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芬 作品数:93 被引量:644 H指数:14 供职机构: 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经济管理 更多>>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2010年 [目的]了解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为农业灌溉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177个站1971~2008年主要作物生育期(4~9月)的降水为资料,运用小网格插值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生长季降水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东北地区生长季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倾向率为-8.6 mm/10a),1971~1980年是少雨期,1981~1990年是相对多雨期,1991~2008年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但这种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并不一致,总体表现在降水量相对少的地区稍有增加趋势,而降水量相对大的地区则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结论]由于生长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的地区为东北的主要产粮带,因此,由此引发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李秀芬 李帅 纪瑞鹏 郭春明 姜丽霞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Budget Condi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Recent 50 Years 2013年 Based on the 1961-2010 weather data from 6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using the statistic software and GIS,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budget, including the precipitation,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and water budget in the whole year and the temperature-defined growing seaso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oth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whole year and that of during the temperature-defined growing season from 1961 to 2010 all decreased, while the annual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decreased, but the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during the temperature-defined growing season presented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water resources we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water deficit, especially in the beginning of 21 st . 李秀芬 姜丽霞 王晾晾 李帅基于气候生产潜力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空间优化 被引量:9 2021年 为定量评估黑龙江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明晰大豆增产潜力,优化大豆种植空间。选取黑龙江省1971—2019年6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和对应产量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大豆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辐射、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估算大豆增产潜力。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大豆增产潜力进行分区,引导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空间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值分别为7 121.0,4 677.1和3 074.3 kg·hm^(-2);光合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6.4 kg·hm^(-2)·10a^(-1),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表现为极显著的上升趋势,分别为152.3和102.8 kg·hm^(-2)·10a^(-1);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空间上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高值区集中在松嫩平原东部;气候要素变化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影响不同,气温变化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正效应,辐射和降水变化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影响空间差异显著,辐射变化对平原地区大豆气候生产潜力为负效应,降水变化对对黑龙江省两大平原表现为正效应;根据气候生产潜力将黑龙江省划分为5个种植潜力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西部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的优势和较优潜力区,可适当增加种植规模。 宫丽娟 姜蓝齐 李秀芬 王萍 张志国关键词:大豆 气候生产潜力 气温 降水 近308年来大兴安岭北部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4 2017年 揭示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影响机理,对于维持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准树轮年表反演气象资料与研究区1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组成的1707—2014年气象资料序列,利用Miami模型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兴安岭北部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707年以来,气温、降水、蒸散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均表现极显著增加趋势,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变化率为1.79 kg hm^(-2)a^(-1),20世纪气候倾向率最大为10.14kg hm^(-2)a^(-1),温度气候生产潜力(WT)与降水气候生产潜力(WR)的比值21世纪最大,水热配比状态最好;4种气候生产潜力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但变化一致性较好,主周期均为215—219a;大兴安岭北部W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高值、次高值、低值中心分别在根河、塔河、鄂伦春偏南地区,振幅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W与年气温、降水量、蒸散量正相关显著,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年降水量和蒸散量均增加10 mm,W变化率依次为453.71、74.40、219.01 kg/hm^2,且气温是影响W的主要因子;未来"暖湿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有利,而"冷干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不利,气候生产潜力增加(减少)幅度均为10.9%—21.7%。