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雪强

作品数:107 被引量:33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3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9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6篇动脉
  • 32篇颈动脉
  • 30篇血管
  • 24篇静脉
  • 23篇动脉狭窄
  • 23篇手术
  • 22篇内膜
  • 21篇动脉内
  • 20篇动脉内膜
  • 20篇颈动脉内
  • 20篇颈动脉内膜
  • 20篇颈动脉狭窄
  • 16篇下肢
  • 15篇动脉内膜切除...
  • 15篇切除
  • 15篇切除术
  • 15篇膜切除术
  • 15篇内膜切除
  • 15篇内膜切除术
  • 11篇血管瘤

机构

  • 102篇中日友好医院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北京大学中日...
  • 2篇中日友好临床...
  • 2篇北京中日友好...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卫生部
  • 1篇连云港市第一...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106篇樊雪强
  • 94篇刘鹏
  • 92篇叶志东
  • 36篇陈洁
  • 29篇王非
  • 27篇林凡
  • 24篇杨煜光
  • 20篇刘江涛
  • 18篇郑夏
  • 17篇钱松屹
  • 17篇马博
  • 14篇张建彬
  • 13篇王凤林
  • 12篇辛育龄
  • 11篇曹德生
  • 10篇甄雅楠
  • 8篇徐荣伟
  • 6篇温见燕
  • 5篇任师颜
  • 5篇蔡朋朋

