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良
- 作品数:50 被引量:8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历史还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张中良教授学术访谈
- 2024年
- 张中良(笔名秦弓)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抗战文学研究,重视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向度,将多年治学方法总结为“历史还原”。这一概念具有多重含义:一是明了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二是发掘文学作品的历史内涵;三是理清包括文体、语体等在内的文学演进的历史脉络。张中良教授以“民国史”视角审视中国现代文学,致力于“民国文学”的阐释,这一概念旨在还原现代文学的民国历史背景,有助于完整地呈现、准确地把握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风貌。基于历史主义的眼光与比较文化的视野,张中良教授对“正面战场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具有填补文学史研究空白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增强两岸互信、谋求和平发展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张中良教授深耕于“敌后战场文学”,撰著《中国抗战文学史》,并从“正面战场文学”与“敌后战场文学”的角度共同描绘出了抗战文学的宏伟画卷。
- 张中良王梦琪
- 关键词:现代文学研究历史还原抗战文学民国文学敌后战场正面战场
-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世界的遇合被引量:4
- 2014年
- 鲁迅是中国最早翻译芥川龙之介小说的译者,其选择的眼光与阐释的深度,既有"五四"时代的特点,也见得出独特的个性;由于深刻的共鸣,鲁迅在小说创作中对芥川龙之介有所借鉴,初期在人物刻画与整体构思上借鉴的色彩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借鉴逐渐淡化、内在化,较多的情形是灵感激发,心弦共鸣,杂取兼收,为我所用,新翻杨柳,别开生面。人性深层的把握更为自觉,个性解放与人道关怀的矛盾有所揭示;在古代题材的小说中,鲁迅不仅有对传统文化的澄清,而且也有倾情的弘扬,显示出鲁迅的传统文化观的弘放与深邃。鲁迅不仅是芥川龙之介在中国的知音,而且二者各具独创性的小说成为中日文坛相映生辉的双璧。
- 张中良
-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小说世界遇合
- 华中敌后战场风云与作家战时姿态——阿英《庙湾纪程》解读
- 2017年
- 阿英《敌后日记》第一卷《庙湾纪程》,以真实的笔触呈现出华中敌后战场的风云变幻、新四军在复杂环境中艰苦卓绝的战斗及辉煌战绩,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战略眼光与无敌力量,也表现出作家的爱国胸襟与牺牲精神;作品还见得出日记体的文体自觉,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审美建构。
- 张中良
- 关键词:阿英风景
- 从历史还原寻找现代文学学科创新的突破口被引量:2
- 2023年
-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成果丰硕,但也由于历史原因及学科本身的惯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激起学科发展的活力,“历史还原”不失为一种可以选择的突破口。现代文学在民国背景下发生发展,与民国之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文化诸方面均有密切关联,且留下了民国投影,因而对民国史背景与内涵的历史还原有益于深刻认识文学经典与准确把握文学史脉络。现代文学犹如一个生态系统,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有与之相应的多样化的生态群落,因而有必要做文学多样化生态群落的历史还原:在白话文学坐稳中军帐的同时,文言诗文并未退出文坛,在墓志铭等文体中甚至独擅其美;在新文学势如破竹般突进之时,通俗文学也在与时俱进,且有大量受众;1930年代左翼文学十分活跃,同时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也成绩卓著,民族主义文学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也迅速崛起,参与了1930年代的文学建构,卢沟桥事变后更是成为时代的主潮。现代文学确实对传统构成尖锐的挑战,但并非全面而决绝地反传统,五四时期传统文学观的复杂性与现代歌曲对歌诗传统的承传,也需要做文学传统的历史还原。
