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泽文

作品数:17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西藏军区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颅内
  • 4篇出血
  • 3篇动脉瘤
  • 3篇预后
  • 3篇手术
  • 3篇颅脑
  • 3篇颅脑损伤
  • 3篇脑出血
  • 3篇脑损伤
  • 3篇海拔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术后
  • 2篇栓塞
  • 2篇颅内复杂动脉...
  • 2篇结核
  • 2篇结核瘤
  • 2篇复杂动脉瘤
  • 2篇高海拔地区
  • 1篇弹簧圈

机构

  • 13篇西藏军区总医...
  • 8篇沈阳军区总医...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7篇李泽文
  • 10篇邱克军
  • 8篇潘冬生
  • 7篇古如坚才
  • 6篇苏国强
  • 4篇秦运清
  • 4篇汪洪
  • 4篇申军现
  • 3篇黄海燕
  • 3篇黄承良
  • 3篇黄金龙
  • 3篇徐晶晶
  • 3篇李生
  • 3篇曾盛
  • 2篇李素芝
  • 2篇小平措
  • 2篇秦妍
  • 1篇何春娅
  • 1篇杜翔
  • 1篇许在华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西南国防医药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国际医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华脑科疾病...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瘤的手术治疗
2013年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瘤的临床特点,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结果 11例结核瘤均通过手术全切除,病理检查证实为结核瘤,术前误诊为脑脓肿2例,脑胶质瘤1例。术后均予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余10例治愈出院。10例随访2年,遗有偏瘫3例,癫痫发作1例,其他病例可正常生活。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瘤临床上常缺乏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一般能完整切除瘤体,效果满意。
潘冬生李泽文邱克军申军现苏国强
关键词:结核瘤CTMRI抗结核治疗手术
西藏高原地区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西藏高原地区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例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8例患者均行DSA检查确诊,并根据动脉瘤的特点实施个性化血管内介入治疗:5例行弹簧圈栓塞术,2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行单纯支架贴敷术。结果8例中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1例,单纯支架贴敷1例。术中复查DSA显示:动脉瘤显影消失7例,单纯支架置入后瘤腔内对比剂滞留1例。1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力0级),经给予加强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后,下肢肌力恢复至V级,上至肌力恢复至接近V级。除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GCS评分4分的1例因继发严重脑积水恢复至Hunt—Hess分级Ⅲ级、GCS评分7分外,其余7例均恢复正常。门诊随访1—5个月,无再出血或缺血事件发生。结论高原地区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围手术期的处理具有高原特色。
李生李素芝黄承良李泽文邱克军黄金龙申军现曾盛古如坚才苏国强秦运清黄海燕何春娅杜翔
关键词:介入性弹簧圈栓塞
锥颅穿刺引流术治疗高海拔地区基底节区脑出血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锥颅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海拔地区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55例中等量(30~60 ml)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临床资料,其中行锥颅穿刺血肿引流术(微创组)75例,保守治疗(保守组)80例。结果住院期间微创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组(P〈0.05),而其它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的死亡率均明显低于保守组(P〈0.05),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也优于保守组(P〈0.01)。结论锥颅穿刺血肿引流术手术时间短、组织创伤小、并发症少、生存率高,治疗高海拔地区中等量的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
李泽文潘冬生邱克军古如坚才秦运清
关键词:脑出血基底节
5例Fahr病的报道
2012年
Fahr病又称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症、锥体外系铁钙沉着症或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为一种罕见疾病。张雪哲等于1990年首先报道1例,迄今国内报道已近二百例。现报告我院2007年到2011年发现的5例病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全部为男性,藏族(高原世居人)4例,汉族(高原移居人)1例,年龄分别为29岁、17岁、5岁、13岁、
李泽文邱克军古如坚才
关键词:FAHR病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高原移居罕见疾病
