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金昌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中耳
  • 4篇中耳炎
  • 4篇活性
  • 4篇耳炎
  • 4篇分泌
  • 4篇分泌性
  • 4篇分泌性中耳炎
  • 4篇表面活性物质
  • 3篇咽鼓管
  • 2篇咽鼓管表面活...
  • 1篇电镜
  • 1篇电镜观察
  • 1篇渗出
  • 1篇鼠模型
  • 1篇豚鼠模型
  • 1篇磷脂
  • 1篇磷脂复合物
  • 1篇疾病模型
  • 1篇发病
  • 1篇发病机制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 4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4篇陈超
  • 4篇廖志苏
  • 4篇李智渊
  • 4篇朱金昌
  • 4篇杜瀚
  • 2篇吴秀玲
  • 2篇吴秀玲

传媒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浙江医学
  • 1篇浙江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3
  • 2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分泌性中耳炎豚鼠的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变化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观察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 ,探讨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分析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生化成分和活性变化 ,同时观察给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 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组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减少 ,磷脂酰胆碱 (phosphatidylcholine ,PC)和磷脂酰乙醇胺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PE)分别是 (19 9± 1 7) %和 (36 8± 2 7) % ,而正常组的PC和PE分别是 (2 5 7± 2 1) %和 (43 7± 3 8) % ,P值均 <0 0 0 1。模型组最低表面张力 (minimumsurfacetension ,γmin)为 (18 5± 2 4 )mN/m ,比正常组 (7 6± 0 8)mN/m升高 ,P <0 0 0l。给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 ,PC和PE增高 ,分别为 (2 3 3± 2 2 ) %和 (42 5± 3 6 ) % ,γmin降低 ,为 (11 8± 2 3)mN/m。结论 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生化成分明显减少 ,活性减弱 。
廖志苏陈超杜瀚吴秀玲朱金昌李智渊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发病机制磷脂复合物
分泌性中耳炎豚鼠模型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研究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 ,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将灭活的肺炎链球菌悬液注入豚鼠鼓室 ,制成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然后取出正常组和模型组豚鼠咽鼓管 ,测定及分析两组豚鼠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结果 对照组与模型组豚鼠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生化成分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模型组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生化成分磷脂酰胆碱 (PC)和磷脂酰乙醇胺 (PE)明显减少(均P<0.001) ,其活性也明显下降 (P<0.001)。 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的减少和活性下降 。
廖志苏陈超杜瀚吴秀玲朱金昌李智渊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物质对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粘膜病变的电镜观察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来阐明表面活性物质对降低咽鼓管表面张力的作用及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作用。方法 将已制成分泌性中耳炎的豚鼠分成二组 ,各组 12只 ,分别用表面活性物质和地塞米松注入鼓室治疗 ,并以常规光镜、电镜程序制作标本 ,观察咽鼓管粘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发现二组在病理方面有显著的差异 ,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咽鼓管粘膜上皮的纤毛微绒毛病变轻 ,纤毛表面可见稀薄的粘液毯 ,而地塞米松治疗组咽鼓管粘膜上皮的纤毛断裂、脱落或“细胞糜烂”等。结论 表面活性物质有保护咽鼓管粘膜上皮的作用 ,其机理主要是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纤毛粘液毯的表面张力 ,防止管壁粘着 ,有助于分泌物的排出。
廖志苏吴秀玲杜瀚朱金昌陈超李智渊
关键词:表面活性物质分泌性中耳炎电镜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研究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寻找分泌性中耳炎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将分泌性中耳炎豚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6只(12耳),分别用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地塞米松和生理盐水注入豚鼠中耳腔内,然后观察豚鼠中耳变化;分析豚鼠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生化成分和活性变化。结果A组的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分别为(23.3±2.2)%和(42.5±3.6)%,B组分别为(17.0±1.9)%和(36.7±3.1)%,C组分别为(15.8±1.2)%和(35.8±3.1)%。A组的最低表面张力(γmin)为(11.8±2.3)毫牛顿/米(mN/m),B组为(20.2±2.7)毫牛顿/米(mN/m),C组为(19.4±2.6)毫牛顿/米(mN/m)(P<0.001)。结论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异常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对分泌性中耳炎有一定疗效。
廖志苏杜瀚吴秀玲陈超朱金昌李智渊
关键词: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疾病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