- 张中良
- 关键词:历史还原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创新文学传统
- 鲁迅世界的多重民国影像被引量:5
- 2014年
- 民国政府对鲁迅有严苛,也有包容,民国给鲁迅的生活、学术与文学创作提供了经济基础、法律保障、学术平台与创作园地。在鲁迅的心目中,交织着多重民国影像:有作为历史进步标志而被自然认同的民国,也有作为黄花岗烈士与孙中山、章太炎等先驱者丰碑而予以充分肯定的民国,还有因专制遗绪犹存、国民性痼疾难愈、社会弊端丛生而施以犀利批判的民国,鲁迅对民国的认同与不满,既有直率的表达,也有温婉的幽默与强烈的反讽,行文中所使用的民国纪年、国号,每每包含着爱与憎。鲁迅激烈地批评现实民国,正是缘自心中的理想民国。
- 张中良
- 关键词:民国影像
- 老舍的抗战书写:国家至上被引量:1
- 2023年
- “庚子事变”的国仇家恨在老舍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其早年创作即表现出爱国情怀,堪称现代爱国文学的先驱者。“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的发生更加激起他的爱国热情,虽然时用曲笔、语调幽默,但锋芒指向侵略者及投降派。“卢沟桥事变”后,老舍全身心投入抗战,在作家中颇具代表性:一是由远离政治走向时代大潮;二是由单枪匹马及同仁抱团走向“大兵团作战”;三是由纯文学走向雅俗交织的多重空间。作为满族作家,老舍由衷认同国家与民族的“多元一体”,其苍凉悲壮的抗战书写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至上色彩:以国家意识唤起民众觉醒,强调中华民族团结抗战,表现正面战场将士的爱国精神,描绘延安、敌后战场与“万里江山图”。《四世同堂》反映出沦陷区人民的屈辱、苦难与反抗,既呈现出黎民百姓强烈真挚的家国情怀,也折射出老舍的宏大视野与人道情怀。
- 张中良
- 关键词:老舍家国情怀
- 鲁迅杂文观的缘起、脉络与背景
- 2017年
- 鲁迅的杂文创作贯穿其文学生涯之始终,最初缘起于中华民族的"新生"之梦,五四新文化启蒙思潮是其走向杂文自觉的直接动力。鲁迅自幼深受浙东文化氛围熏陶、后来直接承领过章太炎教泽,存在着杂文写作姿态与文体观念的矛盾:经世致用的传统流脉与新文化热潮的召唤使其不能自已地书写"时文",但在文体观念上仍奉史学与小学为学问。时代的迫切需求与"偏要"的执着性格,使得鲁迅坚持杂文创作不动摇。由早期的杂感、短评等逐渐统一为"杂文",文体命名不仅依托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传统,而且也同当时社会矛盾愈加复杂尖锐而小品却有闲适化与概念泛化之趋势有关。鲁迅不仅重视杂文的社会功能,而且认可其审美功能,他自身也把杂文当作艺术来创作,中国文学的发展实现了鲁迅的预期,杂文堂而皇之地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 张中良
- 关键词:中国文学传统鲁迅杂文
- 抗战时期敌后战场文学初论
- 2015年
- 由于种种缘故,抗战时期敌后战场文学缺少系统而全面的梳理与研究,这同文学史及抗战史历史还原的要求不符。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适时调整文艺政策,适应抗战需求的文艺团体纷纷成立,边区及根据地积极办学,加速培养抗战急需的人才,大批文艺工作者走上敌后战场。书写敌后战场作品较多的是身在边区与根据地、敌后战场部队的文艺工作者。根据地干部与敌后战场官兵亦有不少创作。不同身份、不同视角、不同文体、不同风格,共同描绘出敌后战场的宏伟画卷。敌后战场文学不仅内涵深厚博大,如实地反映了抗战的历史真实,向世界传达出民族脊梁雄壮而坚韧的生命脉息,为历史留下确凿的记忆,而且在审美的民族化、大众化、多样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出区别于正面战场文学与大后方文学的独特风采。
- 张中良
- 关键词:抗战时期敌后战场文学
- 路翎小说的抗战叙事被引量:1
- 2014年
- 路翎小说关于抗战的叙事,不拘泥于生活的实录,也没有停留在苦难叙事与英雄颂歌层面,而是以雄浑遒劲的笔触展示出开阔的视野与深邃的精神向度。其中既有抗战氛围的多方位呈现,也有军事指挥失误与役政弊端等阴暗面的犀利揭露,更有人性异化与人格升华的深度透视。
- 张中良
- 关键词:路翎小说抗战叙事
- 走向历史深处——张中良谈治学
- 2024年
- 改革开放的时代赋予张中良走上学术道路的契机,学术写作40年,他从作家作品解读起步,逐渐明确学术方向——翻译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民国文学史研究、抗战文学研究,由此走向历史深处,在对现代文学学科有所贡献的努力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个性。从个人的探索与思考来说,有四点值得坚持:历史还原、审美多元、中国主体、勇于创新。
- 张中良
- 关键词:现代文学历史还原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