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雪梅

作品数:35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血性
  • 8篇血管
  • 7篇缺血
  • 7篇磁共振
  • 6篇超声
  • 6篇磁共振引导
  • 5篇血管病
  • 5篇脑血
  • 5篇脑血管
  • 5篇脑血管病
  • 4篇震颤
  • 4篇缺血性脑血管
  • 4篇缺血性脑血管...
  • 3篇血管内治疗
  • 3篇血压
  • 3篇神经系
  • 3篇神经系统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特发性

机构

  • 3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航天医学工程...
  • 2篇武警总医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青岛医学院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32篇李雪梅
  • 6篇潘隆盛
  • 6篇蒲传强
  • 6篇娄昕
  • 6篇宗睿
  • 4篇李正军
  • 4篇田成林
  • 3篇何荆贵
  • 3篇李宝民
  • 3篇赵珺燕
  • 3篇余新光
  • 3篇郭梅
  • 3篇李生
  • 2篇凌至培
  • 2篇于慧玲
  • 2篇马林
  • 2篇任维
  • 2篇贾军红
  • 2篇曹向宇
  • 2篇王曙霞

传媒

  • 4篇解放军医学杂...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现代消化及介...
  • 2篇人民军医
  • 2篇药学实践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新消化病学杂...
  • 1篇生活与健康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老年保健...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2008年全...
  • 1篇天坛国际脑血...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08
  • 6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治疗帕金森病震颤的初步观察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观察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简称磁波刀)治疗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TDP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TDPD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磁波刀行主要症状侧的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分,以评价对震颤症状的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中,7例采用磁波刀行左侧Vim毁损术、3例行右侧Vim毁损术。10例患者给予超声波能量次数为(10.4±2.6)次;初始治疗能量范围为849~2823 J,最终能量范围6737~20096 J,最高治疗温度为(56.7±1.7)℃。患者进入治疗室至出治疗室耗时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0.0(13.0,182.5)min,从首次到末次给予超声能量的耗时为(62.3±25.4)min。患者术后头颅MRI显示,在治疗侧Vim区域可见直径约5 mm的消融斑。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的时间窗内完成随访。术后3个月与术前基线比较,CRST总分、CRST A部分评分、B部分评分、C部分评分、治疗侧上肢及治疗侧下肢震颤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术后1个月比较,以上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出现头皮、唇部或舌尖麻木5例、肌力下降2例、平衡障碍2例;至末次随访,3例麻木缓解,2例改善,2例肌力恢复,2例平衡功能恢复,但1例疾病进展(出现步态障碍)。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应用磁波刀治疗TDPD患者的震颤症状,其短期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宗睿李雪梅何建风张德康余新光凌至培赵珺燕马林娄昕潘隆盛
关键词:帕金森病震颤丘脑腹中间核
PYK2在海人酸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海人酸癫痫大鼠海马内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中PYK2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建立海人酸大鼠癫痫模型,大鼠癫痫发作后8、24、72h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海马内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况,以及海马神经元和活化后小胶质细胞中PYK2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癫痫大鼠中PYK2的表达在癫痫发作8h后急剧下降,并随时间推移继续下降。癫痫发作24h后,海马中出现大量呈阿米巴形状、强烈表达活化型PYK2的活化型小胶质细胞;癫痫后72h,海马中出现大量有活化型PYK2强表达的“杆”状活化型小胶质细胞。结论癫痫可致海马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PYK2表达变化;小胶质细胞中活化型PYK2的表达可能与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李雪梅贾军红任维
关键词:癫痫海马神经元小神经胶质细胞PYK2
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血管内治疗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的发病特点和诊断已逐渐被认识。而采用经血管内溶栓方法也成为临床治疗的主要选择之一。但对于合并颅内出血的脑静脉窦血栓的处理,无疑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难度。我科在近10年中收治17例,获良好效果,报告如下。选择...
李宝民李生曹向宇王君李雪梅郭梅
关键词:溶栓治疗临床疗效
