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轶

作品数:16 被引量:113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卒中
  • 4篇脑梗
  • 3篇动脉狭窄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颅内
  • 3篇脑梗死
  • 3篇脑卒中
  • 3篇梗死
  • 3篇痴呆
  • 2篇动脉
  • 2篇中动脉
  • 2篇缺血性卒中
  • 2篇卒中患者
  • 2篇踝臂指数
  • 2篇颅内动脉
  • 2篇囊性
  • 2篇囊肿
  • 2篇进行性
  • 2篇进行性痴呆

机构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北京市第六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 1篇北京水利医院

作者

  • 16篇李轶
  • 11篇龚浠平
  • 10篇王拥军
  • 5篇董可辉
  • 3篇赵性泉
  • 3篇王国相
  • 2篇陈启东
  • 2篇孙海欣
  • 2篇王春雪
  • 2篇曲辉
  • 2篇李尧
  • 1篇张彤
  • 1篇杨中华
  • 1篇宋新杰
  • 1篇陈胜云
  • 1篇张娟
  • 1篇李菁晶
  • 1篇赵志茹
  • 1篇石玉芝
  • 1篇陈梅梅

传媒

  • 5篇中国卒中杂志
  • 3篇中国医刊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解放军药学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进展型脑卒中的关系被引量:35
2006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及其在脑梗死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分别在发病后第2、7、14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41例完全型卒中、27例进展型卒中患者检测血清hsCRP含量,并选取5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观察并记录病例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①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②进展型卒中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同时期的完全型卒中患者,并发现血清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结论血清hsCRP含量变化是脑梗死患者病变稳定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
李轶龚浠平王拥军
关键词: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进展型
Nasu-Hakola病一例报告被引量:2
2004年
李轶龚浠平王国相
关键词:白质脑病多发囊性骨囊肿早老性痴呆骨发育
通心络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的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的抑制作用。方法分别以二甲基亚砜和丙丁酚作为对照,采用Cu2+诱导的LDL体外氧化模型,观察通心络对ox-LDL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丙丁酚和通心络均可以明显的抑制LDL的氧化,并且存在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结论通心络素可显著抑制ox-LDL的形成。
龚浠平李轶梁德君张娟王拥军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通心络
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后循环梗死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对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后循环梗死的急性期患者68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治疗组(人尿激肽原酶治疗14d)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9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尤瑞克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14d、90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而使用人尿激肽原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人尿激肽原酶可能有助于改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李轶龚浠平陈启东曲辉董可辉
关键词:尤瑞克林脑梗死
缺血性卒中A—S—C—O分型、TOAST分型及CISS分型的信度检验被引量:37
2011年
目的评定缺血性卒中A-S-C-O分型、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及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fication,CISS)的信度检验。方法连续收集我院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100例,由两位研究者对其进行分型,对3种分型分别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本研究A-S-C-O分型的Kappa值为0.504,P<0.01;TOAST分型的Kappa值为0.769,P<0.01;CISS分型的Kappa值为0.710,P<0.01。结论 A-S-C-O分型的一致性中等,TOAST分型及CISS分型的一致性良好。
李晓蕾李菁晶李轶王拥军
关键词:脑梗死TOAST分型信度
卒中“周末效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0年
研究人员在进行入院时间与疾病死亡率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周末入院的患者死亡率高、预后更差的现象,并将其命名为"周末效应"。为了降低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国内外对"周末效应"做了大量研究。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结果,对卒中"周末效应"的研究现状、可能机制及防治进行综述。
徐莹鑫王春雪陈立云李轶石玉芝
关键词:周末效应卒中急救医疗服务死亡率
缺血性卒中患者踝臂指数与颅内动脉狭窄数量的关系
2011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狭窄支数的相关性。方法测量314例行脑血管造影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ABI值,并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ABI异常、年龄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数量有关。ABI值与患者具备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缺血性卒中史)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两者之间存在线性趋势(χ2=36.35,P〈0.001)。ABI值与狭窄血管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两者之间存在线性趋势。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值与颅内动脉狭窄数量具有相关性。