传媒

  • 15篇中华普通外科...
  • 12篇中日友好医院...
  • 9篇中国血管外科...
  • 6篇第八届全国血...
  • 5篇第一届北京全...
  • 4篇中华血管外科...
  • 3篇心肺血管病杂...
  • 3篇血管与腔内血...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老年医学与保...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2篇2013年第...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11篇2016
  • 5篇2015
  • 13篇2014
  • 10篇2013
  • 9篇2012
  • 2篇2011
  • 1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隐静脉剥脱联合透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170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总结剥脱联合透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要点、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2-01至2013-07-31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3170例下肢静脉曲张(4675条患肢)病人临床资料,均采用大隐静脉剥脱联合透光旋切术治疗,术后对病人进行随访,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单侧患肢(62.0±14.0)min,双侧(97.0±22.0)min。平均住院时间(5.1±1.6)d。围术期死亡2例,围手术期病死率0.06%。术后2747例(3890条患肢)病人获得随访,随访率86.7%。随访6-9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7.5个月。术后1年以上病人2697例(3548条患肢),2265例(2877条患肢)获得随访。复发133例,复发率为4.9%。结论大隐静脉剥脱联合透光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创伤小、操作简便、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
钱松屹刘鹏叶志东王非林凡杨煜光刘江涛樊雪强甄亚楠王凤林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大隐静脉剥脱术透光旋切术
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再干预治疗疗效分析
2014年
目的 探讨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再次干预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月20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变特征及再次干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和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14例,急性下肢缺血3例,静息痛3例.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中位数0.43 (0~0.72),间歇性跛行距离(238.50±76.80)m.20例患者中65% (13/20)合并2型糖尿病,45%合并高血压(9/20),25%合并高脂血症(5/20).70% (14/20)为TASCII C/D级病变.再次干预治疗的方法分别为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4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stent,PTA+S)9例、大隐静脉/人工血管旁路术(bypass)3例、斑块旋切治疗(SilverHawk)4例.随访患者14例,平均随访6m (2~18 m).围手术期未出现死亡、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无截肢发生.术后ABI中位数0.69 (0.5~0.85),与术前AB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跛行距离(835.00±217.80)m,(P<0.01),术后6m随访时,42.86%患者(6/14)再次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再次干预治疗可以在近期明显改善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下肢缺血症状,但仍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
樊雪强叶志东刘鹏陈洁郑夏甄雅楠马博刘江涛杨煜光钱松屹王非林凡任师颜
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踝肱指数
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冠状动脉并存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联合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1年1月至2012年9月我科施行的CABG和CEA同期手术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54~80岁,平均(67±12)岁。患者术前经选择性冠状动脉和双侧颈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其中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6例,3支血管病变15例,2支血管病变10例。术式先行CEA再行CABG者30例,1例患者先行CABG再行CEA。CABG于非体外循环下施行者24例,7例于体外循环下施行。CEA全部为单侧,术中均使用颈动脉转流管,并采用人工血管补片成形颈动脉切口。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围术期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右侧股一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随访6~84个月,本组中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CABG联合CEA处理冠状动脉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安全、有效,可有效预防围术期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钱松屹刘鹏叶志东任师颜王非林凡杨煜光樊雪强甄雅楠王凤林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术期并发症
同期血运重建治疗颈动脉与冠状动脉并存重度狭窄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分析颈动脉及冠状动脉并存重度狭窄患者接受同期血运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中日友好医院12例颈动脉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资料,其中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64.5±5.9)岁.统计患者的基本特征、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30 d健康调查情况.依据颈动脉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手术组和支架组,应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和SF-36量表比较2组患者的基础病情和术后30 d时健康情况,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呼吸机时间、术后引流及输血量等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共接受了30条冠状动脉血管重建,8例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5例次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1例患者同时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右侧CEA和左侧CAS.术后30 d内出现小卒中2例(16.7%),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1例(8.3%),胸部切口感染1例.术后11例(91.7%)患者接受成分输血.无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36.5±25.3)d,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为(37.5±31.2)h,术后心包及纵隔引流量为(347.92±105.69)ml,术后输注浓缩红细胞4.3U.颈动脉手术组和支架组患者查尔森指数分别为(5.57±1.51)和(4.25±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0,P>0.05);SF-36量表结果分别为(3.63±1.76)和(5.44±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5).2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呼吸机应用时间、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费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同期血运重建治疗颈动脉及冠状动脉并存重度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满意,颈动脉手术组和支架组的临床效果相似.
樊雪强刘鹏叶志东陈洁马博朱爽甄雅楠郑夏王非林凡杨煜光钱松屹任师颜王凤林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变化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中的数量与分布,为临床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8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的斑块,采用Movat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斑块中VSMCs,镜下分别统计VSMCs平均积分吸光度值(MA)、单位面积的MA和纤维帽厚度。结果无症状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为87.5%和12.5%(P<0.001);症状组为25.0%和75.0%(P<0.001)。VSMCs在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中的MA值分别为1 650±58和1 343±54(P<0.001);在稳定和不稳定性斑块中分别为1 506±59和1 312±58(P<0.05)。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中VSMCs分布单位面积的MA分别为:基底部1 664±73(MA/mm^2)、1 112±69(MA/mm^2)(P<0.001);肩部1 697±76(MA/mm^2)、1 412±81(MA/mm^2)(P<0.05);纤维帽1 620±65(MA/mm^2)、1 321±66(MA/mm^2)(P<0.01)。随着纤维帽的增厚,VSMCs的单位面积的MA也随之增加,呈正相关性(P<0.001)。结论症状组和不稳定性斑块中VSMCs的数量、密度均少于无症状组和稳定斑块。纤维帽的厚度与VSMCs的密度呈正相关性。
崔艺耀吕晓烁刘鹏潘琳樊雪强叶志东温见燕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卒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防治探讨
<正>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是指脑血管重建术后出现的脑血流量和脑灌注较术前明显增加而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临床表现包括额颞部和眼眶周围的搏动性头痛、眼痛及颜面部疼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脑水肿、癫痫、神经功能损害、脑出血或蛛网膜...
叶志东陈洁樊雪强郑夏刘鹏
文献传递
介入栓塞联合电化学疗法治疗高流量血管畸形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对比介入栓塞联合电化学治疗与单纯电化学治疗高流量血管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995~2007年共收治高流量血管畸形患者152例,其中1995~2002年应用电化学治疗高流量血管畸形109例;2002年~2007年,应用介入栓塞联合电化学疗法治疗高流量血管畸形患者43例。结果:随访0.5年~1年,参考WHO制订肿瘤的疗效评定标准:单纯电化学治疗组有效率为61.5%(67/109),介入栓塞联合电化学治疗组有效率为79.1%(34/43),2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介入栓塞联合电化学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高流量血管畸形的有效率,临床疗效较单纯电化学治疗好。
樊雪强刘鹏叶志东刘江涛辛育龄
关键词:介入栓塞电化学治疗
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处理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血栓形成是导致人工血管内瘘失功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目的是评估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后取栓治疗的远期效果,总结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6年11月因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在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1例患者,总结其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取栓治疗后的初级通畅情况及次级通畅情况,利用Cox模型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的平均随访时间是为32.3个月,取栓治疗后的1年初级通畅率为54.9%,1年次级通畅率为94.1%,2年初级通畅率为36.1%,2年次级通畅率为72.2%。关于初级通畅情况的多因素分析中,第一次取栓治疗时行球囊扩张治疗为保护性因素(HR=0.361,95% CI 0.135~0.968,P=0.043)。关于次级通畅情况的多因素分析中,男性为危险因素(HR=3.008,95% CI 1.010~9.032,P=0.049)。结论取栓及相应的介入治疗是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有效处理手段,具有良好的长期通畅率。
马博李金勇樊雪强叶志东陈洁郑夏杨煜光甄雅楠刘鹏
关键词:血栓形成取栓治疗介入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10月至2010年3月,共220例患者进行CEA227例次。其中男性145例,女性75例。年龄51~88岁,平均66.4岁。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128例,31例术前曾患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选择性颈动脉造影检查,手术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均>70%,同时对侧颈动脉伴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有48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96例,其中25例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合并外周血管病变42例并同期处理。结果:2例患者术后30d内出现脑出血,其中1例死亡,1例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30d病死率0.45%。1例舌下神经损伤,4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术后随访6~72个月,随防到155例,随访率70.5%,1例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余均病情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叶志东刘鹏樊雪强王非林凡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疾病
聚多卡醇硬化剂门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安全性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评估聚多卡醇硬化剂在门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符合入组条件的在我中心门诊行聚多卡醇硬化剂注射治疗的187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计264人次。对注射治疗后1个月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硬化剂注射治疗中有2人次(0.8%)术后出现明显疼痛(VAS≥4),57人次(21.6%)术后1个月仍存在明显的色素沉着,4人次(1.5%)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未出现注射后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过敏、卒中、视觉障碍、呼吸困难等并发症。色素沉着的发生与女性、硬化剂浓度及形态相关(均P<0.05),与聚多卡醇用量及泡沫硬化剂用量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在门诊应用聚多卡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安全的。
马博叶志东陈洁郑夏樊雪强杨煜光
关键词:静脉曲张并发症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