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英佳

作品数:43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动力工程及工...
  • 5篇航空宇航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1篇冶金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24篇激波
  • 20篇激波管
  • 10篇动力学
  • 8篇点火
  • 7篇着火
  • 7篇反应动力学
  • 6篇燃料
  • 6篇燃烧
  • 5篇化学反应动力...
  • 4篇着火延迟
  • 4篇化学反应
  • 4篇混合气
  • 4篇发动机
  • 4篇阀门
  • 3篇滞燃期
  • 3篇速率系数
  • 3篇注射
  • 3篇着火特性
  • 3篇着火延迟期
  • 3篇着火滞燃期

机构

  • 4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航天科工...
  • 1篇沈阳航空航天...
  • 1篇中国航发沈阳...
  • 1篇阿卜杜拉国王...
  • 1篇中国航发四川...

作者

  • 43篇张英佳
  • 41篇黄佐华
  • 7篇王金华
  • 4篇胡二江
  • 3篇曹军
  • 3篇汤成龙
  • 3篇张鑫
  • 2篇郑建军
  • 2篇王彬
  • 2篇韦良杰
  • 2篇徐胜利
  • 2篇宁德忠
  • 1篇徐国强
  • 1篇李阳
  • 1篇潘伦
  • 1篇牛少东
  • 1篇林宇震
  • 1篇张家祥
  • 1篇李倩倩
  • 1篇胡斌

传媒

  • 8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燃烧科学与技...
  • 4篇工程热物理学...
  • 2篇内燃机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洁净煤技术
  • 1篇航空动力学报
  • 1篇推进技术
  • 1篇中国科学:技...
  • 1篇中国内燃机学...
  • 1篇中国内燃机学...