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经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藏军区总院2007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67例经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去骨瓣减压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类型和发生率以及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35例(21.0%)减压术后6个月内死亡.78例(46.7%)发生去骨瓣减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39例(23.4%)出现≥2种并发症.在术后并发症中,脑膨出的发生率最高(26.9%),其次是硬膜下积液(25.1%).入院GCS评分低和年龄高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结论 高原地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最常见的相关并发症为脑膨出和硬膜下积液.术者应考虑GCS评分和年龄等危险因素,预防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并发症,改善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预后.
李泽文潘冬生邱克军古如坚才
关键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并发症预后
高原胼胝体压部病变3例临床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5年
胼胝体是双侧大脑半球间重要的连接纤维,造成其损害的病因众多,临床表现因受损部位的不同而各异,局限性胼胝体压部损害则较为少见,现将3例在高原发病的局限性压部病变患者临床及MRI表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23岁。到高原2 m,以双眼阵发性视物模糊2 d入院,症状除视力障碍外,伴有头痛及腹泻。
徐晶晶李泽文王相艳汪洪
关键词:胼胝体压部文献复习病变MRI表现双侧大脑
Claude综合征1例
2014年
患者,男,60岁。以行走不稳4 d 伴右眼睑下垂15 h 于2013年6月20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未服药,入院查体:BP 150/100 mm Hg。意识清楚,理解力、计算力、记忆力正常,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右眼睑下垂,眼球呈外展位,内收及向上和向下不能,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笨拙,Romberg 征(+),向左偏斜,左下肢 Chadock 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胸部 X 线片见主动脉弓突出,心脏向左扩大,头颅 CT 示左侧颞顶部片状低密度影,核磁 MR 发现右侧中脑可疑长 T1信号,诊断急性脑梗死,高血压3级,给予依达拉奉等治疗10 d 后症状及体征部分缓解出院。2013年7月9日复查,再次行头颅 MR 检查(见图1、2),发现右侧中脑有异常信号,诊断:(1)脑干梗死,(2) Claude 综合征。继续按脑梗死治疗,1个月后随访,行走自如,眼睑下垂部分恢复,复视消失, Romberg 征(-),共济运动正常,病理征未引出,临床治愈出院。讨论Claude 综合征于1912年由法国学者 Claude 首先描述,认为是中脑损害的结果,病变位于中脑背侧部大脑导水管附近,累及了同侧动眼神经、小脑上脚和红核[1]。 Claude 综合征临床较少见,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而对侧肢体共济失调,多由肿瘤或炎性反应引起,也有部分病例由血管病变造成。国内仅见个例报告[2]。国外学者报道该综合征也少见大样本患者,多数为个案病例[3]。 Seo 等[1]分析了6例经 MR 证实的Claude 综合征患者,提出病灶位于小脑上脚红核内侧以下,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共济失调为核心表现,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原因。本例患者复查头颅 MR 结果见右侧大脑导水管旁有一异常信号病灶,解剖定位于小脑上脚,结�
小平措刘志华李泽文汪洪
关键词:病例报道
解剖变异致绞窄性肠梗阻一例
2002年
李泽文车成英
关键词:绞窄性肠梗阻X线诊断外科手术
高血压和红细胞压积对高原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高血压及红细胞压积对高原地区世居者(藏族)和移居者(汉族)脑梗死发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高原地区146例藏汉民族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和红细胞参数,了解它们对不同民族患者脑梗死发生的影响。结果藏族患者发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汉族患者,汉族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藏族(P<0.05)。2组高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藏族患者(P<0.05)。结论红细胞增多对高原汉族人群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李泽文李素芝小平措秦运清徐晶晶秦妍汪洪
关键词:脑梗死民族红细胞压积高血压
西藏地区脑出血危险因素及预后10年趋势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西藏高海拔地区过去10年脑出血的基本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以西藏军区总院2002~2012年收治的脑出血病例每5年分成一组,对前后二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5年组与前5年组对比,住院人数从2002~2007年的年均61例增加至2007~2012年的年均143例,男性比例从75%下降至66%,而女性比例从25%增加至34%(P<0.01);吸烟患者比例从38%下降至29%(P<0.01),而应用降血压药物患者的比例从13%上升至27%(P<0.01);住院时间从21 d缩短至16 d(P<0.05)。出院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 mRS 0~3分的患者比例从43%上升至58%(P<0.01),而mRS 4~5分的患者比例从46%下降至34%(P<0.01)。结论虽然近年来西藏地区脑出血就诊人数增加,但总体呈现出预后改善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居民健康意识增强、医疗设备的改善和治疗方式的改进有关。
李泽文潘冬生邱克军秦妍贾红运
关键词:脑出血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