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胆管
  • 1篇胆管损伤
  • 1篇胆管造影
  • 1篇胆管造影术
  • 1篇胆囊
  • 1篇胆囊切除
  • 1篇胆囊切除术
  • 1篇血肿
  • 1篇炎症
  • 1篇胰胆管
  • 1篇胰胆管造影
  • 1篇胰胆管造影术
  • 1篇硬膜
  • 1篇硬膜下
  • 1篇硬膜下血肿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诊治
  • 1篇诊治体会
  • 1篇治疗重型颅脑...

机构

  • 5篇上海市南汇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闵志钧
  • 5篇徐明
  • 2篇叶敏
  • 2篇周新军
  • 2篇沙龙贵
  • 2篇韩东华
  • 1篇倪春明
  • 1篇李振华
  • 1篇倪熊
  • 1篇施建平
  • 1篇王建承

传媒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比较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效果。方法将我科2000年1 月-2006年1月手术的89例额颞顶重型颅脑损伤[Glasgow昏迷评分(GCS)3-8分]病人,分成两组,2000年1月- 2004年7月根据出血部位采用常规额颞或颞顶骨瓣开颅手术35例为常规骨瓣组,2004年8月-2006年1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54例为标准外伤大骨瓣组。所有病人均经CT证实颅内损伤情况。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GOS) 评价病人预后。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常规骨瓣组恢复良好13例,中残4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4 例。标准外伤大骨瓣组恢复良好22例,中残14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11例。排除了术前GCS评分、性别构成及发病至手术时间的影响,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重型损伤疗效好于常规骨瓣开颅术,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较常规骨瓣开颅术能明显降低重度颅脑损伤的病死率。
周新军韩东华闵志钧沙龙贵李振华徐明倪春明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外伤大骨瓣常规骨瓣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原因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1994年6月至2006年4月间4 000例LC中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发生并发症29例(0.73%),其中胆管损伤15例(0.38%),胆漏8例(0.20%),胆管残余结石3例(0.08%),腹腔内出血2例(0.05%),胃肠道损伤2例(0.05%),遗漏右半结肠肿瘤1例(0.03%),肺脂肪栓塞致死1例(0.03%)。结论严格入选标准,及时中转开腹,术毕前必要的腹腔探查是安全行LC的关键。
闵志钧叶敏徐明
关键词:并发症胆管损伤
加贝酯对ERCP术后全身炎症反应介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加贝酯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炎症介质的作用,进而探讨其对ERCP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和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5年9月1日至2007年12月1日我科进行之ERCP120例资料,随机分为加贝酯组和安慰剂组。测定术后血清IL-6、IL-8、C反应蛋白(CRP)和TNF-α的水平。结果:加贝酯组术后血清IL-6、IL-8的水平峰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血CRP水平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血清TNF-α值无法测出。加贝酯组并发急性胰腺炎的较对照组亦显著降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加贝酯能抑制ERCP术后病人血清IL-6、IL-8的水平,提示加贝酯可通过抑制促炎介质的产生而调节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可能具有防治ERCP术后胰腺炎的作用。
闵志钧施建平叶敏徐明王建承
关键词:加贝酯
老年人结肠癌并梗阻诊治体会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结肠癌并急性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65岁以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患者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35例中Ⅰ期切除28例,捷径手术2例,单纯造瘘术2例,Hartmanns术3例。35例中有伴发病者27例占7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手术病死率为6%。结论手术切除是高龄结肠癌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法。充分的肠道准备、适当的麻醉和手术方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徐明闵志钧倪熊
关键词:老年人结肠癌肠梗阻外科治疗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体表定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 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体表定位和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28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血肿位于一侧额顶、对侧额或顶区。其中25例一侧额颞顶区有血肿,12例双侧额顶颠区均有血肿。血肿在一侧耳眦线以上50mm,耳眦线的中垂线后20mm的前方均可见到。2例在全身麻醉下。余在局部麻醉下采取双侧钻单孔引流术。选定血肿最厚层面前中1/3—1/2之间的任一处为钻孔点。24例的钻孔点在耳眦线以上(60~80mm),耳眦线的中垂线前(10-45mm)。结果 27例术后痊愈,无术后并发症,1例复发。结论 对于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选定合适的钻孔点是微创手术的关键。
韩东华闵志钧周新军沙龙贵徐明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手术体表定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