年份

  • 5篇2024
  • 7篇2023
  • 10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1
  • 3篇2010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基于双膜结构的快速泄压激光点火燃烧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固体火箭发动机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双膜结构的快速泄压激光点火燃烧装置及方法,包括燃烧室和进气系统;所述燃烧室的输出端依次连接有高压膜片、夹膜段、低压薄膜、喷管段和泄压罐;所述高压膜片和低压薄膜的承压能...
张英佳李冠谋宋会棒孙五川黄佐华
N_2O对乙烯自点火敏化作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探究肼类自燃型火箭推进剂热解和氧化组分中不饱和烷烃与氮氧化物间是否存在直接交互作用,对C_2H_4和N_2O混合气的自着火过程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利用激波管反射激波方法,测量了化学计量比C_2H_4/O_2/N_2O/Ar混合气(N_2O与(O_2+N_2O)的摩尔分数比为0%、50%、80%和100%)在温度为1 214~1 817K、压力为0.12~1.01 MPa下的点火延迟期。实验结果表明,与纯O_2作为氧化剂比较,N_2O替换部分O_2显著降低了C_2H_4的反应活性,延长其点火延迟期,随着N_2O浓度的增加,抑制影响效果变化显著,在N_2O/O_2的摩尔分数比超过50%情况下尤为突出,单O原子N_2O在氧化不饱和烷烃时并未表现出优势。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只有Aramco-Z可在整个研究工况下合理地预测当前实验结果。N_2O和C_2H_4之间并未发生直接化学交互作用,N_2O的添加对C_2H_3与O_2反应速率及活性自由基池浓度的抑制作用是其氧化能力弱于O_2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张英佳孙五川邓福泉黄文林秦晓康赵倩黄佐华
关键词:N2OO2C2H4激波管
发动机燃烧定向调控理论、方法和技术
2023年
发动机高效清洁低碳(零碳)燃烧是动力装置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动机燃烧技术的发展目标.传统发动机燃烧调控是宏观物理调控,仅能实现燃烧相位等有限参数控制;燃烧定向调控是微观化学调控,可实现对燃烧全过程和细观反应路径精准控制.基于燃烧定向调控理论,提出了活性组分介入着火调控方法、燃料掺氢火焰速度调控方法和燃料补氧反应路径调控方法,并在天然气掺氢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实际运行中得到有效验证,实现了发动机高效清洁低碳燃烧.发展了燃料燃烧反应关键连载体OH自由基浓度时程的定量诊断方法,支撑了对燃烧定向调控理论微观机理深入认识.本文还提出了燃烧定向调控理论指导下的零碳燃料发动机研究构架.
黄佐华张英佳姜雪王金华汤成龙胡二江李倩倩
关键词:发动机化学调控
实验和模型分析NO_2对乙烷自点火敏化作用的动力学机制
2018年
针对NO_x生成机理开发以及如何有效利用NO_x组织高效燃烧方式,系统开展了NO_2介入对乙烷(C_2H_6)自点火行为影响的实验测量和模型分析.在反射激波温度为950~1,600,K,反射激波压力为0.12~2.00,MPa条件下测量了化学计量比混合气NO_2/C_2H_6/O_2/Ar(NO_2/C_2H_6摩尔分数比为0.3和1.0,Ar稀释度为96%,)点火延迟期.结果表明,在低压条件下(p=0.12,MPa),NO_2对C_2H_6点火延迟期影响甚微;在高压条件下(p≥0.50,MPa),NO_2在高温区(T>1 250,K)表现出与低压情况相似的影响,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在低温区(T<1 250,K),NO_2添加可明显缩短C_2H_6点火延迟期,且随温度降低促进作用变得愈加显著.以本研究新测实验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一个C_2H_6/NO_2详细动力学机理.详细反应流分析详细阐释了NO_2对C_2H_6自点火敏化影响以及二者化学交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
张英佳邓福泉孙五川潘有顺黄佐华
关键词:激波管
激波管中NTC燃料预着火理论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针对燃料预着火问题,对文献预着火实验和理论做了梳理,对比激波管中典型NTC燃料DME在不同当量比下着火实验数据。从燃料基础化学特性着手,结合着火延迟期温度微扰动敏感性、热耗散特征以及反应时间尺度特征进行预着火过程理论分析,明晰了温度微扰动敏感性和反应时间尺度特征是预着火发生的主导性因素。研究发现,DME和正庚烷在稀当量比、低压、低燃料浓度时更容易发生预着火。为判断和解析其它燃料预着火现象发生条件和发生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黄文林高天宇折勇黄佐华张英佳
关键词:激波管
基于化学杂化和官能团相似耦合方法的RP-3航空煤油反应动力学简化模型构建被引量:1
2023年
真实航空燃料通常包含几十至上百种组分,直接构建其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十分困难。本文利用官能团相似法(SCFG),结合实测RP-3航空煤油组分比例,提出了RP-3四组分模型替代物。利用流动反应器,获得了温度为550~1150K,压力为0.1 MPa下RP-3热解数据,基于化学杂化方法(Hybrid Chemistry),构建了以真实RP-3为单一原始组分的航空煤油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XJTURP3-2021),模型得到宏观点火延迟、层流火焰速度以及微观组分浓度系统验证。基于误差传递的直接关系图法(DRGEP)和全局敏感性分析(FSSA)对模型进行简化,获得含41种组分、212个基元反应的RP-3简化模型(XJTURP3r-2021)。与详细模型和实验数据对比发现,XJTURP3r-2021能较好地复现热力边界对RP-3基础燃烧特征影响规律,为解决CFD仿真对反应源项初始组分数量约束和计算精度固有矛盾提供新思路。
洪聪结张与阳湛昊晨刘靖全永凯惠鑫徐国强林宇震康玉东周雄邓远灏胡二江黄佐华张英佳
关键词: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正庚烷氧化基态OH基浓度时程吸收光谱诊断被引量:2
2021年
为了提供宽温度范围下正庚烷模型的微观验证数据,利用激波管反射激波方法结合紫外吸收光谱诊断技术,以OH基的A-X(0,0)跃迁R 1(5)谱线中306.6868 nm为中心诊断波长,测量了温度1197~1690 K、压力150 kPa、当量比1.0、燃料初始体积分数0.1%下,正庚烷/氧气/氩气混合气氧化过程中OH基浓度时程。结果表明,激波管真空度和漏气率是影响OH基浓度峰值的主导因素,结果分析中必须给予考虑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观测到了正庚烷氧化过程OH基浓度时程演变的3种形态,发现入射激波引起的非理想物理边界层效应对OH基浓度时程测量影响显著。与已有的5个代表性正庚烷模型预测值比较发现,当前工况下模型可准确预测各温度下OH基浓度时程演变趋势,但各模型在同时预测宏观点火延迟和微观OH基浓度方面仍有缺陷,温度越低,各模型对点火延迟期的预测偏差越大。反应CH_(3)+HO_(2)=CH_(3)O+OH对正庚烷模型点火延迟预测性能影响较大,对该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正庚烷机理。
许星长伍宏环黄文林张鑫黄佐华张英佳
关键词:正庚烷吸收光谱动力学模型
甲烷/氢气/氧气/氮气混合气着火滞燃期的测量以及动力学模型分析
激波管开展了不同氢气含量CH4/H2/O/N2混合气着火滞燃期的测量.反射激波后的温度为1422K~1877K,压力为0.4MPa,当量比为2.0.实验结果表明,随着H2的增加,CH4/H2着火滞燃期缩短.随着初始温度增...
张英佳黄佐华韦良杰牛少东
关键词:着火滞燃期动力学模型激波管
一种注射式激波管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注射式激波管,包括高压段、夹膜段、实验段和注射用阀门;所述高压段、夹膜段、实验段连接,所述实验段上设置有注射用阀门,所述高压段、夹膜段、和实验段构成激波管管体,所述夹膜段的一侧设置有压力表;增加了实验段所...
张英佳洪聪结孙五川黄文林黄佐华
文献传递
超临界水甲烷制氢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2024年
煤-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重要中间产物挥发分的反应机理尚未明晰,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重要挥发分组分甲烷(CH_(4))在超临界水氛围的反应机理及制氢机制进行了探究。系统比较了反应模拟时间和燃料分子规模对目标反应体系关键组分数时程和重要反应通道占比的影响,量化分析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CH_(4)质量分数对超临界水相反应中CH_(4)消耗路径和H_(2)生成反应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CH_(4)在超临界水中氧化可转化为H_(2)、CO及少量C基中间体,H_(2)O+—H→-OH+H_(2)是贡献H_(2)生成的主导反应,反应过程中—OH自由基和—H原子的相对数量显著影响H_(2)产量。降低反应温度和压力对CH_(4)主要氧化路径影响较小,但H_(2)净产量增加;降低CH_(4)质量分数,H_(2)净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存在“最佳质量分数”。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煤-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挥发分组分高效制氢方案提供参考。
周淑梅赵浩黄佐华张英佳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超临界水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