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区域尺度内研究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提供基础方法,而且对进一步估算森林碳汇、即将实施的碳交易及中国北部边疆生态安全研究和生态功能规划制定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赵慧颖 田宝星 宫丽娟 曲辉辉 季生太 李秀芬 张兴林关键词:森林植被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变化 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雷击火发生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41 2010年 森林火灾是森林植被区最为重要的扰动因子,而雷击火是森林火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兴安岭地区频繁的森林火灾己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沉重压力和巨大威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SPSS统计软件和m atlab等工具,分析了1966-2006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雷击火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上述41年间,该地区共发生森林雷击火560起,6月份是雷击火的高发期,而一天中15,16时又是雷击火的高发时段,且雷击火的发生存在着24 a的显著周期震荡和12 a,2 a的次显著周期震荡。同时,雷击火火场质心呈显著的带状分布,并有向东南偏移的趋势。此项研究可为大兴安岭林区科学有效地开展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 杜春英 李帅 刘丹 李秀芬 于成龙关键词:雷击 森林火灾 寒地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2024年 全面掌握黑龙江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可为进一步挖掘高寒地区大豆生产潜力、实现大豆稳产高产提供参考和依据。基于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1961—202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估算大豆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利用空间插值、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其时空特征,分析辐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黑龙江省大豆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值分别为7533、6444和3515 kg·hm^(-2),时间变化上均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其增幅分别为125.9、182.9和116.1 kg·hm^(-2)·(10 a)-1;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平原高山地低、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与1961—1990年相比,1991—2020年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扩大7.1%,低值区缩小5.1%。大豆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响应明显,气候变暖致使黑龙江省大豆的潜在温度生长期延长。热量资源持续增加,配合相对充足的降水,有效减缓了光能资源下降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负面影响。未来“暖湿型”气候有利于全方位提高黑龙江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 李秀芬 吴双 赵放 朱海霞 朱海霞 姜丽霞 宫丽娟 赵慧颖关键词:高寒地区 气候变化响应 暖湿气候 近50年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玉米增产贡献的研究 被引量:17 2011年 使用黑龙江省1961—2008年22个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玉米主产县的产量资料,确立基准时段,建立气温影响系数,分析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玉米单产增加/减少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近50年来,气候变暖总体上对黑龙江省玉米单产增加趋势有利。以1961—1969年为基准时段,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分别为16.8%、16.0%、20.9%和23.9%;以1970—1983年为基准时段,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分别为3.6%、9.2%和11.2%。 李秀芬 陈莉 姜丽霞关键词:气候变暖 玉米单产 黑龙江省大豆不同生育阶段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12 2020年 干旱是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利用1981-2017年黑龙江省3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土壤水分资料和26个站大豆生育期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2018年发布的气象行业大豆干旱等级中大豆干旱指标,分析黑龙江省5个区域大豆各生育期干旱发生频率、强度和干旱风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黑龙江大豆干旱风险进行评估与分区。结果表明:大豆轻旱发生频率高于重旱和特旱,西区为干旱多发区域,中区次之,其他区域相对少发;中区干旱发生强度最高,西区次之,北区最低,东区、北区和中区大豆三真叶至鼓粒期干旱发生强度高于前期和后期,而西区和南区在大豆鼓粒至成熟期干旱发生强度高于前期;西区干旱风险最高,中区次之,北区最低,大豆开花-结荚期干旱风险最高,播种-出苗期最低,干旱中等以上风险区域集中在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西南部,其他大部地区为次低或低风险区。 宫丽娟 李秀芬 李秀芬 王萍 田宝星 赵慧颖关键词:大豆 干旱 黑龙江省寒地大豆气候适宜度演变特征 被引量:10 2018年 明确寒地大豆生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维持大豆高产稳产、保障国内大豆供给和国际贸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黑龙江省62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运用空间插值、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寒地大豆不同发育阶段气候适宜度的时空特征及周期变化。结果表明:1961—2016年寒地大豆全生育期内的温度适宜度呈增大趋势,增大速率为0.0075/10 a,但年际间波动平稳,热量条件较差的Ⅳ区的增大趋势最明显;日照适宜度呈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0.0089/10 a,年际间波动相对平稳,Ⅱ区的减小趋势最显著;水分适宜度呈不显著的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0.0004/10 a,但年际间波动相对较大,水分条件较差的Ⅱ区波动最为剧烈;综合气候适宜度呈不显著的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0.0004/10 a,在光温水的协同作用下,其年际间波动总体平稳,其时空变化特征与水分适宜度相似。全省平均气候适宜度的主周期为5年;各地区气候适宜度的主周期为5~7年。 李秀芬 李秀芬 李秀芬 王萍 朱海霞 朱海霞关键词:气候适宜度 小波分析 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地产量动态预报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6 2017年 利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农业气象试验站产量资料和发育期资料,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根据历史相邻两年关键气象因子变化引起大豆产量的丰欠指数,建立动态产量预报模型,并在已建立预报模型的基础上,以Visual Basic 6.0为计算机语言开发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动态预报系统。结果表明:经2011-2013年大豆产量动态预报检验,5个代表站81%的大豆预报结果丰欠趋势与实际趋势表现一致,单产预报准确率总体较好,越接近大豆成熟,预报准确率越高;经2016年业务运行,预报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对黑龙江省主产区大豆产量的动态预报。 朱海霞 赵慧颖 李秀芬 纪仰慧 王秋京关键词: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