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磊

作品数:19 被引量:137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体层摄影
  • 4篇体层摄影术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下肢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2篇心电
  • 2篇心电门控
  • 2篇血管成像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数字减影
  • 2篇数字减影血管...
  • 2篇缺血
  • 2篇下肢动脉
  • 2篇下肢静脉

机构

  • 16篇北京世纪坛医...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九...

作者

  • 17篇杨磊
  • 9篇段永利
  • 8篇温廷国
  • 7篇王仁贵
  • 6篇孙小丽
  • 6篇赵君
  • 4篇傅岩
  • 3篇陈孝柏
  • 2篇傅岩
  • 2篇李海磊
  • 2篇袁颖
  • 2篇张福先
  • 2篇董健
  • 2篇温静
  • 1篇孙莹
  • 1篇王俊
  • 1篇尹金淑
  • 1篇杨永革
  • 1篇魏海亮
  • 1篇王佳

传媒

  • 4篇CT理论与应...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冠状动脉CTA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中诊断价值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行冠脉CTA确诊的CPF共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范围53~71岁,平均年龄62岁,心率61~73次/min,所有患者均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成像,所得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观察CPF。结果:13例确诊为CPF的患者中,单侧冠状动脉供血7例,双侧冠状动脉同时供血6例,其中左前降支近段为主要供血动脉共8例(61.5%)。所有CPF均于心表面观察到不规则高密度迂曲扩张血管团,表现为"团簇状"改变,13例可见畸形血管团,7例肺动脉可见"喷射征",6例可见肺动脉内"烟雾征"。5例供血动脉可见动脉瘤形成。9例供血冠状动脉呈轻-中度狭窄,且均位于畸形血管开口近端。结论:冠脉CTA可准确检出CPF,迂曲扩张的团"簇状"血管团和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口"喷射征"是CPF的典型征象。
董健杨磊颜煖温静张春燕陈孝柏温廷国王仁贵
关键词:冠状动脉肺动脉冠脉CTA
电离室中心-X射线线束偏移距离对多排CTDI_(100)辐射剂量测定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索多排CT的X射线束平面与电离室中心刻度偏移距离(offset distance,Do)对辐射剂量指数(CTDI100)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满足IEC标准的头部体模(T6M164)和长杆电离室,测量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在轴扫条件下不同偏移距离时的CTDI100值。结果当偏移距离在1cm时,误差在0%~5%范围内;当偏移距离为3 cm,误差在5%~15%范围内;当偏移距离在5 cm时,误差在25%~75%范围内。结论 CTDI100测量结果对Do值敏感度较高,测量者在测量时应保证线束应与电离室中心刻度无偏离;在半影区内辐射剂量不容忽视,散射线束使得周围4点位的测量值较中心点发散,床对测量结果影响表现为中心点外的4个点位的CTDI100空间对称性降低。
郑海亮冯树理王仁贵段永利杨磊傅岩赵君
关键词:多排CTCT剂量指数
小肠粪便征的MSCT征象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小肠粪便征(SBFS)的MSCT表现,提高对该征象的认识。方法搜集27例SBF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腹MSCT平扫,其中9例同时行MSCT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结合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SBFS的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 27例SBFS患者中,18例(66.7%)伴有肠梗阻,9例(33.3%)无肠梗阻。SBFS的主要MSCT表现:含有气泡的混杂密度斑驳影,长条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以不规则形(74.1%)多见,边界清或不清,无包壳结构,大部分单发(70.4%),亦可多发(29.6%),增强后SBFS无强化。结论 SBFS具有特征性的MSCT表现,全腹扫描、MPR及合适的窗宽、窗位有助于该征象的检出,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孙小丽温廷国杨磊段永利王仁贵
关键词:小肠梗阻
不同级别迭代重建技术在肝脏CT扫描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评价肝脏CT扫描中不同级别的迭代重建技术(iDose)对图像质量和噪声的影响,探讨获得最佳图像质量、最低噪声的迭代重建级别。方法应用256层CT(Brilliance iCT)对30例患者行肝脏CT扫描。分别采用传统滤过反投影法(FBP)和1~7级迭代重建技术(iDose1~iDose7)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比较不同重建图像在肝脏同一层面的SNR和CN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由2名影像学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以4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iDose1~iDose7图像的SNR及CNR均高于FBP图像,且CNR随迭代重建级别升高而呈线性升高。iDose2、iDose3、iDose4的SNR值及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Dose3、iDose4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二者图像评分最优。结论在肝脏CT扫描中,与常规重建算法FBP比较,采用迭代重建技术(iDose1~iDose7)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降低图像噪声;本组条件下,iDose3、iDose4可以获得最佳图像质量。
赵君孙小丽王仁贵温廷国杨磊段永利傅岩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肝脏图像后处理图像质量