李轶孙海欣董可辉王拥军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踝臂指数颅内动脉狭窄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预后量表的有效性检验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调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患者的近期预后,验证CVT预后量表的有效性。方法在单中心观察性研究中,连续性入选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CV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病例报告表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症状和体征,诊断方法,血栓的部位等。患者在住院后72 h内完成颅脑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I)。评定者依据影像学结果结合基线情况(住院当时症状体征)并完成CVT预后量表评价。随访在患者出院前1 d完成。结局通过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mRS≤2分定义为神经功能结局良好。计算CV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来验证CVT预后量表的有效性。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G)分析量表预测的准确性。结果 168名住院CVT患者纳入研究。165名患者在发病17 d(8~45 d)完成量表评价。随访时,130名患者(78.8%)预后良好(mRS≤2),CVT预后评分选择≥3分为分界点,量表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7~0.82],0.38(95%CI0.22~0.55)和0.56(95%CI 0.45~0.68,P>0.05);当选择≥4分为分界点时,敏感性、特异性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5%CI 0.78~0.91),特异性0.35(95%CI 0.19~0.51)和0.60(95%CI0.49~0.71,P=0.074>0.05)。结论 CVT患者出院时预后相对良好,仍有部分患者预后不良(21.2%)。在本研究中,CVT预后量表准确性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前瞻性验证。
郑华光赵志茹李轶陈启东张彤陈胜云曲辉刘丽萍杨中华王伊龙王春雪董可辉赵性泉王拥军
关键词:预后
TCD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被引量:20
2005年
目的探讨脑血流速度变化与大脑中动脉病变后侧支循环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血管造影(DSA)确诊的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病人,计算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得的病侧大脑前动脉(dACA)与健侧大脑中动脉(nMCA)的峰值流速(Vp)比值及双侧大脑后动脉流速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上述指标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的dVACA/nVMCA(1.117±0.29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801±0.147),P=0.027;病例组dVPCA/nVPCA(1.097±0.322)与正常组(1.022±0.2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DSA证实有大脑后动脉代偿供血的17例病人(1.353±0.442)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率和dVACA/nVMCA是预测MCA病变后ACA参与代偿的2个独立的相关因素。结论TCD提供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部分反映MCA病变后的侧支循环情况。
李轶龚浠平李尧陈梅梅王拥军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狭窄单侧动脉流速双侧大脑
磁共振弥散加权像检查纹状体内囊梗死后失语的回顾性分析
2006年
目的:分析纹状体内囊梗死急性期失语与非失语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检查结果差异,观察不同失语类型患者皮质病灶部位。方法:①于2003-06/2005-10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发病24h之内的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152例。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拟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在发病48h内接受了常规核磁共振,核磁弥散像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检查项目知情同意。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者78例,其中38例患者在灌注核磁上出现了纹状体内囊梗死灶,以38例中纹状体内囊梗死病灶位于优势半球左半球,且均为右利手的患者21例为观察对象,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56±11)岁。②所有观察对象在卒中发病4d内使用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进行失语的评估。采用MRI诊断仪(西门子trio3.0T)对患者进行T1,T2,弥散及灌注成像扫描,以及动脉磁共振成像扫描。③计数结果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纳入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78例,38例患者出现纹状体内囊梗死灶,38例中纹状体内囊梗死病灶位于优势半球左半球,且为右利手的21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磁共振弥散回权像检查结果:9例(42%)左侧纹状体内囊梗死的失语患者除纹状体内囊梗死外均存在同侧皮质的缺血病灶,而另外12例无失语的患者中仅3例(21%)出现了纹状体内囊梗死以外的皮质病灶,两者差异明显(P=0.001);其余9例无失语的患者在弥散核磁像仅发现了左侧半球的纹状体内囊梗死。②常规MRI检测结果:未发现失语患者的急性期皮质损害病灶。③磁共振弥散加权像所示皮质病灶部位与失语类型的关系:3例完全性失语患者均出现了颞叶后部的损害,2例出现了额叶前部和顶叶下部的病灶。4例运动性失语的患者中3例出现了岛叶或额叶的病灶,2例出现了顶叶或颞叶的病灶。2例感觉性失语的患者均出现了顶�
李轶龚浠平王拥军
关键词:失语脑梗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