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松

作品数:35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哲学宗教
  • 4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主义
  • 8篇道德
  • 8篇伦理
  • 6篇元伦理
  • 6篇马克思主义
  • 5篇元伦理学
  • 5篇伦理学
  • 3篇道德动机
  • 3篇直觉主义
  • 3篇唯物
  • 3篇唯物主义
  • 3篇西方元伦理学
  • 3篇理学
  • 3篇历史唯物主义
  • 2篇动机
  • 2篇语言
  • 2篇语言分析
  • 2篇实在论
  • 2篇内在主义
  • 2篇还原论

机构

  • 33篇厦门大学

作者

  • 33篇杨松
  • 5篇徐梦秋
  • 1篇韦庭学

传媒

  • 3篇厦门大学学报...
  • 3篇道德与文明
  • 3篇世界哲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哲学动态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哲学研究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文史哲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新疆社会科学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事实”何以推出“价值”被引量:2
2018年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从事各种生产实践活动,以获得劳动产品,并且在消费过程中,通过正负面的体验来确认该产品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得出该产品以及生产该种产品的技术手段、生产结合方式有无价值的结论,而关于事物、行为"是什么"的事实认知则是人们在创造价值物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获得的。随着实践过程的不断重复,人们逐步认识到:具有某些事实性特征的事物或者行为是具有价值的,并通过语言形式表现为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的直接推导。
杨松
“‘应该’蕴含‘能够’”(OIC)原则与义务被引量:5
2014年
OIC原则指出,一个行为如果是人们的义务,那么该行为就是人们能够完成的。相应地也可以说,当一个行为是人们不能够完成的,那么它就不是人们的义务。根据该原则,"义务"应该在关于人们"能够"做的行为的考察中诞生,而不是根据"美德"来制定。实际上,"美德"并不先于在OIC原则支配下的"义务"而产生,反而是在人们履行"义务"并进而对行为予以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根据OIC原则,当当事人"不能够"时,原义务就已然终止,这时需要根据人们是否过失或者故意导致"不能够"的发生来确定当事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并且以当前人们"能够"做的事情为基础确定新的义务。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确实认可并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操作,那么这恰恰也证明OIC原则是可接受的。
杨松
关键词:美德
哈贝马斯对西方元伦理学的批评、纠偏与误解
2011年
哈贝马斯认为,直觉主义混淆了"真实性"和"正当性"两种不同的有效性要求,情感主义和规定主义从个体独白的角度研究规范性陈述,它们都会导致道德上的怀疑主义。为了克服西方元伦理学这三个流派的缺陷,哈贝马斯一方面提出规范性陈述具有"类似真理性"的主张,另一方面通过在商谈中引入"普遍化原则",说明规范陈述的非任意性和主体间性。尽管哈贝马斯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也对西方元伦理学存在一定的误解,需要予以澄清。
杨松
关键词:哈贝马斯西方元伦理学怀疑主义误解
斯蒂文森的伦理分歧理论
2010年
斯蒂文森揭示了语言的两种用法:描述事实性的信念、表达某种动态性的意义。伦理语言的典型特征就在于其动态性的意义是对情感的表达和引导,所以伦理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情感态度的分歧。为了解决伦理分歧,既要通过理性的方法来澄清信念,又要借助非理性的劝导法。后者尤为重要,它通过促成双方态度的一致来达到伦理上的一致。
杨松徐梦秋
关键词:情感意义劝导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规范性与阶级利益——兼及马克思主义的正义问题
2024年
马克思主义关于“正义”“公平”等的论述既具有描述性特征,也具有规范性特征。当在描述性语境中阐述其道德观念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说明道德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道德的阶级性、道德与阶级利益的关系等内容。而在规范性语境中,他们也确实对资本主义作出了道德评价,认为其是不正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来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对无产阶级的迫害。通过对历史的科学研究,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无产阶级道德观比资产阶级道德观更为合理。他们比较各阶级道德观之合理性的标准不在历史之外,而是由历史本身来提供的,即何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实现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何者就具有合理性。
杨松杨璠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利益历史必然性
“开放性问题”论证:反驳与辩护——当代西方元伦理学的走向被引量:3
2011年
20世纪初,直觉主义者摩尔以"开放性问题"的论证来反对自然主义用自然性质给"善"下定义,主张"善"只能靠直觉去把握。但因为"直觉"难以言明,所以不能彻底驳倒自然主义。其后的非认知主义者黑尔通过揭示道德语言的用法,强调评价功能是道德语言的特殊性,为"开放性问题"的论证提供新辩护。作为应对,自然主义者既通过"性质综合同一性定义"的理论继续反驳该论证,又揭示了非道德语词也可能具有的评价功能,回应了非认知主义的批评,以新自然主义的方式再度复兴。在关于"开放性问题"论证的长期争论过程中,西方元伦理学的各流派此起彼伏,纷至沓来,形成了西方元伦理学百家争鸣的局面。全面把握上述论争和走向,对于国内元伦理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徐梦秋杨松
关键词:西方元伦理学自然主义直觉主义
伦理自然主义非还原论思想探析
2010年
伦理自然主义非还原论是一种承认道德性质、道德事实真实存在的道德实在论。它反对将道德性质、道德事实还原为自然性质、自然事实,也反对将道德语言重新定义为自然语言。它不是摩尔在《伦理学原理》中批评的那种自然主义,是异于直觉主义和自然主义还原论的特殊理论。
杨松
关键词:直觉主义
道德动机的来源——当代休谟主义与康德主义的争论被引量:2
2020年
当代休谟主义者试图用工具原则说明道德动机的来源,即如果人们有欲望φ,并且相信通过做道德行为Ψ能实现φ,那么就会有做Ψ的动机。康德主义者继承康德的基本主张,反对人们的道德动机是为了满足某种源自自然的欲望,认为服从道德的意志源自对实践理性规定的法则的服从,而对实践法则的服从经科斯嘎德改造之后,最终又是源于对实践生活和道德行为价值的认知。当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解释道德动机来源的时候,休谟主义更加占据优势。不过康德主义者对自己的理论其实亦不断在做出改良,把韦勒曼的自治主义与科斯嘎德的认知性主张相结合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表明,我们最好放弃在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之间做二选一的选择题,因为前者描述了普通人道德动机的来源,后者则告诉我们理性人的道德动机应该如何产生。
杨松
关键词:道德动机康德主义自治
西方元伦理学百年:主题与争论被引量:2
2014年
早期西方元伦理学遵循语言分析的路径,致力于探索道德语言的语义和逻辑特征,对价值判断(特别是道德判断)的内容和形式作出了非常全面的分析,并发展了直觉主义、情感主义、规定主义和描述主义这四个主要流派。在其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除了继续丰富完善原有的成果之外,西方元伦理学家日益关注道德性质、道德事实的本体论地位和道德认知的问题,逐渐形成道德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两个流派。在这百余年间,西方元伦理学家始终以"事实—价值"问题为核心,不断拓宽研究视角,各个流派在争鸣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从而使得西方元伦理学越来越富有生机和活力。
杨松
关键词:西方元伦理学直觉主义情感主义规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否从“事实”推出“价值”——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成果、缺陷与启示被引量:4
2012年
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就"马克思主义是否从‘事实’推出‘价值’"的问题得出了以伍德为代表的肯定论、以胡萨米为代表的否定论和以伊斯顿为代表的超越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分专注于语言分析而较少研究历史现实、缺乏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取得的各种成果,为我们解决"事实—价值"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其理论失误则表明,仅仅用语言分析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存在方法论上的重大疏漏。
杨松
关键词:语言分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