256层螺旋CT大范围心电门控扫描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大范围心电门控扫描胸腹部血管联合成像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评价。方法 :对34例因胸痛就诊的患者用256层螺旋CT行大范围心电门控扫描检查,检查完成后,进行冠状动脉图像重建,并与常规CT冠脉扫描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行大范围心电门控扫描检查组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9.7%(456/508),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的为95.5%(485/508),常规冠状动脉扫描组中,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9.8%(460/512),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的为96.3%(489/512)。两组的图像优良率无明显差异(χ2=1.072,P=0.192)。结论 :256层螺旋CT大范围心电门控扫描能够满足冠状动脉成像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磊温廷国段永利赵君傅岩袁颖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血管造影术
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隐匿性骨折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9
2010年
李春海杨磊温廷国
关键词:隐匿性骨折多平面重建
胸腔入口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胸腔入口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胸腔入口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原发于胸腔入口区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颈部结节性甲状腺肿经胸腔入口延伸于胸内32例。34例中,共检出病变结节63个,单个结节8例(25%),2个以上多发结节26例(75%)。63个结节中,有42个结节向下延伸进入胸腔,其中右侧20个,左侧22个。引起气管不同程度地狭窄者25例,血管受压移位29例,食道受压移位者5例,无1例周围组织受侵犯。结论:螺旋CT对胸腔入口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能清楚地显示胸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
王崇稳陈孝柏杨磊蒋丽华
关键词:甲状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体外循环系统下加压灌注改善模型猪下肢血运被引量:3
2018年
背景:课题组前期应用体外循环系统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对离体断肢进行灌注保存,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达到了延长体外断肢寄养时间的目的。目的:研究体外循环系统下加压灌注疗法对改善缺血下肢血运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巴马小型猪18只,随机分为3组(n=6)。A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缺血处理;B、C两组通过结扎右后肢股动脉建立下肢缺血模型;缺血4周后,C组进行加压灌注疗法,1 h/(次·d)。1周后应用数字化X光机行右后肢股动脉造影,观察各组股动脉形态及远端侧支循环变化;取各组右后肢胫前肌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测定毛细血管密度;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与结论:(1)与B组相比,C组右后肢股动脉造影直径明显增加,远端侧支循环明显丰富;(2)C组毛细血管密度较B组明显增加(P<0.05),但A、C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Western blot法显示,与A组相比,B、C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量均显著升高(P<0.05),但以C组为最高(P<0.05);(4)ELISA法检测发现,与A组相比,B、C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C组最高(P<0.05);(5)可见,体外循环系统下加压灌注疗法可以明显改善缺血下肢血运,可能为临床治疗下肢缺血提供新选择。
杨磊高磊王雷左有为刘燕玲王江宁
关键词:下肢缺血缺血模型加压灌注血管造影毛细血管密度
肺栓塞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探讨肺栓塞(PE)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怀疑PE行肺动脉造影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PE患者164例和疑似PE患者177例,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经肺动脉CTA检查诊断PE患者阳性率为48.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静脉血栓、恶性肿瘤、肺动脉高压、1个月内有手术病史、胸闷、气短、高血压是PE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60岁、卧床未>5 d是PE患者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PE发病率逐年上升,应对PE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早干预。
张捷张杜超杨磊邓会刘萍萍
关键词:肺栓塞肺动脉高压下肢静脉血栓
鼻腔黏膜接触区与头痛关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通过对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探讨鼻腔黏膜接触区与头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患者术前、术后6、18、24个月的头痛强度、头痛频率、持续时间、总时间的差异。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秩和检验。结果鼻内镜术后6、18、24个月头痛强度(以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表示)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分别为1.50[0;4.00]、2.00[0;5.00]、3.25[0;5.75]分,分别较术前的6.00[5.25;8.25]分明显减轻(Z值分别为-4.913、-4.070、-3.095,P值均〈0.01);鼻内镜术后6、18、24个月头痛总时间分别为0.07[0;3.50]、0.26[0;7.77]、1.04[0;/7.15]h,分别较术前的25.20[4.00;186.00]h明显缩短(Z值分别为-4.368、-3.652、-2.500,P值均〈0.05)。结论鼻腔黏膜接触是难治性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鼻内镜下纠正解剖异常可缓解头痛,但头痛机制复杂,鼻腔黏膜接触不是难治性头痛的惟一病因。术后应长期随访以观察远期疗效。
王佳尹金淑李健东杨磊段永利
关键词:头痛鼻疾病鼻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