手术前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解剖成功率及预后进行重点分析。术后随访4mo~5a,平均11.30±9.57mo,以最后一次随访作为疗效判断时间点。结果: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68例患者中,0.05以上者从术前的22眼(32.4%)提高到术后的60眼(88.2%),0.3以上者从术前的3眼(4.4%)提高到术后的37眼(54.4%)。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86,P<0.01)。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使大部分独眼患者避免因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导致的盲和低视力。 刘志雄 吴国基 康克明 王晓波 陈惠婵关键词:独眼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视力 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术与抗新生血管药物联合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析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究抗新生血管药物与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术联合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8月收治的40例48眼的严重PD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进行雷珠单抗(lucentis)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眼内填充硅油(或者是惰性气体)。结果全部手术患者在术中的出血情况较少;48例眼中,采用玻璃体腔填充20%的C3F8 14例,填充16%C3F8 25例,玻璃体腔填充硅油的有9例,在手术后的14~28 d后进行眼底彩色荧光造影,且逐渐将PRP有效完成。术后的眼压为13~35 mm Hg,选择降低眼压药物对局部进行点眼后,都能够将眼压控制在〈20 mm Hg内,最佳的矫正视力为0.07~0.4。结论抗新生血管药物与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术联合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显著,可以将术中出血情况明显减少,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 康克明 吴国基23G高速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探讨23G高速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09-03/2009-10一组合并较明显玻璃体混浊、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牵拉或合并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共20例20眼,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膨胀气体全氟丙烷(C3F8)填充。统计分析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术后3mo时最佳矫正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术后眼部刺激征的严重程度,术后平均随访6mo。结果:所有20眼均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未发生器械损伤晶状体或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等术中并发症。15眼黄斑已脱离眼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02~0.5(log-MAR视力为0.3~2.0,平均1.187±0.616),术后3mo时最佳矫正视力为0.3~0.8(logMAR视力为0.1~0.52,平均0.276±0.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56,P<0.01);5眼黄斑未脱离眼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8~1.0(logMAR视力为0~0.52,平均0.218±0.276),术后3mo时最佳矫正视力为0.6~1.0(logMAR视力为0~0.52,平均0.312±0.28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0,P=0.374)。手术后未发生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或眼内炎等切口相关并发症,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3眼术后第1d出现轻度晶状体后囊下羽毛状混浊,1wk内消退。至随访结束时,4眼(20%)晶状体核密度增加,其余病例无新生白内障或原白内障明显加重。5眼(25%)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眼压均<30mmHg,经局部使用1~2种降眼压滴眼液,3d内恢复正常,平均术后第7d眼压为14.6±3.4mmHg。结论: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缝合手术切口可避免并发症,是值得推广的技术。 刘志雄 吴国基 康克明 王晓波 陈惠婵关键词:视网膜脱离 表面麻醉下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穿孔伤的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PKP)治疗角膜穿孔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10眼)在表面麻醉下行PKP治疗角膜穿孔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和配合手术,8例术后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植片透明7例,透明率为70.00%,其中1例甘油冷冻保存的角膜术后植片浑浊,1例因排斥反应导致植片浑浊,另1例因继发性青光眼后角膜失代偿导致植片浑浊。结论表面麻醉下行PKP是治疗角膜穿孔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吴护平 谢素贞 李晓峰 康克明 何雪洪关键词:角膜移植术 表面麻醉 角膜穿孔 曲安奈德辅助玻璃体后脱离联合不染色剥除内界膜治疗Ⅱ、Ⅲ期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评价曲安奈德(TA)辅助玻璃体后脱离(PVD)联合不染色剥除内界膜(ILM)治疗Ⅱ、Ⅲ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解剖和视力预后。方法对Ⅱ、Ⅲ期IMH患者23例23只眼常规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晶状体状态、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进行黄斑裂孔分期。手术前BCVA为0.04~0.40,最小视角对数(logMAR)视力为0.398~1.398,平均0.846±0.310。患者均先在TA辅助下行人工PVD,然后在无染色条件下剥除黄斑区ILM。手术中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5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统计分析黄斑裂孔解剖成功率、手术前后BCVA、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后1个月OCT检查显示,黄斑裂孔闭合22只眼,占95.7%;黄斑裂孔未闭合1只眼,占4.3%,再行气液交换后黄斑裂孔成功闭合。至随访期末,均未见黄斑裂孔重新开放。手术后6个月BCVA为0.12~0.90,logMAR视力为0.046~0.921,平均视力为0.410±0.209,手术前后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6,P〈0.0001)。视力提高21只眼,占91.3%;视力不变者2只眼,占8.7%;无视力下降者。剥除ILM时视网膜表面出现1~3个点状自限性出血者5只眼。手术后未发生视网膜脱离或玻璃体积血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后晶状体核密度增加9只眼,一过性眼压升高6只眼。结论TA辅助PVD联合不染色剥除ILM治疗Ⅱ、Ⅲ期IM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刘志雄 吴国基 康克明 林春堤 王晓波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术 自体转位穿透角膜移植联合瞳孔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自体转位穿透角膜移植联合瞳孔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7年2月15例角膜瘢痕患者行自体转位穿透角膜移植联合瞳孔成形术的临床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其中矫正视力0.1~0.3者8例,0.3~0.5者6例,0.6和0.8者各1例。术后1周,所有患者的前房出血和前房渗出均吸收,眼压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其他并发症。结论自体转位穿透角膜移植联合瞳孔成形术安全有效,能够扩大自体转位角膜移植手术的适应证。(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364-365) 刘昭升 吴护平 康克明 陈乐磊关键词:瞳孔成形术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