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小达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郴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食管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切除
  • 2篇疗效
  • 2篇结直肠
  • 2篇结直肠癌
  • 1篇代谢
  • 1篇蛋白
  • 1篇短节段BAR...
  • 1篇性病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试验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炎
  • 1篇益生菌
  • 1篇隐血
  • 1篇隐血试验
  • 1篇预后

机构

  • 7篇郴州市第一人...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徐小达
  • 1篇李韧
  • 1篇雷建林
  • 1篇刘固
  • 1篇李兴
  • 1篇黄海芬
  • 1篇贺安

传媒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国际老年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蛋白在154例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domain 7,EGFL7)蛋白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4例施行CRC根治术切除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47名行肠镜检查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者组,分别收集CRC组织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RC组织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EGFL7蛋白的表达,分析EGFL7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预后的关系。[结果]CRC组织中EGFL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8.2%,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31.9%(χ^(2)=19.687,P<0.001)。EGFL7蛋白表达在不同浸润深度(χ^(2)=6.057,P=0.014)、淋巴结转移(χ^(2)=5.229,P=0.022)、远处转移(χ^(2)=4.857,P=0.028)和TNM分期(χ^(2)=8.195,P=0.004)CRC患者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GFL7蛋白阳性表达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χ^(2)=7.022,P=0.008),且EGFL7阳性表达是影响CRC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3.443,95%CI:1.924~6.160,P<0.001)。[结论]EGFL7蛋白在CRC发生和侵袭、转移的不良事件,如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中呈阳性表达,且EGFL7蛋白阳性表达是CRC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EGFL7有望成为一个新的CRC诊断和预后标志物。
刘固李兴雷建林赵渤徐小达
关键词: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TNF-α、IL-1β、IL-6水平变化与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水平变化与急性胰腺炎(AP)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临床确诊AP患者(AP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各76例,AP组患者中包括重症胰腺炎(重症胰腺炎组)29例和轻症胰腺炎(轻症胰腺炎组)47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展开对症治疗,进行TNF-α、IL-1β、IL-6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重症胰腺炎组和轻症胰腺炎组患者TNF-α、IL-1β、IL-6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重症胰腺炎组高于轻症胰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P组患者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患者TNF-α、IL-1β、IL-6水平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动态监测TNF-α、IL-1β、IL-6水平可为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徐小达
关键词:急性病胰腺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血清学试验
短节段Barrett食管6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短节段Barrett食管(SSBE)的内镜表现、碘染色特征及氩离子凝固术等临床资料,探讨内镜下碘染色检查诊断SSBE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SSBE的临床价值。 方法:1.对符合碘染色适应症的62例患者,在...
徐小达
关键词:氩离子凝固术食管粘膜食管腺癌手术切除
文献传递
粪便miRNA-92a表达与粪便隐血试验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粪便miRNA-92a表达与粪便隐血试验串联、并联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结直肠癌组和10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结直肠腺瘤组,另选取同期20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粪便miRNA-92a和粪便隐血试验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miRNA-92a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比较结直肠癌组不同临床病理特点患者的粪便miRNA-92a表达差异;采用Spearman分析粪便miRNA-92a表达与结直肠癌病情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粪便miRNA-92a、粪便隐血试验及其串联、并联诊断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各组粪便miRNA-92a表达水平、粪便隐血阳性率比较,均为结直肠癌组>结直肠腺瘤组>对照组(P<0.05);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miRNA-92a高表达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是低表达患者的3.547倍;进展期腺瘤、多发息肉史、粪便miRNA-92a、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是结直肠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直肠癌组中,不同肿瘤直径、T分期、N分期、M分期、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粪便miRNA-92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miRNA-92a表达与肿瘤直径、T分期、N分期、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粪便miRNA-92a、粪便隐血试验串联、并联试验诊断结直肠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5、0.795;串联试验灵敏度较低,特异度较高,并联试验灵敏度较高,特异度较低。结论 粪便miRNA-92a高表达可增加结直肠癌发生风险,与粪便隐血试验串联、并联试验可分别提高临床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
黄海芬贺安徐小达李韧
关键词:粪便结直肠癌粪便隐血试验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确诊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9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变复发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病灶完全切除率、术后生存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临床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徐小达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疗效
黛力新联合枫蓼肠胃康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重叠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黛力新联合枫蓼肠胃康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重叠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9例GERD重叠IBS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黛力新联合枫蓼肠胃康颗粒,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GerdQ评分、IBS-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GerdQ评分、IBS-S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GERD重叠IBS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黛力新联合枫蓼肠胃康颗粒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徐小达朴善英
关键词:黛力新枫蓼肠胃康颗粒胃食管反流病疗效
埃索美拉唑标准剂量间歇给药与大剂量持续给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效果对比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分析埃索美拉唑标准剂量间歇给药与大剂量持续给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1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先后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大剂量持续给药治疗,观察组采取埃索美拉唑标准剂量间歇给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间隙给药的治疗方式可获得与大剂量给药相同的治疗效果,还可有效节省治疗费用,对减轻患者经济压力有重要帮助,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徐小达朴善英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消化性溃疡出血
肠道益生菌辅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糖脂代谢、氧化损伤和肝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分析肠道益生菌辅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糖脂代谢、氧化损伤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阶段为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共纳入研究对象97例,均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平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肠道益生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GLU)、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TC、GLU、SO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ALT、AS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肠道益生菌辅治可有效改善糖脂代谢、肝功能,降低氧化损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朴善英徐小达
关键词:肠道益生菌糖脂代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