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
欢迎来到叙永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叶
作品数:
3
被引量:126
H指数:3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作作者
牛延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王振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鲜军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田其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燕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3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3篇
医药卫生
主题
2篇
眼眶
2篇
MRI
2篇
成像
2篇
磁共振
2篇
磁共振成像
1篇
血管
1篇
血管瘤
1篇
眼眶海绵状血...
1篇
眼眶疾病
1篇
影像
1篇
影像学
1篇
影像学表现
1篇
造影
1篇
造影剂
1篇
脂肪抑制
1篇
三维重建
1篇
三维重建技术
1篇
肿瘤
1篇
自旋回波
1篇
迷路疾病
机构
3篇
首都医科大学
2篇
北京市眼科研...
作者
3篇
燕飞
3篇
田其昌
3篇
鲜军舫
3篇
朱叶
3篇
王振常
3篇
牛延涛
2篇
安裕志
2篇
王焱
2篇
李彬
1篇
兰宝森
1篇
梁熙虹
1篇
王焱
传媒
3篇
中华放射学杂...
年份
3篇
1999
共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MRI快速自旋回波T_2WI三维重建技术在内耳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999年
目的研究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三维(3D)重建技术(以下简称3DFSET2WI)在显示内耳和内听道正常结构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听力下降患者行3DFSET2WI和二维(2D)FSET2WI,比较分析2种技术显示正常结构和病变的优缺点;6例内淋巴囊扩大和1例Mondini畸形患者同时行CT扫描,比较CT与3DFSET2WI的显示结果。结果3DFSET2WI清楚地显示正常膜迷路结构和内听道的小神经。3DFSET2WI显示9例患者共16侧内淋巴囊扩大,并能从多个角度显示内淋巴囊扩大的全貌,而2DFSET2WI只能显示内淋巴囊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貌。同时行CT扫描的6例内淋巴囊扩大患者在3DFSET2WI上显示11侧内淋巴囊扩大,1侧不扩大,而CT则显示12侧前庭导水管均扩大。l例直径为4mm的小听神经瘤在2DFSET2WI上显示不清楚,而在3DFSET2WI上清楚显示。1例Mondini畸形伴前庭、半规管发育不良,3DFSET2WI较2DFSET2WI和CT显示得更清楚。结论3DFSET2WI能清楚显示正常膜迷路和内听道正常神经以及小听神经瘤、内淋巴囊扩大和Mondini畸形等内耳病?
鲜军舫
王振常
燕飞
牛延涛
朱叶
王焱
田其昌
兰宝森
关键词:
迷路疾病
内耳疾病
MRI脂肪抑制和增强技术在诊断眼眶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999年
目的研究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造影在眼眶病变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对85例眼球和眶内病变分别行平扫、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和(或)GdDTPA增强扫描,并比较分析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前后以及增强扫描对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85例眼球和眶内病变的边缘、轮廓和范围及其周围正常结构的关系在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后的扫描序列上较在未使用该技术的序列上显示得准确清楚。7例视神经不增粗的视神经炎,平扫不能显示而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后能清楚显示;7例视神经脑膜瘤的“双轨征”,在脂肪抑制技术并用GdDTPA增强的T1WI上清楚地显示,而平扫显示不清;12例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渐进性强化”;3例皮样囊肿胆固醇部分在T1WI和T2WI上呈高信号,而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后脂肪信号影被抑制呈低信号。结论脂肪抑制技术和GdDTPA增强扫描能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病变和一些特征性征象。
田其昌
鲜军舫
王振常
安裕志
李彬
燕飞
王焱
牛延涛
朱叶
关键词:
眶疾病
磁共振成像
造影剂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59
1999年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征象,并着重探讨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征象即“渐进性强化”,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其中CT检查48例,CT增强扫描43例,动态增强扫描10例;MRI检查27例,动态增强扫描24例。结果CT增强后36例(83.7%)显示不同程度的片状强化,10例CT动态增强扫描,7例(70.0%)呈“渐进性强化”,3例(30.0%)未显示明显强化。24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2例(8.3%)直径在1.5cm以下的海绵状血管瘤未显示该征象,22例(91.7%)直径在1.5cm以上的海绵状血管瘤显示该征象。结论“渐进性强化”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征象;MRI显示该征象优于CT。
鲜军舫
王振常
安裕志
李彬
李彬
田其昌
梁熙虹
燕飞
朱叶
梁熙虹
关键词:
眶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CT
磁共振成像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