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
-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型高血压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性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与单纯性高血压组中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比例及血脂、脑钠肽(BNP)情况。结果 H型高血压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02);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H型高血压是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H型高血压与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相关性,治疗冠心病患者时,常规控制血压的同时,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会更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改善预后。
- 师强伟赵洛沙李海禹杨帆李梦李艳凤郅青
- 关键词:H型高血压冠心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功能
- 自发性颅内低压的磁共振脊髓造影研究
- 2020年
- 目的:探讨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的磁共振脊髓造影(MRM)特征及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MRM检查的15例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的临床资料、MRM特征及治疗方法。依据治疗方式将其中9例患者纳入保守治疗组,另外6例患者纳入联合硬膜外血贴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脑脊液压力及MRM特征的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均表现为直立性头痛。脑脊液压力0~55(29.67±19.77)mmH 2O(1 mmH 2O=0.0098 kPa)。自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为7~90(33.07±24.22)d。15例患者均发现有神经根周围漏,4例存在脊髓腹侧硬膜外积液,6例有脊髓背侧硬膜外积液,8例有高颈段脊髓后软组织积液。漏点数目2~32(10.20±7.87)个。在合计153个漏点中,位于颈椎58个(37.9%),位于胸椎77个(50.3%),位于腰椎18个(11.8%),位于颈胸连接段(C 7~T 1至T 1~2)和上胸段(T 2~3至T 6~7)61个(39.9%)。依据漏点位置,5例患者初次行靶向自体硬膜外血贴治疗有效,1例患者行2次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有效。保守治疗组和联合硬膜外血贴治疗组间的性别、年龄、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脑脊液压力、漏点数目及位置未见显著差异。结论:颈胸段脑脊液神经根周围漏是自发性颅内低压脊髓造影最常见的特征。MRM可明确脑脊液漏的存在及位置,协助自发性颅内低压的诊断,指导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
- 祝清勇邓文静宋承汝李文娟李梦滕军放
- 关键词:颅内低压脊髓造影脑脊液漏
- 甲亢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及冠脉特点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探讨甲亢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住院诊断的甲亢合并ACS患者(甲亢组)64例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患者(对照组)56例,分析其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甲亢组静息性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纤维蛋白原(FIB)、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零病变及冠状动脉痉挛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甲亢合并ACS患者常发生静息性心绞痛,冠心病危险因素与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有所不同,零病变及冠脉痉挛比例高,冠状动脉痉挛可能是其发生急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机制。
- 李梦杨帆师强伟李艳凤郅青赵洛沙
-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痉挛
- 脊髓型多发硬化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 脊髓型多发硬化(spinal cord of multiple sclerosis,SMS)是多发硬化的一种类型,以脊髓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以脊髓病变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收治的1例患者...
- 李春李梦王跃滕军放
- 关键词:脊髓病变影像学特点
- 文献传递
- 低颅压综合征合并脊髓硬膜下血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低颅压综合征按病因分类可分为自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本例患者呈典型的体位性头痛,无发热,脑电图以及头磁共振平扫加增强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腰穿脑脊液压力50mmH2O,细胞数稍高,明确诊断为低颅压综合征,但诊断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 王雪晶李梦李春王跃楚广磊滕军放
- 关键词:低颅压综合征影像学表现
- 文献传递
- 以肌张力障碍为发病特点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一例
- 2024年
- 先证者(Ⅳ3)女性,35岁,因行走不稳、头部抖动7年,加重伴肢体抖动10余天,于2022年2月16日入院。先证者7年前(2015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步基增宽,左右摇摆,并逐渐出现伴紧张时头部不自主抖动,安静休息时消失,外院头部MRI检查显示小脑萎缩,给予4次干细胞治疗(具体药物及方案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2年前(2020年2月)行走不稳加重,需要辅助器械方可行走,但生活可自理。间断、多次辗转当地诊所治疗,疗效甚微,曾服用氟哌啶醇、氯硝西泮、多巴丝肼等(具体剂量不详),但效果欠佳后未服用。
- 赵亚楠李梦方艳博邓文静
- 关键词: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系谱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