D-聚甘酯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单次口服D-聚甘酯片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9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按拉丁方随机分组,依次分别口服400mg,500mg,600mg3个剂量的D-聚甘酯片。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据随行测定的aPTT-血浆浓度标准曲线,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依据aPTT结果计算D-聚甘酯血浆浓度,在0.05~10mg·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7);最低检测浓度为0.05mg·L-1,回收率在91.48%~105.67%之间,日内日间变异小于13%。受试者分别口服D-聚甘酯片400mg,500mg,600mg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级吸收、一级消除、二房室模型,各剂量组药代动力学参数α,β,κa,tmax,t1/2α,t1/2β,C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0-∞,AUC0-t,Cmax随剂量增加显著增加。各剂量组归一化AUC0-t/dose与Cmaz/do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9名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D-聚甘酯片400mg,500mg,600mg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在此剂量范围内体内过程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
王睿方翼李雪梅王中孝耿美玉李桂玲辛现良戚欣管华诗秦筱梅陈升杰王乃东
关键词: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
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5
2004年
李宝民李生曹向宇王君李雪梅郭梅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脑静脉窦血栓脑静脉血栓出血性梗死静脉内
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点与血管内治疗
作者考察了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点与血管内治疗方案,总结分析了静脉系统的血管闭塞引发的病理改变,并提出了在抗凝治疗中应严格监测出凝血指标的建议.
李宝民李生黄旭生郭梅李雪梅余新光蒲传强
关键词:脑静脉血栓影像学诊断
文献传递
盐酸美金刚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的回顾性研究
2018年
目的探讨盐酸美金刚(简称"美金刚")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对2016年6月至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干部诊疗科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其是否规律服用美金刚,分为美金刚组和非美金刚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随访时间及神经认知功能评分进行统计,神经认知功能评分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BMI、随访时间均无明显差异。初诊时,美金刚组MoCA评分(19.19±3.23),非美金刚组评分(18.47±3.03),P=0.651;2周时,美金刚组(21.06±2.62),非美金刚组(19.19±2.87),P=0.038;4周时,美金刚组(23.50±2.00),非美金刚组(21.30±2.16),P=0.002;末次随访时,美金刚组(24.69±2.09),非美金刚组(23.22±2.08),P=0.031。结论美金刚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
杨世畅何荆贵周素月李雪梅
关键词:盐酸美金刚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PDCA循环在门诊护理服务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2019年
目的:对PDCA循环在门诊护理服务之中的效用以及价值进行探究分析。方法:我院自2016年12月始实施PDCA循环,为期2年,对实施PDCA循环前后的各项门诊护理措施的抽检合格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包括着装礼仪、就诊指导、健康教育、清洁消毒、便民设施抽检合格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等均显著高于实施PDCA循环前,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护理服务之中实施PDCA循环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卢文婷李雪梅
关键词:门诊护理PDCA循环护理质量
挂号室退号原因分析及管理
2019年
目的:调查门诊退号量及退号原因,采用人工干预方法减少退号的发生从而减少当前紧缺的医疗资源的浪费。方法:统计2018年1月1日-4月30日和采用人工干预后的2018年9月1日-12月31日退号量比较并记录。结果:进行采取相关措施后,退号率总体下降。结论:针对影响退号的因素进行改进管理后效果显著,既减少了退号提高挂号质量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胡海燕崔希敏李雪梅
糖尿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时程关系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研究有糖尿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人群中,糖尿病发生与ICVD发生的时程关系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0-1999年318例首次ICVD发生之前或当时确诊糖尿病的患者,确定糖尿病病程,即确诊糖尿病至首次ICVD发生的时间间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糖尿病病程长短的因素。结果 糖尿病病程范围0-40年,平均(6.90±6.53)年,中位数5年。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确诊糖尿病年龄增长、吸烟、高血压、高血脂使糖尿病病程缩短;军人的糖尿病病程比农民长。 结论 不同患者确诊糖尿病至首次ICVD发生的时间间隔差异较大,半数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5年内首次发生ICVD,糖尿病与高血压、吸烟和高血脂在导致ICVD的过程中具有累积效应。
田成林蒲传强李雪梅李正军
关键词: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时程影响因素并发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