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作品数:7 被引量:29 H指数:2 供职机构: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COL1A1-1997G/T、+1245G/T多态性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2010年 目的研究长春市汉族人群Ⅰ型胶原α1链基因(COL1A1)-1997G/T、+1245G/T多态性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1)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BMD,将374例受试人群分为BMD正常组、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3组。(2)抽取受试人群外周静脉血5ml,提取DNA。(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扩增目的基因的DNA片段。(4)采用TaqMan探针法对-1997G/T及+1245G/T位点进行等位基因鉴别。结果长春市汉族正常人群COL1A1-1997G/T转换中,GG基因型占38.40%,GT基因型占46.38%,TT基因型占15.22%,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女性GG等位基因型所占比例大于男性,GG基因型占44.39%,GT基因型占43.37%,TT基因型占12.24%;骨质疏松骨折患者GG基因型为主,占47.50%,GT基因型占35.00%,TT基因型占17.50%。正常组、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3组同性别间BMD逐渐减少(P<0.05)。3组中女性BMD均低于男性BMD(P均<0.05)。正常人群同性别间BMD不存在差异(P均>0.05);骨质疏松组女性GG基因型BMD低于GT、TT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女性GG基因型BMD显著低于GT、TT基因型(P均<0.05)。COL1A1+1245位点G/T转换,在正常人群中发现GT杂合型2例,占总数的0.53%,其余均为GG基因型。结论COL1A1-1997G/T转换中正常人群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以GG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女性GG基因型BMD均低于GT、TT基因型。COL1A1-1997G/T与BMD显著相关,+1245G/T与BMD无相关性。 张萌萌 李强 梁斌斌 宋玉庭 吴乃宝 刘洋 赵康关键词:基因型 骨密度 重视血小板减少标本的血涂片复检及假性减少的纠正方法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通过血涂片复检辨明血小板减少的真伪,提高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检出率,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对296例首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血样进行血涂片染色镜检,确认是否有聚集。对血小板有聚集患者,采用末梢指血采集方式,用两种方法验证并确定血小板数;一是迅速采集并混匀,立即用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二是手工计数。结果278例为真血小板减少,血涂片染色镜检与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相符;18例为假性血小板减少,血涂片镜检有明显聚集;对18例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用两种方法验证,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涂片镜检相符。结论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假性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屡见不鲜,原因很多。对首次检测血常规显示血小板减少的,或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复查血常规,发现血小板与上次检测结果比较,发生了明显减少的,必须按复检规则进行血涂片染色镜检,辨别真伪,及时采取措施复检,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避免假性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误诊。 朴桂花 张恩颖 李强 徐建华关键词:假性血小板减少 血涂片 复检 染色镜检 血小板计数 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假性增多2例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导致血小板(PLT)假性增多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法。方法对2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异常增多的样本,首先血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破碎红细胞、血小板形态及分布情况,再分别用网织红细胞检测通道采用核酸荧光染色法(PLT-O)和显微镜手工镜检两种方法复检血小板。结果 2例皆为假性血小板增多,PLT-O法与手工镜检法计数结果基本相同。结论在保证血细胞分析仪正常运行的同时,如果检测中发现血红蛋白(HGB)偏低、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偏低(<70 fL)、PLT异常增多的结果,在仪器提示有异常直方图时,应及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建议应用XE-5000的PLT-O法进行复检,必要时配合显微镜手工镜检,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更准确、可靠。 朴桂花 李强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 手工镜检 长春市汉族人群COL1A1启动子区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研究长春市汉族人群Ⅰ型胶原α1链基因(COL1A1)启动子区-1997G/T、+1245G/T多态性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1)抽取受试人群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血清DNA。(2)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扩增目的基因的DNA片段。(3)采用TaqMan探针法对-1997G/T及+1245G/T位点进行等位基因鉴别。(4)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MD),将374例受试人群分为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3组。结果长春市汉族正常人群COL1A1-1997G/T转换中,GG基因型占38.40%,GT基因型占46.38%,TT基因型占15.22%,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女性GG等位基因型所占比例大于男性,GG基因型占44.39%,GT基因型占43.37%,TT基因型占12.24%;骨质疏松骨折患者GG基因型为主,占47.50%,GT基因型占35.00%,TT基因型占17.50%。骨质疏松组女性GG基因型BMD低于GT、TT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质疏松骨折组女性GG基因型BMD显著低于GT、TT基因型(P均<0.05)。COL1A1+1245位点G/T转换,在正常人群中发现GT杂合型2例,占总数的0.53%,其余均为GG基因型。结论 COL1A1-1997G/T转换中正常人群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以GG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女性GG基因型BMD均低于GT、TT基因型。COL1A1-1997G/T与BMD显著相关,+1245G/T与BMD无相关性。 张萌萌 李强 卢颖 高堃 高远关键词:多态性 骨质疏松 长春市汉族人群COL1A1启动子区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长春市汉族人群Ⅰ型胶原α 1链基因(COL1A1)启动子区-1997G/T、+1245G/T多态性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1)抽取受试人群外周静脉血5ml,提取血清DNA.(2)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扩... 张萌萌 李强 卢颖 高堃 高远长春市24831例前臂远端骨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饮食、运动、吸烟、嗜酒、慢性胃炎、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父亲骨折病史、母亲骨折病史及女性生育、绝经等因素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pDXA)检测前臂远端BMD,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记录受试者生活习惯、慢性病史及女性绝经、生育史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性别、体重、运动、饮食、吸烟、嗜酒、慢性胃炎、高血压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及母亲骨折病史与BMD检测值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父亲骨折病史、Ⅱ型糖尿病病史与BMD无关,女性绝经年限和生育次数与BM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吸烟、嗜酒、母亲骨折病史、慢性胃炎、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病史及女性绝经、生育次数是OP的危险因素。运动、喝牛奶、吃海产品、体重指数是OP的可控因素。 张萌萌 李亚刚 刘颖 潘雪娜 梁斌斌 郭忠 李强 高远关键词:影响因素 骨质疏松 长春市35~79岁人群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2010年 目的研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Ⅰ型胶原C端肽(CTX-1)、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降钙素(CT)、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与前臂远端骨密度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 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桡、尺骨远端三分之一处骨密度(BMD);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Thermo公司酶标免疫分析仪检测骨代谢指标;将791例受试者检测结果按不同性别,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应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49岁人群TRACP、CTX-1、BALP、BGP等指标性别间不存在差异;50~79岁人群性别间差异显著,女性高于男性。TRACP、CTX-1与BMD负相关;女性BALP、BGP在50~64年龄段明显升高,与BMD负相关,65岁以后开始下降。25(OH)D3与BMD正相关;CT降低出现在65~79岁年龄段,与BMD显著正相关。结论骨代谢指标测定是监测骨量变化及骨质疏松早期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 张萌萌 李强 宋玉庭 吴乃宝 张艳会 张大伟关键词:骨代谢指标 骨密度 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